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2801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8-20

  李光斗(1855—1933),原名李梦星,号筱庚。咸丰五年(1855)四月十四日出生于余庆龙家坝街上,因病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三月二十三日去世,享年78岁。李光斗是书香门第,祖父李栋、父亲李庭泰均通过科举考试为贡生。

 

余庆名贤李光斗

 

□周远德

 

  在余庆龙家小学校园进门入口处右侧,立有一块高1.8米,宽1米的石碑,上有8个大字:“百年名校,春风化雨”。操场入口处粗大的银杏树旁,横立一块高1米,长4米的“龙家小学建校百周年纪念碑”,以前总是看到这2块碑,以为这是学校宣传自己的噱头,就没有在意和细看内容。今年到龙家镇过春节,因为疫情,不敢到处闲逛,饭后只好到龙家小学校园内走走。已经放假,校园空旷无人,只有守门的老头围着火炉子在烤火。于是我又百无聊赖的看这些宣传墙,仔细看了那2块碑。原来,操场银杏树这块碑是原遵义师范学校、余庆中学、余庆县敖溪中学资助设立,银杏树是建校时栽的,见证了学校的历史,学校不但百年树人,还百年树木。校门右侧的墙面上,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其中重点介绍了学校建设者李光斗先生,我没想到这个山区小镇中的小学有这么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还这么深厚,我为自己对学校的无知而感到汗颜。

  于是,李光斗这个名字,就驻在我心里。我在街上向人们了解李光斗先生,人们都知道他是余庆名贤,但对一些具体事情也谈不清楚。我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李光斗先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李光斗(1855—1933),原名李梦星,号筱庚。咸丰五年(1855)四月十四日出生于龙家坝街上,因病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三月二十三日去世,享年78岁。李光斗是书香门第,祖父李栋、父亲李庭泰均通过科举考试为贡生。

  李庭泰,字东岩,岁贡生李栋的四儿子,从小聪明伶俐,性格直爽又有孝道。因父亲李栋常年生病,家庭不太富裕。咸丰九年(1859),李庭泰与同仁于斯盛等人开始编撰《明史外传》。咸丰十年(1860),李庭泰母亲病故。此时,贵州苗民纷纷起义(称为号军),李庭泰携眷避乱于川东一带,以教私塾维持生计。当时李光斗已经五岁,于是就随父亲在私塾读书。清同治元年(1862),李庭泰与于斯盛等人历时三年编成《明史外传》20余册刊行于世。

  受父亲李庭泰影响,李光斗从小就养成爱学习、有担当的性格。经过自己的努力,也取得贡生资格,并考上拔贡生。光绪癸未年(1883),李光斗随父亲举家返回余庆龙家坝。返乡后,李光斗随父在家乡从事教育工作。宣统三年(1911),李光斗被清政府委任为四川涪州知州,因辛亥革命爆发未到任。同年与余庆司胡集瑞在龙家坝街上创办高、初两级小学堂,自任堂长。这所学堂,是余庆县第二所具有高、初级的小学堂,聘有教员4人,肄业生高等三四十人,初等二三十人,其经费来源为龙家场斗息、牲畜捐外,余额由地方坤士筹补。李光斗除行政管理工作外,还兼教国文、历史等课程,因其古文基础扎实,教育有方,深受学生和家长好评。学堂学生毕业5期之后,于民国16年(1927),将高等小学堂迁至敖溪街上,龙家坝留初等小学堂。龙家坝初级小学堂就是今龙家小学的前身。现在的龙家小学常年有一千多名学生。值得欣慰的是,百多年来,虽然园丁辛劳,但龙家小学人才辈出,出去的学生有研究生、有博士,有些成为行业的佼佼者。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重视和关心学校教育,龙家小学更是硕果累累,学校闻名全国,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德育先进单位”,与全国很多省(市)的学校都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倘若李光斗先生在天有知,应该感到高兴才是。

