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7824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7-17

  2月3日至4月23日,82天,对于黄波来说,这是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

  身为民盟遵义医科大学总支二支部主委、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副主任,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黄波第一时间赶往贵州省将军山医院驻点专家组报到,开始了长达82天的“战疫”历程。

 

“战疫”82天

 

——记民盟遵义医科大学总支二支部主委黄波与他的战友

 

王宗辉 本报记者 王 吟 姚晓凌

 

号角吹响 勇士入驻“将军山”

  “这么赶,是要去哪里?”妻子询问的语气中带着几分担忧。

  回家收拾衣物的黄波内心虽也忐忑不安,但他仍平静地安慰妻子,“别担心,照顾好自己和孩子,等我回来!”

  2月3日早上,黄波主动请缨,申请前往抗疫一线。中午时分,申请通过,“赶紧简单收拾一下,下午2点出发。”

  时间就是生命。来不及和妻子更多道别的黄波赶往了贵州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主阵地”——贵州省将军山医院。这里是距病魔最近的地方,也是黄波的“战场”。随即,他被分配到专家组,和另外4名“战友”一起,开始了夜以继日的“战斗”。

  “我们与病房里医生不同,他们能够随时近距离接触病人,而我们大多数时间是在办公室里研判病情,讨论和制定治疗方案。我们要通力协作,让所有‘战士’形成合力,战胜疫情。” 作为“将军山”的大脑,来自贵州省人民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5名驻点专家组成的专家组思路清晰,在认真梳理汇集的所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信息后,专家们为救治工作开出“诊疗方案”,明确了如何分型、如何研判、如何优化、如何诊疗,将病房内外所有的医护工作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评估,是黄波和4位“战友”每天最重要的工作任务。

  而如何评估呢?

  “审阅新入院患者的病历书写及新、老患者病程记录,发现差错,及时反馈给住院病房的值班医师进行修改,以提高病历质量。同时,结合病史、辅助检查,对患者诊断、鉴别诊断及处理提出建议。” 黄波平静地回忆着,对于病情演变快、加重患者或特殊患者,比如儿童患者,要及时组织病房与专家组的视频会诊,了解患者第一手资料,及时分析并提出准确的诊断及处理意见,必要时还需要与省级专家进行三方会诊,进一步确定诊断及治疗方法。

  要战胜疫情,首先需要了解新型冠状病毒。专家组成员们在深入学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从试行第一版到试行第七版)及新冠肺炎的国家级指南、文献等的同时,对患者诊断提出及时修改、更改治疗方案,尤其是2019-nCoV-核酸“困难转阴”及2019-nCoV-核酸“复阳”患者,仔细分析其病程、治疗过程、是否存在合并症及并发症等,按照省卫生健康委要求,制定对患者“每人一日一策一对照”治疗方案,积极处理合并症及并发症。

 

精准施策 团队协作奏凯歌

  “有多少病人、分哪些类型、检验指标如何、诊疗方案是否最优……”

  初到“将军山”时,医院只有3名病人。而随着“战况”的愈发激烈,最多时,有70名在院病人。

  一切为了胜利。每天早上8点前,黄波与4位“战友”都会齐聚办公室,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将在院患者信息进行梳理;下午3点,专家组会与省级专家组进行远程会诊,研判分析全省重型、危重型患者情况,提出建议。

  “每位病人的姓名、病情、流行病史,我们都牢记于心,就是要为每一个患者提供最适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黄波说,专家组对所有病人均建立了入院病人个案调查表,梳理了病人接触史。对病程较长的患者,专家组坚持每天会诊两次,为每一例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对于每一例达到解除隔离和出院要求的患者,专家组成员都严格按照国家卫健委办公室颁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解除隔离和出院的标准,进行严格评估,撰写解除隔离出院请示公函,并签字报送卫健委。

  4月20日,“将军山”告捷,收治的患者全部治愈出院。

  82天中,黄波和4位“战友”还完成了百余位战斗在一线医务人员解除医学观察的评估工作。

  “倾听他们的‘抗疫’感受,分享他们的胜利喜悦,我们也备受鼓舞。”黄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