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要聚焦到“事”
□葛瑞源
办实事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是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各地各部门坚持以深学促实干,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认真践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应用相结合,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不断往深里学、往实里行,收到了良好成效。
“我为群众办实事”,何谓“实事”?近日,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进一步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通知》,就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提出明确要求。《通知》中强调:要“围绕发展大局、突出重点群体、聚焦民生领域,从群众的‘急难愁盼’出发,不断提升为群众办实事的质量水平”。由此可以看出,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实事,为群众办实事,就是要为群众救急、排难、消愁、解盼。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千难万险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始终得到人民衷心拥护,最为关键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为群众办实事。例如,当年毛泽东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瑞金城外那个叫沙洲坝的村子里没有水井,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解决了当地群众的吃水问题。解放以后,乡亲们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就当时来说,沙洲坝村群众的吃水问题,就是群众的所急、所难、所愁、所盼,毛主席带领战士和乡亲们为当地的群众解决了吃水问题,就是为群众办了一桩实实在在的事儿。我们一代代共产党人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谋幸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从党的非凡历程中汲取宝贵启示,始终站稳群众立场、树立宗旨意识,保持初心不改、志向不移、本色不变,从群众的“急难愁盼”出发,在增进民生福祉的实践中,不断追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境界。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抓好“我为群众办实事”这个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必须要立足于“人”、聚焦到“事”。为群众办实事,就是要实对实,实打实,要认真理清群众为什么着急,遇到了什么难事,愁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期盼。要摸准群众的这些“急难愁盼”,就要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就要多在深入基层一线、精准了解群众需求上下功夫,多在问计于民、问策于民上下功夫,避免出现只是坐在办公室里想当然推测群众需要、制定办事清单的不良现象,远离那些口惠而实不至的花拳绣腿,彻底摒弃那些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姿态决定状态。为群众办实事,就要真心实意,每名党员都是响应者、参与者和推动者,都必须要从自我做起,主动把自我摆进去,这样才能切实增强担当作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大党员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和为民情怀,带着责任也带着感情参与到“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去,敢接“最烫手的山芋”、勇挑“最沉重的担子”,做解决问题、造福群众的行动派和实干家,真正为广大群众救急、排难、消愁、解盼。这也是检验党员党性强不强、宗旨观念强不强、为民服务的本领能力强不强的标准和标尺。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最彻底、最鲜活的表达。为群众办实事,就是要事事处处想着人民,为了人民,务必要实事实办,既要立足眼前、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完善解决民生问题的体制机制,努力以更新更好的工作成效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以此凝聚起磅礴力量,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