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嘎村的华丽转身
——六盘水市政协机关党建扶贫工作纪实
□刘 军
走进海嘎村,柏油路穿村而过,青砖蓝瓦的别墅式住宅、别具一格的彝族风情一条街、温馨独特的彝家民俗客栈……
时间回到2015年,六盘水市政协机关挂帮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按照“整村推进,逐户脱贫”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优势,从党建、资金、技术、物资等方面进行了大力帮扶,一步一个脚印,一月一级台阶,一年一大蜕变,5年后的今天,海嘎已经不再是穷、脏、乱、差的海嘎,而是一个环境优美、乡风文明、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的彝家小康村。
党建结对铸“魂”
躬身实践铸牢“党建之魂”。在市政协党组的领导下,市政协机关党组以“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关联基层”、开展“四送四促”等活动为抓手,机关党委、机关支部积极策划了“主题党日”、普法进社区、“三下乡”等活动,将政协机关党组织与海嘎村党组织紧紧连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抓党建促脱贫”的强大活力。
领导为党建结对铸魂做表率。历任市政协主席、副主席和秘书长都心系海嘎,多次深入海嘎村调研、座谈,党员领导主动参与海嘎村党支部与机关党支部联合开展的主题党日活动。市政协原主席杨宏远前后30余次深入海嘎村调研指导党建扶贫工作,现任市政协主席王立到任调研的第一站就选择在海嘎,各位副主席更是不定期跟踪调度并协调资金和项目。
机关党组织和党员认真履职。市政协机关每年召开3次以上会议研究党建扶贫工作,每月听取1次汇报,驻村轮战干部每周汇报1次。市政协机关党委对海嘎村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规范党建资料归档等工作进行业务指导。机关党支部与海嘎村党支部联合开展“送法进村”“宣讲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及市委七届九次全会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党日活动,“开展群防群控工作,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创文宣传等活动。由机关党员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的贫困户23户55人,现已全部脱贫。每逢“两节”“七一”等重要节日,市政协领导都深入到贫困户、老党员家走访慰问,并送去慰问金。
基础投入夯“基”
为脱贫致富找“出路”。以旅游路、通组路、入户路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破解制约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瓶颈”。市政协领导协调资金800余万元,修建炭山垭口至关门山水库的环行旅游公路,解决了海嘎村四、五组的出行问题,拉近了四、五组到韭菜坪的距离。市政协机关压缩办公经费,出资5万元修建海嘎董家院子通组路。目前正在积极协调市交通局出资20万元修建三组刘家院子通组公路,六盘水海关出资5万元对五组通组公路进行硬化。
四级提灌解决用水难题。人畜饮水一直是困扰海嘎全村356户1767人的难题。海嘎村平均海拔超过2400米,是我省海拔最高的一个村落,山上没有水源点解决海嘎村人畜饮水问题。经过历任和现任市政协领导的深入调研和专家的实地踏勘认证,决定采取四级提灌方式解决海嘎村用水难问题。市政协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积极协调资金60万元,修建小水窖170个,让海嘎村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彻底解决了海嘎村的人畜饮水问题。
人居环境改造“给力”。市政协驻村干部和轮战干部与海嘎村村支“两委”, 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三改三化”为抓手,遵循“道法自然”“节约型、生态型、景观型”的原则,多渠道筹集资金,对村民房屋建筑屋顶、门窗、墙体进行统一设计和改造,对厨房、厕所、圈舍进行改造,对房屋进行靓化、庭院进行硬化、环境进行美化,让海嘎村的“颜值”不断提升,乡村振兴的新动能不断聚集。经过近5年时间的打造,如今的海嘎基本达到了“实现干净整洁、完善基础设施、保持田园风光、绿化村落庭院、突出特色文化”的要求。
产业帮扶助“收”
