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印章艺术
□李学朴
印章艺术为华夏民族的宝贵遗产之一,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自古以来一般以篆书入印,所以又称篆刻艺术。
印章艺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当时印章称“玺” 或“玺节”, 后人把先秦的印章统谓之“古玺”。
战国时代的著作《周礼》中讲到了“玺” 和“玺节”, 如《地官·掌节》中就有“货贿用玺节” 的话,说明当时在货物交换中已经应用印章了。刘熙在《释名》中,释“玺” 字说:“玺者徙也,封物使可转徙而不可发也。”这是根据当时印章的用法作的解释。当时印章主要用于封固物体,将物件用绳子捆扎后,在绳结处涂上一种特制的胶泥,泥上加盖印章,待胶泥干透即与绳子粘合牢固,使物件在运转途中不致散乱丢失,保证完整无缺。这种盖有印章的泥块,后人称之为“封泥” 或“泥封”。 这是最早的也是名符其实的印泥,更是后世印泥之所以称“泥” 的来历。
“封泥” 在汉代称“斗检封”。 汉代的“斗检封” 主要用于密封公文、信札。当时文字都写在木板(牍)或竹片(简)上,写好的简牍,捆扎后加上“斗检封”, 可以防止偷拆,保守机密,作用如同现代的火漆印。
钤印“封泥” 是古代印钤印章的主要用途。“封泥” 上的文字,凸起的一般称阳文或朱文;凹进的一般称阴文或白文。需要注意的是“封泥” 与原印恰好相反,原印印文凹进的阴文,原印印文凸起的阳文,钤印到“封泥” 上变成了凹进的阴文。而印文的阴阳朱白,应以原印为准的。印章钤印于纸帛,是东晋以后的事情。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随着封建制度建立、巩固和发展,扩大了印章的使用范围。秦代设有专门负责掌管印章的官职的“符节令丞”。 印章被法定为表征统治阶级权利的法物,根据封建等级制度,对皇帝、各级官吏、平民百姓所用的印章的名称、用材、规格等作了种种严格的规定。秦始皇自己制作了一方“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的玉玺。从此“玺” 这名称为封建帝王所专用,“玉玺” 成了代表封建帝王权位的象征。因此,历代封建帝王都用“玉玺”, 传至唐代武则天执政,嫌“玺” 音近“死”, 遂改“玺” 为“宝”, 直到清代为止,凡是皇帝的印都称“御宝”。 各级官吏的印章称“印” 或“章”, 庶民百姓均称“私印”。
秦汉两代是古代印章发展史上重秦要时期。秦印采用的是“书同文” 的小篆,有泰山、琅琊诸刻石及秦权、诏版笔意,苍劲隽秀,柔美可爱。汉印采用的文字是“缪篆”, 因专为印章所用,故又名“摹印篆”。
汉印在制作上有铸印、凿印之分。以翻砂或拨蜡的方法浇铸而成的,谓之铸印;用刻刀直接在印坯上镌刻而成的,谓之凿印。由于制作方法的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铸印字体粗壮方整、印面充实饱满,具有浑厚朴茂,稳重静穆的艺术效果。凿印往往出于临时应急。在战争时期,军队武将的变动和递补很紧急,对新任命人员所需的印章(当时印章是皇帝授予臣下权位的一种必需信物),一时无法从容铸造,只能由刻工在印坯上直接刻制,所以,凿印也称“急就章”。 又因为这种“急就章” 往往为武将所刻,故而别名“将军印”。 凿印的明显特点:章法生动自然,笔画刀锋毕露,整个印面神采飞动,别具天趣。当时,无论铸印或凿印,都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是古代印章艺术的高峰,因而历来篆刻家都奉汉印为正宗。
印章到了唐代,在用途上又有新的发展,由原来的昭信工具发展到应用于书画的题跋、鉴藏。最早用于书画上的印章,现在见到的是唐太宗“贞观” 二字的“连珠印”。 随着私人收藏风气的盛行 ,堂、室、斋、馆等鉴藏印应运而生。相传唐代李泌的“端居室” 三字印为“斋馆印” 的鼻祖。
