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好商量,院坝里来话家常
——黔东南州政协“院坝协商”试点工作综述
□王治忠 潘期武
“州政协积极探索民主协商新形式,不断开拓议政协商新阵地,在推进乡村基层治理方面取得了新成效。望进一步总结经验,加大宣传推广,切实做到听民意、知民情、解民事。”“政协‘院坝协商’的方式架起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其经验值得全州各级政府学习借鉴。”9月17日、22日,黔东南州委书记罗强,州委副书记、州长安九熊分别在《黔东南州政协“院坝协商”试点工作推进情况报告》上作出肯定批示。
协商组织延伸到一线、协商平台搭建到一线、协商活动开展到一线、协商文化培育到一线、协商成果形成到一线……今年以来,黔东南州政协创新探索“院坝协商”“五到一线”模式,着力把协商民主搬到群众身边,推动了协商民主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协商组织延伸到一线
横向拓“面”建“委员之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建设理念,在政协委员相对集中、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单位建立“委员之家”,在此基础上统筹各个界别建立委员活动小组,分行业、分界别开展协商活动。施秉县政协通过建立“委员之家”,充分激发委员履职活力,把人民政协联系群众的触角延伸到基层,使委员和群众“零距离”接触,构建起了与群众协商的“连心桥”。
纵向延“链”建“委员联络委”。按照“不建机构建机制”的原则,着眼于组织、联络和服务功能,在乡镇(街道)建立政协联络委,联络委主任由乡镇班子中的政协委员担任,无政协委员的由统战委员或党委副书记担任,充分发挥团结联系政协委员及各界人士的桥梁纽带作用,围绕乡镇所需、委员所长、群众所盼组织开展辖区内的协商议政活动,使政协职能向乡镇(街道)延伸。目前,全州16县(市)66个试点乡镇实现政协联络委全覆盖。
定向抓“点”建“委员工作室”。以提升委员自我管理服务水平为目标,注重发挥委员示范引领、典型带动作用,按照有场所、有主体、有设施、有标识、有制度、有人员“六有”标准,为政治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有威望、有实力、有担当精神的政协委员建立“委员工作室”,着力用好出诊、坐诊、会诊“三诊工作法”,创新推进委员履职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建设。目前,全州16县(市)建成“委员工作室(站)”65个,开展协商活动112场(次),形成协商成果88个。
协商平台搭建到一线
搭建“民情坝坝会”,纾困协商平台。充分依托家庭院坝、侗寨鼓楼、苗家大院、风雨长廊、社区广场等群众喜爱的场所搭建“院坝协商”阵地,开展各类“小微”协商活动,着力化解老百姓对基层党委和政府、村支“两委”的矛盾,村与村之间、寨与寨之间的矛盾纠纷,户与户之间、寨邻老少之间的隔阂纠葛,进而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从江县政协选取群众喜爱的侗寨鼓楼搭建“院坝协商”阵地,成为民情搜集、反馈问题、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
选准“议政建言题”,汇智协商平台。秉承党政所想、群众所盼、政协所能的原则,采取“党政交题、政协选题、委员荐题、群众出题、各方征题”的多元模式,精准选择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的问题作为议题,针对性开展协商活动,让党委和政府及时了解基层治理的难点堵点,出台政策既维护多数群众的利益,又兼顾少数群体的合理诉求,使协商达到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目的。凯里市政协围绕党政关注、群众关心的城区公办幼儿园“入园难”问题,邀请市政府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分别与政协委员、社区群众代表开展“院坝协商”,着力为群众解决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精装“政策快递包”,凝心协商平台。通过开展“委员讲堂”“委员小课堂”等方式,宣讲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各级党委重要会议精神,特别是宣传好与群众身边息息相关的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子女上学等党和国家有关惠民政策,让老百姓得实惠、感党恩。与此同时,做好群众生产生活技能培训,包括种植、养殖、生活垃圾处理等群众切身所需的技术技能,通过开展卫生评比、奖勤惩懒等形式,让身边群众现身说变化、讲感受,在协商中教化育人。从江县政协在占里村开展的“院坝协商”工作中,将环境卫生评比和奖惩办法一并纳入村规民约,实行包保责任制,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方式进行检查打分,月底进行汇总公示、表彰,每月将排名靠前的10户农户给予奖励,授予“卫生文明户”称号并发放部分奖品;得分靠末的10户农户给予黄牌警告。
协商活动开展到一线
