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黄炎培旅黔雅吟
□李峰
黄炎培(1878—1965),字任字,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中国民主建国会主要领导人之一。抗战军兴,他奔走呼号于海内外,令人敬仰。其先后于1938年8月和1941年12月,两次到贵阳,作了数日逗留,或访友,或其公干。黄炎培一路走来,雅而歌之,在他的诗集《苞桑集》中留下吟咏之作,记录下了他与贵州的那些人和事。
一
1938年,黄炎培先生等人所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迁驻重庆。当年8月,在职教社同仁黄齐生的陪同之下赴黔。他以中华职教育社负责人的身份拜会了贵州省政府主席吴鼎昌(字达诠,笔名前溪),并参观了贵阳达德学校。同时,在达德学校设立职教社贵阳分社。
旅黔期间(1938年8月20日至24日),他写下了《贵阳雨中访达德学校旧好新知,生离死别感而赋此》《吴达诠省主席鼎昌陪游黔灵山》《赠达诠五绝,即读前溪诗草,复数度倾谈,以此期之》《川黔行》《黔行十绝句》等诗篇。
他在8月20日所作《贵阳雨中访达德学校旧好新知,生离死别感而赋此》一诗:
抵掌京华付逝波,烬馀重许听弦歌。
兴邦大难天庸玉,留客深情雨故多。
贞幹堂前悲墓草,徐公桥畔惨兵戈。
定将达德追经世,一代人文入网罗。
诗注曰:“贞幹堂,纪念创校者黄幹夫禄贞”。而黄幹夫(禄贞)则是黄齐生先生之胞兄,即诗题中所谓生离死别之“旧好”。“新知”,则指达德校长曾俊侯、老校长凌秋鹗、教师凌惕安等人。
黄齐生先生是贵州安顺人,原名禄祥,更名齐生,晚年有“石公”之称,著名教育家和革命烈士。与其兄幹夫创办贵阳达德学校,曾率达德学生王若飞、刘方岳、凌惕安、何玉书等人先后游历日本、法国、德国、比利时,1923年回国,襄理达德校务,任贵州省视学、遵义省立三中校长、晓庄学校教导主任等职。1930年,黄炎培等人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江苏昆山县徐公桥农村改进试验区设立乡村改进讲习所,聘黄齐生先生担任实验区总干事和讲习所主任,与黄炎培等职业教育家相识并相知。在《黄炎培画传》中留下了两桢黄炎培与黄齐生等人参加中华职业教育社会议之合影照片:一为1934年2月参加中华职业教育社第八次专家会议合影,一为1939年4至5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昆明召开工作讨论会合影。
黄炎培此次贵阳之行,可谓印象深刻。他在2月21日《吴达诠省主席鼎昌陪游黔灵山》中吟唱道:
城西十里黔灵峰,一迳百折盘游龙。
我从深处停吟筇,幕天一绿成穹窿。
峰巅小立云荡胸,城郭人民凝望中。
生机欲问山鞠藭,稍分宵盰资从容。
秋郊佳日裙屐从,西南得朋声气同。
桓桓江汉旌旗红,资粮屝屦谁则共。
塞者使通啬使丰,治行第一期吴公。
诗中对黔灵山之赞美,并对吴鼎昌“治黔”寄予殷切期望。
二
国民政府决定通过募集救国公债的方式,增加抗战军费和有关建设费用。1941年3月,国民政府成立战时公债劝募委员会,蒋介石任主任委员,委员会包括全部参政员、各省军政长官、驻外大使、各界领袖及海外侨领等,黄炎培任常委兼秘书长,具体驻会执行劝募事务。12月4日下午六时,黄炎培再次来到贵阳,下榻于贵州招待所。
