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锦屏县始终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按照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要求,坚持党建引领,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以产业提质增效为导向,加强政策引导和工作推动,发展坝区经济,加快推进坝区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辐射带动全县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巩固脱贫成效衔接乡村产业振兴。
锦屏县:党建沃土滋养坝区产业跑出“加速度”
□杨振平
坚持党建引领 精准选择产业
结合全县特色优势产业布局规划,用最好的田土种植高效经济作物和优质粮油作物,推广多种复种模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打造以敦寨镇、新化乡、铜鼓镇、隆里乡、钟灵乡为重点的绿色蔬菜种植区,以铜鼓镇、大同乡、三江镇、启蒙镇、平略镇、偶里镇、平秋镇、彦洞乡为重点的特色食用菌种植区,以敦寨镇、新化乡、大同乡、茅坪镇、三江镇、平略镇为重点的特色水果种植区,以大同乡、铜鼓镇为重点的中药材种植区。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将坝区打造为优质农产品生产优势区和产业发展集聚区,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截至目前,全县坝区土地共流转3.046万亩,占总面积4.28万亩的71%。
积极推行“185”目标工程。力争实现上等田年亩产值超过1万元,中等田年亩产值达到8000元,下等田年亩产值达到5000元以上,200亩以上坝区年总产值达4.5亿元,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1万人以上。
成立工作专班,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县级以上领导采取“一对一”包保方式认领一个坝区,抓好调研谋划、产业发展规划,多渠道争取产业发展资金,加大坝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县委还制定了《锦屏县200亩以上坝区建设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县领导领衔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工作制度》《锦屏县关于落实“八要素”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意见》等文件和制度,明确县四家班子领导干部、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村支“两委”主要负责人做产业发展的带头人、引路人,带头建立产业示范基地、带头创建200亩以上坝区。
加大技术培训 强化产销对接
围绕产业发展的重点环节、关键要素、突出问题,把强农惠农政策、实用种植养殖技术、实用就业技能等纳入重点培训内容。围绕“一坝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采取“短期+长期”的培训方式,大力开展蔬菜、食用菌、生态畜牧渔业、精品水果、中药材等产业发展需要的种植养殖技术培训。组织实施农村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34期2418人次,印发技术资料4000余份,通过开展大棚蔬菜栽培及管理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精品水果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培训,使参训学员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就业率达90%以上。
成立贵州锦屏农业投资集团公司,以保底价格与全县的蔬菜专业合作社签订产销合同,统一标准,统一收购、包装、销售,突出公司化、市场化运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运用“互联网+农产品”产销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开展线上交易业务,线上线下协同,开发适宜网络销售的优质产品。通过积极组织参加省内外展示展销活动,强化农产品对外宣传和推销的环节,有效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影响力。引导鼓励企业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确定农产品销售数量,稳固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锦屏农商互联,以农产品进学校、进机关、进医院,开展大宗采购统一配送,县内所有学校、政府食堂所需农产品全部实现本地化供应。通过脱贫攻坚内需消费带动,积极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超市、企业开展“农超对接”“农企对接”,提高本地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通过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东西部对口协作帮扶,将绿色农特产品销售到东部地区。
创新利益联结 稳定收入脱贫
锦屏县着力巩固脱贫成效,扣紧扣牢利益联结。采取“村集体经济+基地+农户(贫困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等方式 ,实现“村村有扶贫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带动坝区内农户11500户47000余人参与产业发展,其中贫困户5450户22200余人。以土地流转、农田整治、经营主体、农业保险等为核心指标,按照“土地入股、效益保底、按股分红、务工增收”的机制,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坝区开展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推动坝区农业产业发展。
制定一坝一策,明确坝区产业调整的完成任务及时限。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平台,强化重点龙头企业带动,突出抓好绿色蔬菜、精品水果、食用菌、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基地建设,坚持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其他产业鼓励发展的原则,配套建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生产基地,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供给能力。
充分发挥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创新“固定分红+效益分红”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以“入股分红+村级积累+管理报酬”为模式的党组织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让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关系更加紧密,构建“利益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