推行委员分片。按照工作性质相近、职业特点相关的原则,县(市)政协主席会议成员、政协专委会负责人分线分片督导乡镇“院坝协商”工作,实行“片区管理”。锦屏县政协10名领导干部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分片督导1-2个乡镇“院坝协商”工作。
组织委员联村。实行政协委员联系村工作责任制,组织每名委员联系2-3个村(社区),定期走访群众、开展民情座谈,努力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为组织实施协商活动提供有效线索。在施秉县,12名住施秉州政协委员、126名县政协委员下沉到76个村(社区)组织、主导和主持“院坝协商”试点工作。
协商文化培育到一线
营造氛围,让社会公众知晓协商。线下方面,全州16县(市)基本实现协商文化墙、文化专栏、文化长廊,制度、牌子、委员架构、协商流程等上墙,推动了基层干部群众进一步了解政协是什么、协商干什么。线上方面,充分依托报刊、网站、电视和微信公众号等媒介,持续传递“院坝协商”好声音,讲好“院坝协商”好故事。目前,先后在中央级、省级和州级媒体报刊发表有关“院坝协商”报道40余篇(条)。
疏导矛盾,让利益群体愿意协商。通过“院坝协商”牵线搭桥,激发委员深入基层一线,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有力地促进了不同思想观点的充分表达和深入交流,初步形成了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而不强加于人,遵循规则、有序协商而不各说各话,体谅包容、真诚协商而不偏激偏执的基层协商新格局,实现了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又理性有度、合法依章的良好协商氛围。
下接地气,让基层群众认可协商。广泛邀请群众代表、学生家长、村组干部、党员代表、小区业主等各方群体参与协商,让利益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决策和社会治理中来,对一些当前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做出解释、说明情况后得到大多数群众的理解,让群众知晓政协、认可协商。凯里市政协通过搭建“院坝协商”平台,围绕“老旧小区物业管理难”开展协商活动。群众代表由衷感慨:政协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接地气的平台。
协商成果形成到一线
形成了一批协商意见。目前,全州16县(市)政协通过开展“院坝协商”,形成协商意见报告100个,梳理群众和政协委员意见和建议655条,促进问题解决190个。麻江县政协《关于“谷硐镇大坪村排洪工程水毁修复项目”院坝协商情况的函》《关于杏山街道群英社区“和谐苑”住宅小区“环境建设与管理提升”院坝协商情况的报告》等协商成果,得到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黎平县在对肇兴、黄岗景区景点发展的协商中,共收集到意见和建议32条,协商成果都吸收在《黎平县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中,得到了县委主要领导肯定批示。
解决了一批民生实事。凯里市政协通过召开开怀街道挂丁村对门寨组产业路建设“院坝协商”,促成该村862米的生产便道硬化,惠及挂丁村对门寨花椒产业、养鱼产业、养鸡产业以及该村村民300余亩田土的农业生产。麻江县政协围绕谷硐镇大坪村排洪工程水毁修复项目建设召开“院坝协商”,推动排洪工程水毁修复项目建设,既方便了大坪村群众出行,又让该村群众的庄稼远离了水患,群众纷纷点赞。剑河县政协围绕岑松镇巫亮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村建设”开展“院坝协商”,协商会上提出的建设农产品加工作坊、安装太阳能路灯、建设停车场等意见和建议,吸收进了村庄规划,明确了县直有关部门投入226万元实施巫亮村系列民生实事。
破除了一批陈规陋习。施秉县政协围绕双井镇黄琴村“移风易俗规范红白喜事办理”开展“院坝协商”,提出了“彩礼钱不能高于8万元,一般亲戚朋友和寨邻送礼金额限于200元以下,每桌酒席控制在300元以内”等协商意见,推动村“两委”制定出台了《黄琴村操办红白喜事暂行办法》,得到了全村群众的支持,为全县破除陈规陋习树新风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天柱县政协围绕渡马镇龙盘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关于限制燃放烟花爆竹”问题开展“院坝协商”,敲定了本村限制燃放烟花爆竹的约定。
“推进基层协商民主,贵在坚持、重在落实。”州政协主席潘玉凤在日前召开的全州政协“院坝协商”试点工作推进会上强调,下一步,要紧扣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院坝协商”为依托,充分发挥政协在宣传政策、化解矛盾、推动问题解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畅通委员与群众的交流平台和渠道,努力把“院坝协商”试点工作抓出特色、抓出亮点、抓出成效,致力打造群众欢迎、党政满意,富有时代特征、政协特色、黔东南特点的履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