当日下午七时,贵州省政府主席吴鼎昌、省教育厅长欧元怀等省府要员在招待所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吴鼎昌致欢迎词,黄炎培即兴作答谢讲话,阐述了“战时公债劝募”的重大意义及对推进贵州劝募工作的期望,随即与省府相关人员进行座谈和交流。
在黔期间,黄炎培先后在国立贵阳师范学校、大夏大学、省教育厅、中华职业学校同学会、贵州高等法院及地方法院等处演讲七次,并于12月7日在贵州广播电台作了《战时公债在贵州的期望》的播音。
12月6日,黄炎培、沈肃文一行应凌秋鹗和凌惕安的邀请,参观贵阳达德学校。随后,凌惕安在贵阳南郊二戈寨新居“文翠山庄”设宴为黄炎培先生“洗尘”。此前,1930年10月黄炎培就与凌惕安的同宗族弟、铁路专家凌鸿勋(竹铭)就有交往,曾写有《赠凌竹铭鸿勋》诗。后来凌鸿勋家眷避乱入黔,居住于文翠山庄。此时,应凌惕安之请为其父光庭先生题写《冰髯雪笠图》:
清修成觳墨,古貌写劳农。
屡怅山城隔,重来墓草封。
能传五车富,待告九州同。
猛忆儿时景,霜髯东野翁。
其诗注曰:“此图恰似五十年前读书先外祖家孟氏东野草堂,长日随侍荫馀老人情景,故末句及之。”
12月8日,吴鼎昌、欧元怀(愧安)陪同黄炎培一行到花溪公园一游。黄炎培写下《花溪初游吴前溪欧愧安为导即赠》一诗:
花溪寻花不可见,四山霜红作霞绚。
曲曲长虹卧雪湍,千军万马恣观战。
三年从政倘有成,小试略抑物价平。
最近军书苦鞅掌,碧云窝绝酬唱声。
有声忽地风送来,青蓝万袂蠕作堆。
山市一哄缘溪排,峨峨帕首饶风裁。
其人仲家足腴秀,其物布谷盐铁煤。
一时熙若春登台,日斜人散车声杳。
唤将一抹溪云扫,惟馀流水喧昏晓。
三
1940年12月15日,黄炎培的夫人王纠思女士在上海病逝,他含泪写下《先室王纠思夫人行略》及《月圆圆词》《天长》等诗篇,悼念亡妻。为了抗战救国,他仍奔走于各地。1941年12月黄炎培二次入黔,应邀到贵阳大夏大学(校长王伯群)讲演,时在大夏大学就读学生姚维均对先生极感钦佩,两人相认于贵阳,结缘于黔山秀水。
姚维均(1909—1968),祖籍安徽黟县,出生于上海南汇县周浦镇。在家人和亲朋的资助下,她考入上海大夏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上海、南京相继沦陷,她随校本部迁入贵阳就读。当年的贵阳大夏大学云集了全国知名学者,如社会教育学家马宗荣(贵阳人,国民政府参政会参政员),文学家谢六逸(贵阳人,省参议会参议员)等。马宗荣曾任该校总务长,谢六逸任文学院长,欧元怀曾任副校长兼教务长。学校的学习氛围浓厚,又得名师施教,为姚维均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功底。
黄炎培离开贵阳后,姚维均乃写信给黄炎培,表述自己的学习志趣,并表达了愿拜黄为师的愿望。两人鸿雁传书,诗词唱和,从相知而相爱。1942年7月,姚维均从大厦大学文学院毕业后,受聘到重庆巴蜀中学任教。同年8月16日,黄炎培与姚维均在重庆张园学校大礼堂举行朴素、典雅的婚礼。夫唱妇和,伉俪情深。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归来后,姚维均协助其整理出版《延安归来》一书,记录下黄炎培与毛泽东的著名对话。黄炎培的后两部诗集——《天长集》《红桑》,均为其夫人姚维均作序并整理出版的。姚维均与黄炎培在贵阳与重庆之间的书信往返及诗文唱和,汇编为《灵珰百札》,成就了一桩奇缘佳话。