抓产业宣传,造氛围。紧扣产业扶贫“八要素”,充分发挥十九大代表、海嘎村第一书记杨波的“名人效应”,对外“代言”海嘎村扶贫产业,借助中央、省、市媒体对外宣传,扩大海嘎村扶贫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村里,利用村村响广播循环播放产业扶贫政策,举行群众会、火笼会、党的政策宣讲会、“三下乡”文艺演出等活动宣传产业扶贫政策,发放宣传资料5万余份、悬挂宣传标语横幅100余条,同时用小喇叭进行彝、汉双语宣传,让群众在家能看、能听,时时了解党的扶贫惠民政策,把产业扶贫知识覆盖到村、组、户、人,营造全民知晓产业扶贫,参与产业扶贫项目的氛围,做产业扶贫“引路人”。
抓产业扶持,促增收。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任务,积极推动产业扶贫。5年来,市政协领导先后协调扶贫资金110万元用于中药材种植,协调80万元扶贫资金用于养蜂,协调32万元扶贫资金用于海嘎村四、五组村民养猪,协调5万元扶贫资金种植大球盖菇,协调3万元扶贫资金种植洋芋。支持海嘎村入股 100万元建成菌种加工厂;村民种植大白芸豆,合作社按 7元每斤的价格保底收购;支持六盘水禾茂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海嘎村流转土地种植食用玫瑰76亩;同时鼓励农户自行种植韭菜根和洋芋。
抓产销对接,保增收。经过驻村轮战干部和海嘎村支“两委”的努力,海嘎村产销对接机制,生产组织方式和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健全。驻村轮战干部当起了扶贫农产品的“推销员”,线上依托自媒体、微信宣传推介,线下发动市政协机关干部职工、大湾镇干部职工购买。同时,依托韭菜坪景区游客,向游客推介、展销,依托外来参观党建陈列室的单位和个人,向他们推介、展销。当前,正在逐步探索“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等其他营销模式,多渠道、多形式为农产品找“娘家”,增加老百姓的收入。
农旅结合显“美”
依托韭菜坪景区“做文章”。“不到韭菜坪、枉看贵州山”,随着4A级韭菜坪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景区的投入也会越来越大,海嘎村地处景区之怀,景区的“亮化美化绿化”,海嘎村有可乘的“顺风车”。海嘎村本是彝族村落,保留着浓厚的彝族文化,彝家歌舞、彝家饮食是美丽彝家妹子的拿手绝活,游客来了,欣赏完鬼斧神工的石林,接着观看彝家歌舞、享受彝家美食。景区热闹起来了,彝家妹子能就近就业了,她们就是这里最好的“导游”。
打造小菜园锦上添花。市政协领导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建设要求,多次深入海嘎调研指导,并积极协调资金10万元用于海嘎村小康菜园建设。市政协驻村轮战干部与海嘎村支“两委”一道,深刻认识到小康菜园建设是持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给力抓手”。在市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紧密结合“四个一”“四个有”“六个结合”的要求,因地制宜,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开展小康菜园建设。按“农旅一体化”发展模式,197户农户建成了小康菜园,正在努力栽好蔬菜、花卉,种好果树,配置好棚架,尽最大努力做好“菜园”这篇“大文章”,将海嘎村打造成六盘水海拔最高村落的“小康菜园”示范点。
谋乡村振兴建美丽家园。按照“一村一特,一村一景,一村一品”的要求,市政协机关驻村轮战干部与海嘎村支“两委”充分利用海嘎原有的条件和设施,正在积极谋划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家园工作。依托海嘎现有民居,逐步改造成格调一致的,充满彝族文化元素景观风格的彝家小康村落。
巩固成效固“本”
抓创业就业培训。要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增收成效,实用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不可少。市政协领导要求,驻村轮战干部要逐户摸排,不漏一人,建立创业、就业需求台账。邀请六盘水师范学院旅游业、种养殖业等方面的专家对村民进行培训和指导,达到每个劳动力都掌握一门实用技能,解决“缺技术”的难题,从扶“口袋”向扶“脑袋”转变。
夯实种养殖业。驻村轮战干部与村支“两委”在种养殖上添一把火,继续发展壮大大球盖菇、芸豆、马铃薯种植,实行村合作社保底收购,增加群众收入。在不影响韭菜坪景区建设的情况下,发展养殖示范户,养殖高山黑山羊、养殖林下乌骨鸡。鼓励农户养殖能繁母猪、商品猪和黄牛。依托高山气候和草场,增加农户收入,作好养殖这篇文章。
扶持第三产业。如何留住游客,这是海嘎驻村干部和村支“两委”扶持第三产业的首要任务。市政协机关驻村轮战干部逐户排查有开农家乐、小旅馆、小卖部、做根艺、做民族服装意愿的农户,一户一户指导,一户一户培育,让他们做起来、发展起来、逐步壮大起来。鼓励自媒体搞直播带货、晒房源、晒美景,利用网红“海嘎之歌”、名人杨波、彝人传奇,大力宣传韭菜坪和海嘎村,让游客慕名而来,来了不想走,有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