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7694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6-24

  贵州地形多样,气候独特,生态良好,发展现代农业独具优势;台湾现代农业起步早,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近年来,台商们带着先进的经验及模式,扎根贵州,勤耕土地,从土地复育到不断改良土壤,再到将喀斯特地区的荒山荒坡变成别具贵州特色的农业示范基地,助力贵州现代农业发展。在台企入黔打造的“绿色经济”中,贵州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对台工作的决策部署,狠抓惠台政策的落实,为台商在贵州创业、就业提供了更优的环境。

 

台资入黔: 掘金生态 赋能农业

 

□本报记者 张 洁

 

引进台资精致农业 助力生态农业发展

  “有的地方你一见如故,第一次见面,就跟它似曾相识。有山、有树、有文化,像我在台湾儿时的记忆。”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芒种这天,身在台湾的严富美通过电话告诉记者她对贵州的第一印象。今年春节,年过60岁的严富美返回台湾家中,由于疫情,至今还未回来。“十分想念‘龙之谷’,惦记‘黔龙果’。”严富美告诉记者。

  严富美,台湾中华知识产学合作交流协会秘书长,来黔投资农业较早和极有名望的一位商人。2009年,严富美首次来到贵州考察,被当时遵义市湄潭县良好的生态环境深深吸引。在她看来,贵州与台湾同处北纬25°,地形地貌和生物生态具有多重相似性,如果把台湾先进的农业技术、管理方式与贵州生态互补,加强两地农业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必然实现双赢。

  目光锁定贵州后,严富美开始频繁往返台湾与贵州之间,积极筹划两地农业项目。2014年,严富美带领她的团队共同创办贵州钏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扎根在黔西南州贞丰县,建设了龙之谷生态园,主要种植火龙果,此后成功打造了优质火龙果品牌“黔龙果”。

  “今日‘芒种’也称为‘忙着种’,预示着要开始忙碌的田间生活。你选择在今天采访我,于我而言意义深远,这便是我来到贵州十年的初衷和意义。”严富美颇有感慨地说。

  十年“芒种”让严富美收获了良好口碑。严富美不仅手握锄头,把数以万计的“致富果”引种在贵州,还俯下身去成为一座桥梁,把台湾发达的农业技术以及农民致富的经验源源不断地引入贵州。

  对于黔台如何共创绿色商机,发展绿色产业,严富美有着自己的看法:精致农业、观光旅游在贵州的发展,未来前景可期。严富美提出两个思考:怎么利用当地优质农产品吸引游客?怎么兼顾农村发展和农民的生计?

  “融合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是目前两地合作需要探索的主要课题,来贵州做农民,我应对这片土地有所担当。”严富美说,贵州已是她难以割舍的第二故乡。“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古今中外一个沉甸甸的哲学话题。此刻我想说我从台湾乡间来,扎根贵州农业去。在‘芒’与‘种’之间,在收获与播种之间。”电话采访即将道别的时刻,严富美万分感慨。

  无独有偶,在遵义市习水县,也有一位忙着种火龙果的台商廖大墝。

  “我在广东惠州也有类同的投资,经营着500多亩的火龙果农场。多数台商之前都愿意选择在沿海的厦门、福建等城市投资,但随着贵州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大生态、大旅游战略的实施,更多的台商选择来到贵州发展农业。我们十分看好贵州生态农业的长远发展。”廖大墝表示,台湾在生态保护方面先行多年,有很多经验,两岸合作符合时代潮流。

  2016年4月,廖大墝在台商朋友的引荐下,通过习水县政府的招商,来到习水县同民镇同民村,成立习水县旺伯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办同民旺伯农夫果园,种植火龙果。截至2019年,火龙果种植面积已拓展到600余亩,总产值达1500万元。“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头,下一步的前景会很好。”廖大墝满怀信心。

  在采访中,廖大墝表示,旺伯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得益于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公司与同民镇春平合作社协同发展,通过企业出技术,提供种苗,老百姓自己种的形式,实现企业与农民共赢。目前已带动贫困户30余户增收,解决贫困人员就业90人。真正实现了贵州和台湾互补互惠、取长补短,让台湾精致农业助力贵州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廖大墝笑着,眼睛眯成一条线。

 

搭建平台政策扶持 引资引智开花结果

  随着两岸交流合作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台商来黔投资农业,并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农业产业对接合作成为贵州与台湾交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台商在贵州投资农业占比近20%。

  记者走访部分在黔涉农台资企业发现,台商除格外青睐贵州的青山绿水外,各级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也成为他们“落地”贵州的重要因素。

  2013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台资企业发展的意见》,本着“非禁即准,非限即可”的原则,鼓励台商来黔投资,在税收、人才、奖励、准入、审批、用地、融资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同时贵州各级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31条措施”及“64条措施”,逐步推进台商获得同等待遇。

  以台资企业贵州桔扬雨辰茶叶有限公司为例,2015年,该企业获政府补助40000元;2016年,获县政府低产茶园改造资金214000元、中坪镇政府茶苗种植补助308250元;2019年,获政府贴息补助200000元。“从企业角度而言,政府提供的各种农业补贴与优惠政策为台资新产业入驻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贵州桔扬雨辰茶叶有限公司经理王震表示。

  贵州桔扬雨辰茶叶有限公司是2013年6月经瓮安县政府招商引资入驻的台资企业,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农户增收高达1000户。王震介绍,通过台湾精致农业的理念、优质的种苗、先进的技术、成熟的经验,对园区进行示范管理,带动周边群众致富的同时,也使园区实现经济增效。

  “降低准入门槛,免除准入限制,提供相关配套政策支持,节省前期投入费用,缓解税负压力,降低资金周转压力。”采访中,台商谈到在黔创业的受益面和获得感时,“降低”和“缓解”成为两个“关键词”。

  2019年“贵州·台湾经贸交流合作恳谈会”上,省政府副秘书长张万明表示,农业产业对接合作一直以来都是“贵州·台湾经贸交流合作恳谈会”的“重头戏”。从第一届到第七届,参加农业板块的台湾嘉宾越来越多,台资企业相继落户贵州,并积极参与到贵州火龙果、百香果、茶叶、蔬菜等种植产业发展中,投资金额逐年递增。“台商利用贵州多元气候条件,形成独特竞争优势,能有效解决贵州山区‘不种包谷种什么’的问题。”张万明坦言。

  近年来,贵州和台湾两地现代农业合作步入了快车道,涉及种植业、食品加工、观光休闲业等诸多领域。截至2019年9月,贵州省有80家涉台农业企业,贵州和台湾农业合作成效喜人,孕育了一批如凯里云谷田园、贵州钏泰公司龙之谷生态园、大秦农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优秀台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龙头企业;凯里云谷田园、贞丰龙之谷农业科技园等6个园区获评“黔台农业合作示范基地”。

  省台办副主任李静表示,在新一波“绿色经济”当中,把握贵州产业革命节点和黔台农业产业契合点,充分发挥对台工作资源优势,聚焦新兴产业引资引智,将是黔台产业合作的最好切入点。

 

 4156-2-1.jpg

4156-2-2.jpg

贞丰县龙之谷生态园区种植的火龙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