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办实事写下的温暖注脚
□鱼 予
红花岗区把办实事、解难题贯穿党史学习教育全过程,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突出难题,推动中心城区内机关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学校等公共资源向社会开放,全面提升现有公共设施使用率的同时实现便民利民。(8月13日《遵义日报》)
民生工作是离群众最近,同群众生活最为密切的事项。紧扣群众所需所盼所急,该区通过开展民生体验、专题调研和实地察看等方式对中心城区公共资源情况和群众需求进行全面系统摸底调研,针对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发展需求,全民身体健康素质锻炼阵地缺乏、设施陈旧,城区闲置停车资源分散、停车难等问题,推动公共资源向社会开放。一次次设身处地、一次次身体力行、一件件民生实事,一桩桩、一件件,为用情办实事写下温暖的注脚,既增进了民生福祉,让群众体会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幸福落地。
用心学党史、用情办实事,就要理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新内涵、新诉求,并不断满足群众的新期待。民生实事,往往就在群众家门口、眼皮下,却是考验精细化治理的水平“试金石”。将公共资源共享作为“书记工程”,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台账,通过制定相关“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方案,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从一点一滴的细微具体之处抓好民生问题,不仅是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也推动广大党员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从而绘就便民利民美好图景。
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是最真诚、最质朴的民生情怀,只有实实在在的业绩才能真正赢得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可。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一个地方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也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相辅相成的。为实现“便捷、高效、安全、满意”的要求,压实中心城区公共资源所属单位的主体责任和所在办事处的管理责任,明确目标任务、完成时限,确保公共资源共享落地落细。并统一制作标识标牌等进行公示,强化服务引导、接受群众监督。把实事办成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福祉。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民生实事是“经济命题”,更是“发展命题”,而能办好民生实事也是发展实力的见证。当然,推动公共资源向社会开放只是实事之一,光有设计是远远不够,还需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勇于担当责任,沉下身子认真了解民生需求,提高改善的针对性;深入基层,走进群众的生活,倾听群众的心声,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及时把握群众需求,切实解决民生问题;认真研究改善工作作风,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制定有效措施抓落实,不断提升解决民生问题的层次和水平,交出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为用情办实事写下温暖注脚,一场场生动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正蓬勃展开,一件件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急难愁盼”事正得到解决。新时代的黔北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建设现代化名城遵义的新征程上努力书写新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