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人均预期寿命”
□张光奇
张光奇,医学硕士,副教授,主任医师。
现任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委、贵州省委主委,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贵州省红十字会副会长(兼)
在刚刚结束的全省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谌贻琴批示强调:“全省各级各部门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始终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以提高全省人民预期望寿命为目标,深入实施健康贵州行动……”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炳军讲话指出,我省卫生健康事业“纵向比我们进步不小,但横向比还有很大差距……问题集中的直观体现,就是全省人均预期寿命偏低”,特别强调“以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为核心目标、大力提升全省卫生健康水平”,提出了“到2025年,全省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5岁左右;到2030年,提高到80岁左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发展目标。在今年7月召开的全省半年经济工作会上,省长李炳军在讲话中也强调要“围绕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系统部署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省委书记的重要批示和省长的重要讲话,都特别强调人均预期寿命,那么,什么叫人均预期寿命?人均预期寿命究竟是怎么算出来的?
人均预期寿命是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三大核心指标之一(另外两个是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健康水平、反映出一个社会生活质量的高低。一般来说,寿命的长短受两方面的制约。一方面,社会经济条件、卫生医疗水平限制着人们的寿命。所以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期,人类寿命的长短有着很大的差别;另一方面,由于体质、遗传因素、生活条件等个人差异,也使每个人的寿命长短相差悬殊。因此,虽然难以预测具体某个人的寿命有多长,但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计算并告知在一定的死亡水平下,预期每个人出生时平均可存活的年数,这就是人均预期寿命。人均预期寿命是国际通用的评价居民健康水平的指标之一。一般来说,在自然环境条件好、社会环境稳定、经济发达、医疗卫生条件优越、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国家和地区,人均预期寿命较高,反之较低。人均预期寿命并不是全社会所有人的平均寿命,而是指这一年出生时也就是当年“0岁”人群的期望寿命。人均预期寿命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居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准,但对于个体来说,差异很大。
那么,人均预期寿命又怎么计算呢?
虽然难以预测具体某个人的寿命有多长,但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计算并告知在一定的死亡水平下,预期每个人出生时平均可存活的年数。所以,人均预期寿命和人的实际寿命不同,它是根据婴儿和各年龄段人口死亡的情况计算后得出的,是指在现阶段每个人如果没有意外,应该能活到这个年龄。简单来说,就是以“死亡率”为基础计算。理论上而言,若要计算今年出生的一批人的预期寿命,就要对他们每年进行追踪调查,分别记下他们在今年、明年、后年……各年龄段的死亡人数,直至这批人中的最后一个人死亡,然后计算他们的平均寿命,这就是人均预期寿命。然而,在现实中这种统计方式难以实现,若要计算出这个结果,可能要跟踪上100年,因此我们现在所说的人均预期寿命是指现时预期寿命。现时预期寿命是利用同一年各年龄人口的死亡率水平,来代替同一代人在不同年龄的死亡率水平,然后计算出各年龄人口的平均生存人数,由此推算出这一年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因此,人均预期寿命是一个假定值。实际上,每个年龄段都对应有预期寿命,但是0岁组更能反映一群人从生到死能够活到的年龄,不受地区间人口构成的影响,因此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可以比较。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到2030年“人民身体素质明显增强,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显著提高。”通俗来讲,“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是指2030这一年出生的人,他们预计平均寿命能够活到79岁。但由于这一数字须基于当前人口环境数据计算,因此,该指标更多是体现当下,衡量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在《纲要》中还提出了健康期望寿命。“健康期望寿命”简单说就是健健康康活的年数,是估算一个人在完全健康状态下生存的平均年数。假如:2015年某地20岁人群的期望寿命为82.04岁,其中健康期望寿命为52岁。这就是说2015年已经20岁的这批人,预期活到82.04岁,但是他们健康存活时间还有32年,其余时间是带病生存,也就是在“病病歪歪”中度过。
还有哪些因素会对人均预期寿命造成影响?
积极因素方面主要是经济收入,如果将我国当代人均GDP值拉一条曲线,同时也把近60年的人均预期寿命值画一条曲线,曲线图二者都是从西南向东北攀升,经济收入与国民预期寿命值之间存在某种关系。据人口学家萨缪尔ˉ普勒斯顿研究,经济收入和人均预期寿命之间存在着强相关关系。通过对全世界各个国家进行研究,普勒斯顿发现,一般来说,出生在富裕国家的个体要比生活在贫穷国家活得更长久。这一发现被称为经典的“普勒斯顿曲线”。在不考虑遗传、教育、医疗、环境等因素的前提下,根据人均GDP和人均预期寿命两相数据,可以预期的是,中国居民在人均收入有较大增长潜力的情况下,人均预期寿命可以继续增加。
消极因素方面主要是重大疾病患病率,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库列出的全球144个国家(部分国家未公布)人均预期寿命和艾滋病患病率数据,可以发现,非洲部分国家较高艾滋病患病率、低人均预期寿命,发达国家低艾滋病患病率、高人均预期寿命。全球艾滋病患病率最高的非洲某国,艾滋患病率高达27.73%,人均预期寿命只有58.9岁。虽然高艾滋病患病率并不是导致其低人均预期寿命值的决定因素,但高艾滋病患病率表明了该国极差的医疗设施水平,极少的民众能够享受到医疗卫生服务,从而增加了死亡率。重大疾病,如艾滋、癌症、心脏病等恶性疾病,成为制约一国国民预期寿命的重要因素。
无论人均GDP还是重大疾病患病率都不与人均预期寿命构成因果关系,人均预期寿命的高低是多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萨缪尔·普勒斯顿的研究揭示了一个现象,当人均GDP累计到一定程度时,人均预期寿命的增长曲线变得极其平缓,即早期人均GDP的增长会极大程度上促进民众的预期寿命;但收入变得中等偏上后,必须在食品安全、医疗、教育、公共安全、疾控工作等多方面提高才能有效地提升国民的预期寿命。据统计,我国刚解放时,人均预期寿命才35岁,至1980年已经增加到67岁,2000年增加到71.4岁,2010年增加到74.8岁,至2015年增加到76.3岁,至2019年提高到了77.3岁。研究结果表明,健康危险因素和医疗卫生体系对人均预期寿命的贡献度可以达到38%左右。
而2019年我省人均预期寿命74.59岁,比全国平均水平77.3岁低2.71岁。所以,全省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大会强调,以提高贵州全省人均预期寿命为核心目标,全面实施整体提升医疗水平攻坚行动计划,开展医疗救治能力提升、重大疾病防控、妇幼健康提质、老年健康服务、居民健康素养提高等措施,下大力气增加优质医疗资源,下大力气提升重大疾病防控能力,下大力气提升妇幼健康水平,下大力气提升老年健康服务水平,并下大力气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切实解决影响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