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809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9-03

  被晚清黔北沙滩莫友芝赞为“贵州开省以来人物冠”的孙应鳌,是明朝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的再传弟子,是贵州建省以来著名的思想家,是贵州第一个给皇帝授课的大儒。杨祖恺先生曾撰有一联,客观概括了孙应鳌的一生:“是名儒名宦名师,首破南天荒,艺海灵鳌腾万里。擅经学理学文学,心传东鲁训,炉山起凤焕千秋。”

  

沙滩莫黎让明代大儒孙应鳌重归视野

  

□胡启涌

 

  孙应鳌(1527—1584),字山甫,号淮海,今贵州凯里市人,嘉靖二十四年中进士。先后任江西按察司佥事、陕西提学副使、四川右参政。隆庆三年(1569)被陷辞归故里,万历元年(1573)得复原职,次年升大理寺卿。后任户部右侍郎、礼部右侍郎、充经筵讲官,掌国子监祭酒、南京工部尚书等职。1576年,明神宗朱翊钧临国子监听课,孙给皇帝讲授《尚书·周书》中的《无逸》章,神宗听后十分高兴,命坐赐茶,赐大红凌罗一套。后来,孙应鳌还作诗《讲筵恭述四首》以志此事。1584年,孙去世后,朝廷赐祭葬、赠太子太保、谥文恭,称之淮海先生。

  孙应鳌生长于王阳明心学的全盛时期,深受熏陶,内践心学,并以“求仁”而大发阳明心学,流风余韵沾溉黔中数百年。一生著述甚丰,《明史·艺文志》和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载,孙应鳌有著作十几种七十多卷,可惜传业无人,他去世后生前著述遗稿大多散失,百不存一。在抢救和整理一代鸿儒孙应鳌著述遗稿方面,晚清黔北沙滩莫友芝、莫祥芝、黎庶昌功莫大焉,通过三人的努力,让被世人淡忘的大儒孙应鳌重归视野。

  清咸丰四年(1854),孙应鳌去世270年后,莫友芝(1811—1871)在辑《黔诗纪略》一书时,为了获得孙应鳌的诗作,沿着先贤足迹悉心搜寻,在麻哈州(今麻江县)艾述之处,得到祖上讲课时所录的孙应鳌《学孔精舍诗稿》六卷,约900篇,莫友芝选录457首诗作,分为四卷辑入《黔诗纪略》,使得存世至今。孙氏诗风沉雄,清空劲直,多写时弊、边患、山水。莫友芝对孙氏诗作风格和成就,作出了很高的评述:“五言乐诗,沉雄森秀,直逼魏晋而无可何、李、王、李太似之嫌;七言及近体,舒和苍润,品亦在初盛唐间,龙讲学家所未有。先生以儒术经世,为贵州开省以来人物冠;即以词章论,亦未有媲于先生者。”

  有幸收集到孙氏诗作,莫友芝掩卷之余,不禁追怀先贤,在《黔诗纪略·文恭孙淮海先生应鳌传》中感叹道:“惜伟业无人,当时行迹百不存一,本朝修《明史》,亦不立传。”莫友芝所言是指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负责编修的王鸿绪在审定《明史稿》时,将《孙应鳌传》从原稿本中删除。清雍正元年(1723),大学士张廷玉负责编修《明史》,也未录《孙应鳌传》,使一代大儒彻底被正史所弃,淡出世人视线。

  莫友芝是晚清著名的版本目录学家,他对孙氏的著作《庄义要删》十卷的走向作了专门考证,在《黔诗纪略》卷五中写道:“其(孙应鳌)《庄义要删》十卷,有万历庚辰滇中刊本,近曾见之吴中,盖依褚伯秀《义海》并宋以来‘说庄家’删,辑其要略,如焦竑《庄子翼》,藏者靳借录,后遂不可复见。”清楚了记述了孙氏之《庄义要删》十卷,他曾在吴中一带见到过明万历八年(1580)的云南版本,后来却“不可复见”了。同时,莫友芝还将访得的孙应鳌《左粹题评》十二卷,与胞弟莫祥芝所辑的《淮海易谈》四卷、《四书近语》六卷、《教秦绪言》一卷、《幽心瑶草》一卷、《学孔精舍诗钞》六卷、《补辑杂文》一卷、《附录》一卷等合集为《孙文恭公遗书》。可叹的是这部耗费莫氏数十年心血的《孙文恭公遗书》,终因卷帙繁重未能付梓,直至宣统二年(1910)才得以刊印行世,是时莫友芝已辞世39年了。

