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6期 本期3125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4-22

清风雅韵赋诗书

 

——《诗经》中寻找中华文明根脉

 

□郭敏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此乃人所共知的知识点。当今天再次研读时,定会闪现习近平总书记让大家读《诗经》的号召,对这曾经是以歌唱为主体的诗篇,至今读来依然富有朗朗上口的多彩魅力,又有了更多体会与抑制不住的内心喜悦。她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先民们的浪漫情怀,更为我们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现实的无穷借鉴与启迪。

  礼乐文明事关社稷,在《诗经》中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生动再现当时社会情景,反映出黎民百姓的心理状态。春秋中期大约就是《诗经》的成书时代,叫作《诗》也是她的最初名字,现存的305篇乃孔子整理删节而成。此外,有目无诗6篇,共311篇,风、雅、颂等三部分是分类特点。“风”乃各诸侯国乐调;“雅”乃宗周地区正乐;“颂”则是宗庙祭祀之礼乐。之所以后来称为《诗经》,是由于汉武帝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将《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列为上品,所以就不能作为一部古代简单的诗歌文艺作品。《诗经》的艺术技法后世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义”。在《论语》中孔子曾多次提及,经典定性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不仅道出了《诗经》之精髓,也开解了温柔敦厚、含蓄真诚的仁爱精神。

  其实,《诗经》就是来自三千年前远古的声腔,目前我们虽然已经找不到彼时的原始音乐歌唱,但看着诗文的韵律依旧能激起我们的共鸣。如《诗经·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周南·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其清新生动洗练的文风不仅为后世提供了文学创作的范式,而且也为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脉提供了依据。再如浸润在《诗经·卫风·木瓜》的“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卫风·淇奥》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小雅·鹤鸣》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中,不难发现古时的统治者很注重收集民意、采集民声、倡导美德善举,对于今天的民主政治和文艺采风更是一种启迪和引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郑风·风雨》)“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诗经·小雅·白驹》)“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等佳句,文化传递后的精神一直鼓励着我们的心,在咬文嚼字中获得精神追求的乐趣,从政者亦能找到水乳交融、知民生解民忧的途径,实现“立德、立言、立功”人生追求的三不朽!我们看着广为流传的唐诗宋词,那都有着依《诗经》创作的影子。诗以言志,诗歌的发展史也见证了中华民族思想发展进程。有人把先秦时代的人和诗,比喻为总角之宴,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汉魏六朝时是脱去蒙昧的情窦初开,唐代是盛大的婚礼,宋代是喜宴后的盘点和回味,元、明、清则是生子后家内邻里一大摊琐事。所以历朝历代都尊崇《诗经》这一文明的源头,以能引用其诗句作为国与国交往的外交辞令为荣,也成为高贵身份的象征。

  “莲叶何田田”的江南记忆唤起对故乡的眷恋,也喜爱“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融古铸今之情怀,更喜爱“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坚贞不移!诗歌源于劳动,源于生活,源于自然,直白单纯的文字,反映人们怡然自乐的情景。在物质条件远远优于先人的今天,新出现的是更高诉求和美好愿景,应该多学习古人一些精神的自在,少学一些物欲的累赘。其次,面对新的世界格局,我们既要学习借鉴人类的经验,也要不断地实践和探索。这亦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原因。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感天动地的誓言,让人感悟人生的真谛,守候人心本初的纯粹,才是赢得一世美好的秘诀。

  人心烦躁不静,或者迷茫孤独之时,抑或只有获得感却没有幸福感的时候,诵读《诗经》问自己:是幸福抛弃了我们。还是我们离弃了幸福?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内蕴的《诗经》,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炎黄子孙成长成才的灵魂滋养,也是我们精神的原乡和珍贵的美学家底。虽是质朴无华的只言片语,却仿佛给了完美无瑕的答案,风雅总会满溢出感人至深之情愫,蕴藉着洞彻世事之哲理呀……从中,我们可以汲取鲜活的精神养料,寻找到心灵的栖息之地,陶冶心性,养浩然之气,从而永不停歇追寻诗和远方的脚步。

  当马克思主义在中华优秀文化的土壤生根开花,开启了历史新篇章,中国共产党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是历史之问,也是时代之问。中国发展要凝聚广泛力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以及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都是可持续发展源泉。中华文化早就受到世界关注,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亦不可固步自封!以《诗经》为代表的这些优秀作品,大多来自人民,凝聚了人民的集体智慧,面向的也正是人民群众。因此,才有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并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称赞后稷及其曾孙公刘的贤能与爱民,《鲁颂》中的《駉》,通过写牧马的盛况赞扬鲁僖公能振兴鲁国,体现了古人对君王爱民厚民安民的重视;《魏风·伐檀》《周南·芣苢》《豳风·七月》《小雅·大田》等多是对劳动的礼赞。多读古代经典,多回顾总结党的历史,并借鉴吸收各民族的先进文明,势必使祖国更富强,人民更幸福,个人的内心亦更快乐。

  爱国、爱家、爱人民,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永恒主题,凝固了守望,跨越了时空,温暖了心灵的每一个角落。作为政协委员,如何履职,除了勤学,就是奉献!而今,政通人和的光明时代我们响应号召重读经典,每当重温这些古诗文和历史典故时,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往往自然而然地萦绕大家的心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博大精深、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观念等,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精神的内核和精神家园,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我们要将这一软实力在继承中发扬光大。未来的日子,愿将礼乐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经典永远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