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3036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1-11-09

“三江毓秀”:山水铜仁的人文之美

  

□杨清博

 

  初识铜仁,是刚参加工作时于沿河到铜仁的车上,一过江口,景致便呈现出山明水净、水墨丹青的意境,清浅的色系,淡雅的妆容,满眼都是一幅传统山水画卷。前人有一句诗:“欲识铜仁近,奇山满眼生。”信不诬也。

  铜仁是一座典型的山水之城,东南西北,九龙洞、夜郎谷、梵净山、天生桥等等,都是山水相依的旅游胜地,铜仁主城区也将这一派山光水色延揽于怀中。东边的怀化,向来以交通十字路口著称,而铜仁却是一处山水十字路口。锦江滔滔东去,小江亟亟南奔,木杉河脉脉北上,三条江河呈十字状汇流于中心城区,三江毓秀,汇聚出一条被沈从文先生津津乐道的锦绣辰河,这条河下辰阳,入沅江,奔洞庭,济沧海,滋润着铜仁这座城池,也将这座城池的命运,拉入了五溪流域氤氲潮湿的历史当中,拉入了整个国家兴衰成败的脉搏当中。

  我觉得目前的铜仁城区更宜于漫步徜徉:一是由于城区不大,不把川硐那样的“卫星城”算在内的话,个把钟头已足以南北穿越一通;二是由于上到大都会下到小县城竟都纷纷遭到传染的城市病——堵车,铜仁的堵车也让人心焦不已,加上大规模城区改造,时而封路,时而限行,安步当车实乃明智之举。当你遣心漫步之时,一不小心陷入一座三面环水的半岛,或时不时越过一座流水淙淙的桥梁——而不是车流滚滚的城市立交桥时——你就能体会到步行的妙处了。饱览一城山光水色,浸淫一方风土人情,不啻为人生一段奇旅与乐途。

  “黔东门户”铜仁与“苗岭明珠”凯里都是黔省东部的中心城市,铜仁经济水平或许不及凯里,但城区的自然风貌却有优胜之处:这主要是由于凯里城区缺乏水韵。如果把城市水文比作乐章,则铜仁悠扬婉转、轻快激越,凯里低调谦逊、涓滴浸润。听说凯里正在实施一个城市扩展计划,未来从城区擦身而过的清水江会被揽入主城区怀抱,届时风貌韵致或将大有改观,但相比于铜仁的“三江毓秀”,在这一点上凯里还是先天不足。

  欲读懂铜仁的历史,就不能不游一游中南门,登一登东山。我想,古代一位带兵的将军挥戈至此定然眼前一亮,这里坐山面河,江河环绕:东有架梁山,西有文笔峰,与城池呈犄角之势;城中东山、付家山比翼齐飞;小江与锦江呈环抱之势,如同玉带缠腰,既通舟楫之便,又有金城汤池之固。地处华夷之交,进可攻,退可守,舟楫之利通江达海,山野茂盛物产丰饶,农桑稼穑温湿相宜,难怪当年的云贵总督福康安会在此处设立离馆别院,俨然镇苗锁钥。

  中南门现已规划为铜仁的古城区。这座古城规模不大,一条街贯通南北,不到十分钟就能走完。古城被现代建筑侵蚀严重,只有东山一带残存一些古建筑,大概是因为缘山而建,居民密集,拆迁不易,开发困难,才侥幸得以保存,就如同离此不远的晃州龙溪口,也是因为夹在山水之间的不利区位才得以“苟延残喘”。

  而今的中南门,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原来侵蚀古城的一些建筑被拆改,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建起了砖木结构的仿古建筑,其中气势最为恢弘的要算那座临河依山的飞山宫了。这座祠庙本已损毁严重,但幸运的是如今它又按照旧貌依山重建,远远望去,一座座古宅深院缘山而上,风火墙檐牙高啄,青瓦顶伏山低窥。在它的旁边,工地堆放着青砖梁木,几栋初具规模的仿古建筑古色古香,看得出这片工地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更看得出建设者们不遗余力地对于城市共同记忆的挽留和文化风貌的挽救。文化搭台,总免不了经济唱戏,让历史文化成为一种财富,厚植于土壤,造福于百姓,让世世代代的人们能于形而下处享受历史与传统的现实利益,也能于形而上处获得精神与情感的慰藉和满足,不失为保护与传承的良方。

  若论铜仁的人文风貌,我觉得乡土融合的韵味极为浓郁。铜仁一市,从地理环境和人文风貌上可分东西两部:东部是五溪流域,低山丘陵和风细雨,人文方面是东风西渐,受楚文化熏陶,民风具有楚人的浪漫豁达;西部是乌江流域,高山峻岭水深流急,人文方面是北风南下,受巴文化浸润,民风具有巴人的精强泼辣。铜仁城位于辖区东部,受政经环境牵连,西部人纷纷东进城区,为官创业驰骋各界,也给铜仁城带来了浓郁的乌江流域人文风尚。

  孟子有所谓“南蛮鴃舌”之说,讥笑当时的南方蛮人有一种像鸟语一样的口音。我觉得铜仁西部几个县的卷舌音和颤音就有点“鴃舌”的味道,如鸟鸣啁啁,孟夫子当年恐怕是因为听不懂而愠怒嘲讽,但于我来讲虽然不太好懂,却也觉得悦耳动听。东部的苗民向称顽强,紧邻铜仁主城区的属县松桃更是当今苗族文化的一处大本营,苗风浸润自不待言,加上湘西的五溪近邻们,五色杂陈之下,一群群原乡本土的中国人在这里坚守着自属的一脉乡愁。于是,我们看到了街巷之中乡音不改、做工不改的印江绿豆粉、沿河糯米包、思南麦粑、江口米豆腐、玉屏锅巴粉……看到了市井人群里,风光旖旎的河边,阳光下的绿荫中,风雨中的屋檐下,那些呕哑嘲哳的山歌村曲,烧蛋打卦的巫蛊占卜,就地取材的“打三”博弈……人群中,衣着有鲜亮与简陋,肤色有光洁与泥黑。城市总是善于包容的,但融合的过程却难免有几分怪异,也正是在这种奇妙的怪异当中,一座城市的个性与品位慢慢地孕育而出。

  历史往往藏着暗示,藏着预言。相传,三江汇流之处曾打捞出三尊铜人,这也是“铜仁”命名之来源。人们将三尊铜人解读为儒、释、道三家,可见自古以来这便是一座交融之城,交融自然山水,交融古今气脉,交融四方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