  莫友芝的九弟莫祥芝(1827—1889),平生深笃心学,追慕孙公。光绪四年(1878),莫祥芝出资刊辑孙应鳌遗著《淮海易谈》四卷、《四书近语》六卷等八种,合刊为《孙文恭公遗书》而刊印。莫祥芝在《孙文恭公遗书叙录》中,为孙应鳌被正史所弃的“待遇”而为之“三惜”:“公以词臣存践卿式,外历参政、巡抚、镌巨当,论革除、清国学、政事赫一时,而《明史》无《传》,此可为公惜者一也。心受阳明、心斋之学于徐樾,与罗洪宪、罗汝芳、蒋信、胡直、赵贞吉、耿定向,定理相切靡,发挥良知,张望眇悟,而《学案》不载其姓字,此可为惜者又一也。公之著述见于史志者五种,其见录于《四库》者仅三种。今三种中,只存《易谈》四卷,而《四书近语》六卷,赖王先生震来刊传之……甚慨文恭文在诗右,传录无人,而遽散之;嗣又得《教秦诸言》《幽心瑶草》两种,其他则皆缺,如此更可为公惜一也。”莫祥芝对明代大儒孙应鳌的“三惜”即:一是《明史》不载其传;二是《明儒学案》漏载其绩;三是孙氏著作多已散失。

  在《孙文恭公遗书叙录》中,莫祥芝认为孙氏的代表作《学孔精舍汇稿》十六卷已散佚,存世的《学孔精舍诗钞》六卷,存疑是《学取精舍汇稿》的末卷,甚是珍贵。

  孙应鳌始刻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的《督学文集》,到晚清时国内也无从觅得。沙滩黎庶昌(1837—1898)于光绪年间出使日本任公使期间,在日本朋友中村正直家中得孙氏《督学文集》四卷,便将其手抄成册。回国后,他将抄本与表兄莫友芝、莫祥芝所集的《孙文恭公遗书》相校,又增加了孙应鳌所作的序、辩、记、书、文、语、跋等87篇。于光绪十五年(1889)辑成后,交重庆刻印成《督学文集》行世。黎庶昌在《刻孙淮海先生〈督学文集〉序》中写道“将使吾黔人士,由先生之书以推知先生志业,讲明而昌大之,使圣学复明于时;又盖知先生之文,如星日之气,历久弥光,迟之三百年,犹于海外遇之,终不可磨灭”。清楚记述了他在海外获得孙氏著作和编辑刊印的过程。在黎庶昌的努力下,这部漂流海外的中华瑰宝才得以回归和进一步完善。

  宣统元年(1909),孙应鳌后人孙迥澜在黎刻《督学文集》版本上,删去了黎庶昌补辑的《补辑杂文》篇目,冠名《孙文恭公遗书》四册,交付南洋官书局铅印行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通行本。

  莫氏兄弟呖血几十年而编成的《孙文恭公遗书》,黎庶昌倾心刻印的《督学文集》,“唤醒”了沉寂近300年的孙应鳌,一代鸿儒又重归视野,引起历代学者专家的关注。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研究黔中王学的热潮兴起,学者们开始对孙应鳌进行了系统研究。20世纪90年代,贵州作为王阳明心学的发源之地,先后召开了两次国际王阳明学术研讨会,对黔中王门孙应鳌的研究尤显重要,学者们对其学术、思想、诗文、生平展开了系统研究,各种著述不断出现,得到了全国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4196-3-1.jpg

沙滩村风光

 

 4196-3-2.jpg

沙滩文化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