宋代,文人画兴起。文人画派强调意境、笔墨,使诗文、款跋在绘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印章作为款跋的附丽,与书画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书画的必要装饰,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书法用印章来添精神,绘画钤佳印以增光彩。北宋大书画家米芾在他的一篇《褚摹《兰亭》跋》文中连用了“米黻之印”“ 米姓之印”“ 米芾之印”“ 米芾”“ 米芾之印”“ 米芾”“ 祝融之后” 等七个印章。此后诗、书、画、印四者,并称“四绝”, 互相辉映,融为一体。印章遂成为一门专门的艺术门类,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元代赵孟頫(子昂),是一位杰出的文人画家,诗、词、书、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在印章上,他采用了“玉箸篆” 入印,流丽圆转,后世称“圆朱文”, 和他的书画相配,极为和谐。子昂之后,对后世篆刻艺术具有重要影响的是至正年间的吾丘衍。他写下了最早的一部华夏印学的理论专著《学古篇》,主张篆刻必须学习秦汉,必须从学篆入手。书中的《三十五举》,即是他归纳成的三十五条学印须知,成为后代学习篆刻的经典著作。元代末年王冕用花乳石(矿物学上名叶腊石。福建的寿山石,浙江的青田石,昌化石都是其中的上品)作印,是印材上的一大革新。古代印章的质料以铜为主,间有金银、玉石、牙骨等。都是相当硬的材料,优点是不易磨损,保存久远,但不为一般文人所能刻动,都由专门工匠制作(浇铸,镌刻)。花乳石质地细软,为雕刻印章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很受人们欢迎,相继效仿。从此结束了书家篆印,刻工刻印的历史,篆文、雕刻两者合而为一,均可由一人制作,为明、清两代篆刻的繁荣昌盛,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物质条件。
明代文彭(三桥),是近代印章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清初周亮工的《印人传》一书中尊之为“篆刻之祖”。 文彭主张学习汉印,力求雅正秀润,以矫宋、元代来一味屈曲盘回之失。篆刻艺术经文彭的倡导,“一时靡缦,畅开风气”, 名家辈出,流派人数最多,影响最广。两派同源异流,都以直追秦汉为标榜,而又各自立门户,彼此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皖派” 又称“徽派”。 开创人安徽新安人何震(雪渔)。他是文彭的学生,并称“文、何”。 他的印章浑穆秀润不及文,而苍劲猛利则过之。他的名声很大,有“何震一出,印章一道遂属黄山” 之誉。学他的人很多,其中以梁袠、苏宣成就最大,其流风余韵远播日本。日本德川时代的心越禅师受“徽派” 影响,在日本国创立了“江户派”。
“浙派” 的创始者是浙江钱塘人丁敬(敬身)“丁敬兼撷众长,不主一体,故所就弥大”。 他并与“徽派” 同师秦汉,而不为成法所囿,杂取众长,融会贯通,取得了独创的成就,闯出了一条新路。他与继起者蒋仁(阶平)、奚冈(铁生)、黄易(小松)、陈鸿寿(曼生)、陈豫钟(秋堂)、钱松(耐青)、赵之琛(次闲)等,合称“西泠八家”, 也有称前四人为“四泠四家” 的。
“浙派” 兴起后,风靡一时,俨然成了印坛盟主,几乎支配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代的整个时期。西泠诸家的作品,深得汉印神韵。
正当“浙派” 诸子称雄印坛之际。安徽怀宁人邓石如(完白),得力于书法上的精深造诣,有“四体书皆国朝第一” 之称。他师承梁袠,而参之以小篆。他的朱文印刚健多姿,白文印庄严浑厚,人称“皖中奇品”, 亦称“邓派”, 影响很大,取代了原来的“皖派”, 故也有称“新皖派” 的。学完白的人中包世臣曾得其真传,然作印不多。扬州吴廷飏(熙载)可谓“邓派” 传人。吴善篆隶,精研碑版,本其师法,又能参用碑帖刀法入印,以走刀如笔、稳练自然见长。后来学“邓派” 的人,有不少舍完白而学熙载的。
清末以来,近百年间,在继承和发扬“皖”“浙” 诸家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又相继出现了不少很有成就的篆刻家。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推赵之谦(悲盫)、吴昌硕(缶庐)、齐璜(白石)三人。他们三位都是具有书、画和金石多方面卓越成就的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