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绽放 艺苑芳华
——记贵州花灯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邵志庆
□本报记者 陈庆
“灯从唐朝起,戏在宋朝兴”——贵州花灯戏作为一种民间戏曲以歌舞演故事为主,流传至今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走进位于观山湖区会展城八号馆的贵州省花灯剧院,记者就被排练室传出的悠扬婉转的花灯唱段深深吸引,不大的排练室里,年轻演员们正在认真排演剧目《红梅赞》。在这里,记者见到了省花灯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贵州花灯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邵志庆。正在给年轻演员说戏的她略显疲惫,却掩饰不住身上那非同一般的艺术家气质。在她的办公室,曾经作为第十届省政协委员的邵志庆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为贵州花灯戏打开一扇窗
11月19日,邵志庆的个人演唱专辑《花开的声音》首发。这是贵州首张花灯戏剧目选段演唱音乐专辑,收录了《七妹与蛇郎》《打舅娘》《哑姑泉》《月照枫林渡》《盐道》《征人行》《一路芬芳》《红梅赞》《村里那些事》等不同时期贵州经典花灯戏的主要唱段13曲。
“这张专辑的出版发行,填补了贵州花灯戏剧目选段演唱音乐专辑的空白,更丰富了国家非遗文化贵州花灯戏的表达方式和内涵。”邵志庆在介绍《花开的声音》时表示,专辑中收集整理的贵州花灯戏唱段,呈现了贵州花灯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发展脉络,对传承传播贵州花灯戏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说到这张专辑的特别之处,邵志庆告诉记者: “这张专辑首次采用交响乐伴奏,这对于花灯戏来说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而且专辑里面不但有常规的CD,还另有一张卡拉OK版本的CD,对于喜欢花灯戏的听众来说,可以学唱简单的剧目,这也是给花灯戏粉丝的惊喜和福利。”
《花开的声音》首发当天,邵志庆工作室也在贵阳市电台街的大觉精舍挂牌成立。工作室内,主要展陈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花灯戏相关历史资料、演出实物,以及国家级传承人邵志庆传承剧目的映像、音频、图片等资料。“大觉精舍是贵阳市民的文化共享空间,工作室选址大觉精舍是看中这里浓厚的文化氛围。贵州花灯戏需要这样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让更多群众了解花灯戏,走进花灯戏,这也为今后贵州花灯的传承工作提供了阵地。”她告诉记者,今后会在大觉精舍不定期举办个人讲座以及民族音乐会,让花灯戏既能在高雅舞台上表演,又能走到群众身边。
四十载艺术人生 无数次高光时刻
1978年,16岁的邵志庆考入贵州省艺术学校学习花灯表演,师承张秉熊、蔡才文、陈克清、齐华明等老一辈贵州花灯表演艺术家,接受系统的戏曲教育。谈到家庭对自己的影响,邵志庆深情地说:“我的父母都是京剧票友,父亲自拉自唱,母亲会唱青衣,这样的家庭环境让我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小就痴迷戏曲艺术。但那时未曾想到,这辈子会有一方真正的舞台在等着我。”
1981年,邵志庆毕业后进入贵州省花灯剧团工作,参演的第一个戏是《七妹与蛇郎》,在其中饰演五姐。从此开辟了她舞台生涯中的彩旦之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对文艺的需求空前高涨,花灯剧团长期在外演出。“我跟随演出队几乎跑遍了贵州大大小小各个乡镇,从早到晚不卸妆。适逢酷暑,戏演到一半全身湿透……”这个过程中,她也与最基层观众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结,赢得了一批不离不弃的观众。
2003年,剧团立排《月照枫林渡》,邵志庆也终于迎来了事业新的起点。经过几轮筛选,导演最终决定让她饰演女主角刘荷荷——这是她在花灯戏舞台上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女一号!邵志庆几乎没日没夜地排演和琢磨角色,很多个夜晚,因入戏太深,她都一夜无眠到天明……
《月照枫林渡》首演一炮打响,众多媒体都高度评价,北京的专家也给予了充分肯定,邵志庆因此荣获了第2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贵州省直院团、贵州地方戏曲获此殊荣的第一人,也是时隔 13 年贵州省获得的第二个梅花奖,邵志庆迎来了事业的巅峰。
多年的表演生涯,邵志庆将青衣、花旦、彩旦融为一炉,形成风格独具的表演艺术流派。在唱腔处理方面,邵派旦角行腔上真假嗓兼用,追求声区通畅、色彩统一,可张可收、可虚可实,工花旦俏皮,工彩旦泼辣,工青衣宽柔,沉稳中见大气,端庄中含俏丽,淑静中蕴情致……
近十年,是贵州省花灯剧院迅速发展的十年。大型花灯戏《七妹与蛇郎》《月照枫林渡》《征人行》《盐道》《枫染秋渡》《一路芬芳》《红梅赞》等陆续上演。田景花、陶春云、刘荷荷、江姐等一个个角色在邵志庆的演绎下,深入人心。
谈到4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最难忘的经历时,邵志庆说起了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她为习近平总书记唱花灯的经历。“还记得那是10月19日上午,当时总书记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作为参加十九大的贵州文化界代表,我想让贵州的文化‘露露脸’,决定用贵州花灯唱出自己的心情,于是即兴写下了一段贵州花灯小调,在会后大家争相与总书记合影之时,我鼓足勇气将这首家乡的花灯小调唱给了总书记听。伴随着大家有节奏的击掌声,现场沸腾起来,总书记亲切评价‘贵州花灯蛮好听’。那一幕,我永生难忘!”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邵志庆的信仰非常坚定。“2019年,经阎肃先生遗孀同意,省花灯剧院启动将红色经典歌剧《江姐》移植改编为贵州花灯戏《红梅赞》的创排工作,并选入2019年度全省文艺创作扶持重点项目。”邵志庆告诉记者,今年,《红梅赞》高密度地开展演出,掀起了一阵学习江姐的热潮,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引起巨大反响。我们用最形象生动的艺术形式表达了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
戏靠人传 静待花开
邵志庆始终奉行“戏靠人传”的理念。她说:“所有曾赋予我的光环绝不属于我一个人,而是为一代代花灯艺术追梦人所共有。”为了储备花灯戏的后继人才,她推动举办了第三届贵州花灯非遗传承班,为剧院的剧目生产补充新鲜血液。在入选文化部“名家传戏——当代地方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项目后,她分别收青年演员蔡妙禧、胡慧华、范丹阳为徒,对她们及其他青年演员悉心教授,三名徒弟现已担任主演,成长为院团的骨干力量。同时,为解决新生力量戏曲功底不够扎实、后继乏人的现状,邵志庆克服诸多困难,将第四届花灯非遗传承班送到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进行委培,为剧院的长远发展打下扎实基础。她表示,贵州花灯戏是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只有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花灯剧院和剧种才会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好。
邵志庆说,我无悔初心,无悔于饰演过的每一个角色,无悔于那个用无数心血和汗水浇筑的、潜藏在心底的红梅朵朵向阳之梦。我也将沿着无数花灯前辈所开启的道路,继续前行与耕耘,与所有花灯人共同悉心浇灌,让这朵山花开出最绚烂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