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3022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1-10-14

释放政策红利稳定乡村医生队伍织牢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

 

  孙诚谊,博士研究生,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核心专家。现任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政协副主席。

 

□孙诚谊

 

  乡村医生是构成农村医疗卫生网底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医生队伍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国家高度重视村医队伍建设,在不断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的力度下,农村卫生服务条件逐步改善,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基层群众看病就医更加方便。近年来,我多次组织省级医院的医疗专家到基层开展医疗扶贫工作,支持和鼓励县级医院等基层卫生机构与省级专家建立起长期联络机制,通过网络会诊、网上培训、实地教学查房、手术带教、疑难病例讨论、科内授课等手段提升基层医疗人才业务能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不懈努力下,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乡村医生122.7万人,其中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43.5万人。从贵州整体情况来看,截止2020年底,我省共有卫生院1370个,村卫生室20265个,合格村医29850名。每个乡镇均建成1所政府办卫生院且至少有1名合格的执业(助理)医师或者全科医师;每个行政村均有1个卫生服务机构且至少有1名合格的乡村医生。

  但与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相比,村医队伍建设仍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因国家政策未明确乡村医生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资金出处,且用的是“支持和引导”的表述,全国各地解决村医养老保险的政策不一,如贵州省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以职工身份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仅占30%,另有9%的乡村医生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5%的乡村医生参加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二是由于村医属于每个村的“工作明白人”,从脱贫攻坚至今,村医承担了部分非医疗卫生工作任务,工作任务较繁重;三是村医素质参差不齐,如贵州省在岗村卫生室人员36099人,但执业医师仅641人、执业助理医师仅3398人。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下,更应当关注乡村振兴健康守护人,为更好稳定村医队伍。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明确村卫生室为乡镇卫生院派出机构,乡村医生为乡镇卫生院派出人员,由乡镇卫生院与乡村医生签订用人合同并纳入统一管理,乡村医生为乡镇卫生院聘用制人员。

  二是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进一步完善村医养老保障和职业保险,明确村医退出机制。制定村医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办法细则文件,明确经费出处,在职村医均需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对于无法缴满15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村医,可在户籍地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村医,由县级卫健部门审核认定离岗村医的身份和服务年限。确有需要的行政村,在村医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经县级卫生部门许可,村卫生室可以返聘已达到退休年龄的村医继续执业。退休后参照村干部退休补贴政策,按照工作服务年限为退休离岗村医发放生活补助,保障其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建立村医执业风险分担统筹机制,明确由县级财政部门为村卫生室及村医集中购买医疗责任险、人身意外险,明确保险的赔付范围和比例等。当村医工作时间内发生医疗损害、人身意外时,可向县级卫健机构及保险机构申请赔付,切实保障村医的行医安全。

  三是充分考虑基层现实和村医的可操作性,从国家层面,以辖区常住人口为基数合理量化村卫生室各项目任务指标,并进一步提升村医补助。

  四是注重开展乡村医生在岗培训,将村卫生室所承担的公卫项目、常见病、多发病诊治、中医适宜技术以及合理用药等知识和设备配置操作等作为培训内容,为村卫生室培养具有执业 (助理)医师资格的医生;推动远程医疗服务向村卫生室延伸,让村医通过帮助村民远程问诊、平台培训,向远程专家学习医术,提升村医医疗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