四
黄炎培1938年8月第一次入黔所作的《黔行十绝句》,对贵州人文山水、世态民风的吟唱,可谓上乘佳作。诗曰:
大师汉鄨式巢经,绝学独山怀郘亭。
随地心香礼先哲,风流一代剩丹青。
见说严陵使者輶,玉峰讲席起潜幽。
卿云散作诸天锦,四十贤人在上头。
千岩环拱一城尊,八十名州此骏奔。
试上黔灵峰绝顶,万家攒聚洗头盆。
六月岩城却暑热,炎威到此已无能。
深山别自成天地,腊尽长空见“落凌”。
百年尤物恋罂花,多少亡身更破家。
瘦骨一稜生意尽,西陲行遍饱忧嗟。
从此民间废早餐,百凡窊惰策功难。
姗姗入肆当亭午,日未沈山力已殚。
萧条百户斗城间,千八百家县籍编。
试向册亨稽子姓,料民到此欲呼天。
论稨论担复论挑,地价因缘物价高。
弱者益贫豪益富,一时经界墮纷呶。
忽报金兵夜渡河,偏隅亦负鲁阳戈。
司空有令如山屹,十万饥疲奈尔何。
滇蜀之间辟坦途,发皇正学与时趋。
相期广鲁成天下,邪许声中大厦扶。
还有他的《川黔行》对贵州境内之描写,更是神来之笔。
……路出东溪走桐梓,千盘百折成苍黄。更无馀地容并马,却少歧路愁亡羊。行近茅台百里香,安得白衣送酒尝!请式先贤西南一人郑子尹,经师人师诗文书画举莫项背望。知行真谛受鞭辟,敢从捷径趍龙场。我闻梵净之山富幽秘,山足跨有黔蜀湘。远峰一抹卧天际,其民太古梦羲皇。摩肩赶墟乐汗雨,缠头追远哀鬓霜。山深不觉罕行迹,其或有之力作忙。或效鳌戴或鼎扛,或负在背若堵墙,行行与地为低昂。靓妆斜跨当安步,黔驴之技偏驯良。嗟嗟有物毒天下,强者使羸沃使荒。杀人何必借矛戟,失今不图鱼烂亡。谓天险可凭,百年胡为几帝王,谓地富可资,鹑衣胡为在路旁。骎骎敌骑从东来,救亡端赖人谋臧。
1941年12月第二次入黔所作《乌江桥》并序:
桥在川黔公路距贵阳一百零三公里乌江上,旧有铁索桥,为清光绪九年云贵总督岑毓英、贵州巡抚林肇元创建,后废,今仍其址以钢骨混凝土为之。长一百一十八公尺,基高三十公尺,凿山通道凡五公里。自二十八年一月至三十年八月落成,日役工人二千。正工程师为薛楚书,凡耗国币二百五十万元,西南公路管理处长薛次莘有记刻之石。
乌江不乌君知否?艳于翡翠浓于酒。
两崖峭立如削斗,但闻日夕壑雷走。
冯河勇夫呼负负,阴森大泽黿鼉兴。
幻作长梁犹飞腾,维楚有材晋能用。
千夫三年闻登登,公尺度之长逾百。
其高卅尺宽六尺,钢筋凝土以为脚。
入水久乃不可斫,斥帑三百万而弱。
此址岑林所相度,从此横江十万车。
招招何用唤卬须,董公者谁薛楚书。
中华苦战亦已久,其年三十其月九。
纪功何碑碑在口,诗成时出桥成后。
我来临水心忡忡,水从涪陵长江通。
我乘此水亦欲东,诘朝桴鼓下吴淞。
乌江大桥是抗战时期大后方运输线上的重要建筑,是川黔通道上的重大桥梁之一。黄炎培见之甚为赞叹,以诗歌之。
黄炎培先生两次入黔吟唱诗作,为抗战大后方贵阳的世态民风、山川人文、人情交往诸方面留下记录,可谓贵州之历史文献,将与黔山同辉,值得后人珍藏……
黄齐生(后排左七)与中华职教社负责人黄炎培(后排左六)、江问渔(后排左五)、杨问玉(后排左四)等1939年4至5月摄于昆明。
1942年8月黄炎培姚维均结婚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