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成(1330-1414),字景韶,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早年跟随朱元璋征战四方,后镇守贵州十余年,讨平叛乱数百起。朱棣即位后,封镇远侯,继续镇守贵州。顾成常年镇守一方,成为征服一方、造福一方,深受百姓爱戴的边疆大将。平定思州、思南土司争斗,促成贵州建省,成为创造贵州历史的重要人物。
顾成与贵州建省(上)
□高 勇
忠肝义胆,为明朝三代皇帝所信任
顾成从成名到谢幕,都和朱家三代皇帝密切相关。朱元璋时期,因作战勇猛从侍卫成为大将军,因低调稳重在朱元璋对开国元勋大开杀戒时,顾成仍能保全其身。在朱允炆的北伐大军中他是被俘将领之一。成为朱棣的心腹大将后,他选择继续驻守贵州,成为创造贵州历史的重要人物。
要讲好顾成的一生,得费点字数穿插讲讲顾成和朱家三代的精彩故事。
元朝末年,大大小小的起义军犹如天上的星星数不胜数。朝廷内部忙于争权夺利,无暇顾及其他,各地起义部队得以迅速发展壮大。看不到元军的影子,各路起义军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了地盘相互掐架。最后,迅速壮大又能影响朝廷安危的主要有三人——陈友谅、朱元璋和张士诚。陈友谅拥兵百万,占据洞庭湖、鄱阳湖周边的富庶地带,实力最强。张士诚的老窝在江苏南部,地盘最小,但贩盐世家富甲一方。
陈友谅最强悍,张士诚最富有,可笑到最后的却是朱元璋。人们在总结朱元璋的成功秘诀时,通常归结为天时、地利、人和三大因素。这没问题,但有一点被忽略了,那就是低调,不显山不露水,偏居一隅,静观风云变幻。这一策略非朱元璋自己悟彻,而是源自另一位朱家人。这人叫朱升,朱元璋屯兵安徽时,朋友推荐认识的。朱升是典型的知识分子,自幼力学,至老不倦。第一次见面,朱元璋就问了个自己一直在思考却始终找不到答案的问题——如何在群雄争斗中活下来?朱升也没多想,对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明史·卷一百三十六 列传第二十四 朱升》)此后的朱元璋不再以打仗为主业,而是夹起尾巴做人,一门心思招兵买马,广纳社会群贤。属下多次劝他登基称王,坚决不允,由此避免了过早和蒙元主力交战。而陈友谅、张士诚架不住皇位的诱惑,安排自己当上了皇帝。谁称帝谁就成了靶子,元朝大军的征剿就是称帝的代价。陈友谅实力强底子厚,还能顶得住。悲催的是张士诚,面对凶猛的平叛大军,败得毫无悬念,被迫投降。不久后,不差钱的张士诚又公开反叛元朝,继续招募兵员,扩大根据地。有钱就是任性!
与元军交错的地方并不多,西面有陈友谅做屏障,东面有张士诚在抵挡,朱元璋夹在两位“战友”中间甘当小地主,闷声发大财。低调发展多年后,朱元璋先后灭掉陈友谅和张士诚。等到元朝势力反扑时,朱元璋已经是一统半壁江山的庞然大物。
就在朱元璋低调发展时,有个贴身侍卫整天伴随左右,这人就是顾成。顾成的祖籍是湖南湘潭,祖父以渡船营生,经常往来于江淮之间,后定居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顾)成少魁岸,膂力(体力)绝人,善马槊(长矛)(《明史·卷一百四十四 列传第三十二 顾成》),因自纹其身,乡里人称他“顾花子”。至正十六年(1356),26岁的顾成投奔到朱大将军麾下。小伙子身材魁梧,仪表堂堂,而且作战勇猛,受到朱元璋的青睐,被选为帐前亲兵,执掌华盖(帝王出行时用来遮阳和显示威仪的大伞)。
顾成第一次带兵上前线是在镇江,这次不是打仗,而是侦查镇江城防工事。《明史》记载,(顾成)与勇士十人转斗入城,被执,十人皆死。(《明史·卷一百四十四 列传第三十二 顾成》)眼看战友都被砍死了,下一个挨刀的就是自己,奋力挣脱绳子后,他夺过大刀和元兵对砍。一番拼杀后,元兵倒地不起,顾成回归队伍。走了这一趟,镇江城防一清二楚,接下来顾成既当向导又当先锋,引导大部队攻城,拿下镇江。此后历经大小数十战,每战必立战功,顾成很快被提拔为坚城卫指挥佥事。
