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3148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6-07

创新融资模式破解“三农”融资难题助力贵州乡村振兴


□民革贵州省委员会


  一直以来,“融资难、融资贵、风险高”问题始终困扰着“三农”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生力军,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农户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面临着“贷款难、贷款贵”的金融问题。民革贵州省委员会针对这些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并提出提案。


现状分析

  纵观全省农业体系的基本现状,仍是以“农户发展为主,规模化发展与小农户长期并存”这一特征。据调研了解,从人口构成分析,贵州省全省现有常住人口3856.21万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806.62万人,约占46.85%,从事农业人口约634万人。从农业保险投保情况来看,由于农业产业的微薄利润,多数经营主体投保积极性不高,以2020年为例,全省农业险投保16.7亿元,仅占总保费的6.5%;从农业保险赔付情况看,全省农业险赔付8.94亿元,占总赔付支出的6.8%,全省农业保险盈利约7.76亿元。从贷款余额分析,近年来,全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均存在一定程度增长趋势,以2020年为例,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32235.75亿元,较2019年增长了3787.02亿元,增速为13.315%,整体而言金融机构贷款比例逐年增加。


对策建议

  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探索试点,扩大农户可供抵押的抵押物范围。

  一直以来,对农村地区而言,银行发放贷款,一般要用土地房屋等不动产作为抵押。建议由省人民政府金融主管部门牵头,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出台相关支持融资贷款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抵押范围,合理确定贷款额度,优化贷款期限结构,探索鼓励分支机构将温室大棚、大型农机具、养殖圈舍、动物活体等纳入抵押贷款范围开展试点,积极拓宽农村贷款抵押品范围。

  加大农业保险推广实施力度。

  逐步建立健全现代三农保险体系,保险机构向镇(乡)、村两级延伸服务网点,配备保险专员,推进保险人员、产品、服务下沉到基层一线,实现保险服务对农户的全覆盖。

  金融监管部门要制定差异化的考核机制,明确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资金比例。

  将信贷支持情况纳入绩效考评指标,提高分值占比。

  银行部门创新产品,满足合作社多层次信贷需求。

  支持金融机构改进服务,推行灵活的贷款政策,量身定制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投入。探索开发在担保方式、贷款利率、贷款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符合“三农”特点的信贷产品;探索在粮食、果蔬、畜牧及大型农机具购置等方面的中长期贷款;探索开展土地经营权、林权、农村房屋抵押担保贷款,试点果园农作物、活体禽畜抵押贷款等创新型农贷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