  除了教育工作外,李光斗还积极从事地方志编修工作。民国16年,与汪紫樨、毛肇显编纂《余庆县志》,主纂建置沿革、秩祀、学校、选举、精业、艺文等篇目内容。在编修过程中,李光斗不顾年事已高,亲自进行田野调查,搜集查阅资料,为余庆县保存了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为解放后《余庆县志》的编修提供了基础资料。李光斗撰写的内容言简意赅,表达准确,足见他深厚的文字功底。其求精务实、实事求是的敬业精神成为修志人的典范。

  李光斗热心家乡公益事业。从川东回乡之后,李光斗看到家乡由于道路不通,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他多次向县令韩念祖、景瀛奏报,要求修建龙家坝的进出道路。光绪乙酉年(1885),李光斗利用自己教书积攒的积蓄,赞襄修建杨仙峰八仙桥,此为当时乌江以北最大的桥。民国十五年(1926),六十岁的李光斗游览至此时,对今昔之不同大为感慨,留七律诗二首刻在桥边石壁上。

 

咏杨先峰八仙桥

                         其一

  仙峰山下水东流,一线虹拖浪影浮。

  气接余湄通鸟道,诗成风雪话驴头。

  诏书景仰兴王佐,题柱盱衡壮士游。

  吾忆当年司事者,偶来凭眺数春秋。

                          其二

  万山丛杂一溪横,雁齿排空两岸平。

  春水不忧人灭顶,银河浑渡鹊无声。

  气凌霄汉犹龙卧,迹印寒霜快马行。

  三十年前诸父老,关怀利济福苍生。

  为了修建辑瑞桥,李光斗奔走呼号,并与敖溪胡应瑞(辑五)一同找县官积极反映,最终促成在凉桥“上游河面稍狭处”修建辑端桥。光绪二十八年(1902),余庆知县朱永锡在《辑瑞桥碑序》中记载:敖溪胡应瑞在修建辑端桥前,曾“商同李明经梦星禀请于余”。但辑端桥建成后,李光斗以凉桥未恢复而觉得“未惬于心”。民国十五年(1926),胡应端的儿子胡光国继承父志,领头修建凉桥。桥成后,李光斗又为其作序,对胡家父子高度赞扬。碑序全文如下:

 

续修敖溪凉桥碑序

  尝读《阿房赋》云:“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甚言一时之壮丽也。吾观于敖溪,窃有会心焉。考敖溪之名,仿自鳌山。距山之一箭处,旧有凉桥,宛如龙门,屹立于中流砥柱之间。而鳌山力争上游,跃跃欲试,真天然佳致也!但此桥创自前清康熙时代,初名“万寿桥”,大约因首等多祖籍江西;继名“观音桥”,又或因附近之神庙取义。历有年所,名称不一。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岁夏五月,俗传出蛟,洪涛卷地,巨浪掀天,桥梁倾圯,幸桥墩无恙,时有胡君辑五,于上流河面稍狭处,倡修拱桥,虹腰横跨,雁齿排空,过客居民,咸称便利。然辑五君常以凉桥放弃,未惬于心。今幸其哲嗣光国先生,克承父志,提议续修,毅然出任。又得玉清胡君、吉人邹君乐助重金;洪兴刘君赞襄经理,暨各君子捐资成美。一转瞬间,巍然焕然,栋宇聿新,非复前日景象矣!此不独利千万人之往来,实续成数百年之美举。子舆氏曰:“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亦凉桥之遗制也乎!乃叹胡氏是父是子,后先辉映,其大有造于敖溪也,岂浅鲜哉!兹更名“龙门桥”,相地形培风水也。伏愿此间人士,其犹龙乎!“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谓非此桥为之发祥耶!从此地灵人杰,俗美风淳,车尘马迹之间,或题柱而愿遂封侯,或受书而功成王佐,猗欤休哉!鄙人不禁馨香祝之而翘首以俟焉。聊缀数语并为异日左卷云。

  余庆司大桥倾折后,附近群众募捐重新修桥,李光斗记挂于心,关心此事,竣工时,为之撰写《普通桥序》勒石立于桥畔:

 

普通桥

  盖闻天地有盈虚之气数,万物无不敝之精华。天下事不经再造,不足见创垂者之维坚;不有其人,无以肩继起之重任。故若成若败,或废或兴之间,天亦若预得其人,而后假手焉。如余庆司大桥,不知创自何时?自明末清初,乃有培修之碑记。迄今数百年,熙来攘往,阴受其益,几不知此桥之足重轻也。不谓代远年湮,土崩石裂。去春洪水横流,忽焉随波倾折,彩虹何处,群兴返驾之思;玉马不行,顿发望洋之叹。向之驱车而过者,今乃搴裳莫济焉。咫尺天涯,恨何如之!幸邻近诸君子慨然捐募重修,鸠工担石,刻日工成。乃因架木疏虞,偶尔将成复溃。使非担当勇为,不退初心,何以重兴壁垒!不数月,而各工告竣,较前更高十余级,花费约计七百金。虽一乡一邑,好善有同心,而领袖诸公,则心力交瘁矣。古人有言曰:“事非经过不知难”,岂非语哉!爰于落成之日,聊缀数严,以纪其实。至若山川灵秀,景物新奇,前人之述备矣。予何敢赘一词。

  李光斗为人正直,刚正不阿,扬善疾恶,在其所著的《吊洋烟文》中写到:“洋烟君之流毒中国,固已久矣,拔丧我人民之元气,耗散我人民之资财,宜人人得而诛之,勿待形驱势迫也。……蚩蚩小民,有为君而丧命;堂堂教习,有为君而受欺凌。”洋洋洒洒,通篇500多字,以拟人的手法,把鸦片对中国人民的毒害,说得清清楚楚,揭露了洋人对中国人民的毒谋,号召人们觉醒,禁绝鸦片。对鸦片的愤恨之情,溢于言表。

  宣统三年(1911)八月,辛亥革命期间,余庆知县庄鼎元弃职离去,地方土匪、兵痞乘机扰乱,四处抢劫,人民深受其害。龙家坝左哨防军勾结哥老会,屡屡借故与地方为难,势欲行窃。哨长雷跃章挺身阻止,李光斗与陆钊、杨兆祥等人从中维持,并供给粮饷。此举限制了土匪、兵痞的侵扰,维护了地方秩序,保护了百姓免遭侵害。

  李光斗文学素养高,创作成果丰硕,一生写有很多赞美家乡山河的诗文,他是民国时期余庆最出色的诗人。可惜他的作品后来大多遗失,流传甚少。民国时期编纂的《余庆县志》收录了他的《咏石和尚》《咏隘门》《咏他山》《咏石牛》《游山五古》《咏石马》《金龟锁水五古》《挽广文周振堂先生七绝四章》《挽管带陆文标遇刺》等诗文。他的《咏他山》,借物喻人,歌颂明永历年间隐居余庆松烟蒲村的大错和尚钱邦岂。蒲村森林植被好,多大竹,风景秀丽,一小溪从两山之间缓缓流出,溪河两岸柳树百余株,勾勒出一幅四季分明的水墨画。钱邦岂在此隐居时将其中一座山取名“他山”。钱邦芑是南明重臣,在唐王隆武朝时是监察御史;唐王失败后,投奔永历帝,巡按四川,后晋为右佥都御史,他经历了明崇祯皇帝自缢身亡,南明弘光政权、隆武政权的垮台,又不愿屈服于大西政权主要将领孙可望的淫威,在国破家亡的情况下,他来到蒲村,过一种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在蒲村“醉题石壁拈花管,教授蒲村化梗顽。”实际上他内心还是无法平静下来,时刻心系家国,“想像当年湖上立,不言国事泪潸潸。”此诗赞扬了其学问渊博、“负刚肠,饶权略,严气正性”,疾恶如仇的品格。“不言国事泪潸潸”一句,表现了他心系国家、心忧国事的为国情怀。

 

 4188-3-1.jpg

今日余庆县龙家小学

 

 4188-3-2.jpg

余庆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