至正二十三年(1363),朱元璋发起对陈友谅的总攻,顾成跟随参战。七月,在鄱阳湖展开决战。36天血战,陈友谅被乱箭射死。第二年,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在武昌投降,最大的对手就这样灰飞烟灭。张士诚是土豪金主,外强中干,根本不需要老朱亲自动手。至正二十五年,徐达、常遇春分兵征讨,顾成随常遇春参战。十月攻下泰州,又连取湖州、淮北、淮南,把张士诚围困在姑苏(今苏州)城内。至正二十七年九月,姑苏城陷,张士诚被活捉,在押往南京时自杀。
至正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明朝建立,年号洪武。当时四川有个土皇帝还在负隅顽抗。1363年,明玉珍占据四川后称帝,取了一个国号叫“大夏”,定都重庆。1366年,明玉珍病死,其子明昇继位。以前是无暇顾及,现在不同了,要实现大一统就必须踢开绊脚石。洪武四年(1371),南北两路明军同时向四川进军。南路大军由汤和、廖永忠率部从湖北逆长江而上直逼重庆,北路大军由傅友德率步骑由陕西直捣成都,顾成随傅友德参战。北路大军攻下成都后,顾成留守成都。明昇眼看大势已去,便向进入重庆的汤和投降,后被朱元璋封为归义侯。
洪武八年,顾成从成都调到贵州,任贵州卫指挥佥事。当时贵州还未建省,贵州卫是历史地名,属四川管辖,治所在今贵阳市。当地群蛮叛服不常,长期武力镇压,蛮人慑服,目成(视顾成)为顾老虎。(《贵州通志·宦迹志三 顾成》)听到顾老虎的名字,无论男女老少个个胆战心惊。
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决定彻底铲除元朝在云南的残余势力。三十万大军由傅友德统帅经贵州奔向云南。顾成奉调随军,而且充当先锋,第一仗就拿下了入滇咽喉要地普定(今安顺市西秀区)。普定扼守通往云南的交通要道,守住普定才能让西征大军无后顾之忧,必须派大将镇守,顾成成为不二人选。
与明军无仇,也与元朝势力无缘,当地蛮夷还是时常骚扰留守部队,不为别的,只为让他们眼馋的大量后勤物资。顾成不怎么搭理小股蛮夷,他在等待机会,等待蛮夷大部队。机会终于来了,蛮数万来攻,(顾)成出栅,手杀数十百人,贼退走。狂砍猛杀之后,还放走一个活口,并告诉他:“晚上二鼓,老子杀你们去!”晚上二鼓时分,顾成的部队吹角鸣炮,杀气腾腾直扑蛮夷老巢。贼闻悉走,获器甲无算。这一仗让顾成的威名一传十十传百传遍黔中大地。洪武二十九年(1396),顾成佩征南将军印,镇守贵州。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近古稀的顾成奉调回京(南京)。就在当年,朱元璋病死。长孙朱允炆即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建文”。朱元璋在位时,为了防止儿子们拉帮结派搞团团伙伙,实行分封制,把成年儿子分封到边疆去,擅长打仗的镇守北方,以防蒙元残余势力。建文帝上台后,诸王势力不断发展壮大,有些已经到了拥兵自重的程度。这对新皇帝而且还是晚辈皇帝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和大臣齐泰、黄子澄商量之后,建文帝决定削藩。开始还挺顺利,削了几个力量较弱的亲王爵位后,摊上了大事,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建文元年(1399),朱棣以“清君侧”为名,率十万大军发起靖难之役。
几个叔叔中,四叔朱棣实力最强,最能打仗。建文帝自然不敢怠慢,任命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统领三十万大军出征北伐。北伐军中将星云集,其中顾成为左军都督。在此之前,顾成与朱棣本无交集,却在靖难之役中相打相识,还成为朱棣的心腹大将。
朱棣的手下虽然都是无名之辈,却很管用,善谋的张玉和善战的朱能足以以一敌十。靖难之役双方斗智斗勇,拼实力拼计谋,可谓精彩纷呈,亮点频现。如果简要概述,个人认为第一轮打败北伐部队靠的就是张玉的三句话。
(未完待续)
①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图
②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