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769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6-24

  56个民族,56种风俗。“端午节”对于祖国天南地北的少数民族来说有着别样的定义与意味,作为节日文化的一部分,共同构成了异彩纷呈的中国“端午节”。

  贵州的重重大山里,海纳百川般地聚居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在端午节他们穿着五彩斑斓的衣裳,戴着叮当作响的银饰载歌载舞,构成不同文化的端午节记忆:侗族端午除与汉族相同以外,当天,家里也会炸油炸粑、做盘子粉、灰碱耙;苗族在农历五月初五过“龙船节”,驱旱求雨、庆祝插秧成功、预祝五谷丰登;端午是水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水族称“借端”“过端”。水族端节从第一天开始,只准吃素;布依人在端午这天要在木楼上悬挂蒿莆和艾叶。菖蒲艾叶在木楼悬挂的位置,渐渐被固定在大门的两侧,仿佛守门神秦琼和尉迟恭一样;土家族过端午节分为“头端午”“中端午”和“末端午”,女儿、女婿要背来糖、烟、酒、面条和猪肉,作为“五色礼”敬献给岳父母,岳父母则准备好粽子、麻花等予以款待;仡佬族以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俗称过小端午,他们造雄磺酒撒于房前屋后以防蛇虫,要煮红鸡蛋、大蒜头来吃。未过门的儿媳、未婚的女婿等,都要来家做客,俗称“打端午节”…… 贵州各民族和谐共生的历史与现实,兼容并包的民族性格,孕育了生生不息的端午文化,多姿多彩,美美与共。

 

又是一年端午时

 

□本报记者 王吟 刘启靖 张洁 陈庆 李昊霖

 

镇远一座城一条河的端午故事

  如果说你要在端午节到来时打开一本叫做多彩贵州的画卷,那么,建议你直接翻到“镇远”这个章节。因为,从神髄和形态来讲,镇远当属标志性样本。

  镇远这座古镇,它依河而生长,在如轻烟般的细雨笼罩下,整个小城散发着轻盈而悠长的思绪。这种气氲之下,那河上的龙舟、船上生龙活虎的汉子、岸边拥挤着看热闹的乡人,活脱脱一幅绝好的世俗风情图画。

  每年在端午佳节这天都是镇远县一年中最为热闹的日子。整个镇远古城及青龙洞前的氵舞 阳河一段因为赛龙舟的隆隆鼓声和雷动般的吆喝声而沸腾起来。众多身着盛装的苗族、侗族、土家族、汉族等文艺表演队伍和赛龙舟的运动员在祭龙仪式、游江仪式之后,拉开阵势,展开了一场紧张有序的赛龙舟冠军争夺战。

  这项民间的传统盛事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明代嘉靖年间修《贵州通志》卷三《风俗》篇载:“镇远府,端阳竞渡,府临河水,舟楫便利。居人先期制造龙船,绘画首尾,集众扮演戏剧。以粽叶裹米为粽,弃水中,拽船争先得渡者,是岁做事俱利。

  镇远的心脏是一条河,其古称为镇阳江,现在被称呼为氵舞 阳河。县城房屋大多沿氵 舞 阳河而建,上有祝圣桥和新大桥是当地群众主要往来两岸的交通设施,其间也有渡口和渡船。现在,这里除了青山云霭,县城后的山脊上城垣依然矗立,看护着这座千年古城。真正的老房屋已经不多了。“拆的拆,建的建,现在也只有端午节时氵 舞 阳河上赛龙舟的热闹能和古时比美了”当地一些有识之士兴叹道。

  镇远的端午节“赛龙舟”现在仍有其独特的一些民俗文化及传统元素在里面。好比如开始前的“祭龙仪式”和结束时的“抢鸭子”活动。

  端午节“赛龙舟”当天,“祭龙仪式” 必然举行。护龙队伍衣着盛装,由4人抬着龙头、4人在旁护送,于清晨六点前进入仪式现场,并将龙头庄严的放在祭龙台上。随后,由道教法师对仪式现场进行清场、化符,并击鼓九次,以祛除小鬼、疾病、灾害,恭请龙神的到来。待吉时一到,鞭炮炸响、锣鼓齐鸣,祭龙仪式则正式开始,佛、道教人员依序起香、供灯,人们三拜龙头后,中元禅院法师则朗诵“龙王咒”,为龙头开光、点睛。霎时,礼炮齐响、芒筒声声、古韵阵阵,天空中七彩烟雾腾跃、奋飞,仿佛是群龙聚会,将祭龙活动推向了高潮。接下来,30余名道教、佛教、儒教人员纷纷上前敬龙头酒、三鞠躬礼拜龙头后,依次进行的则是祈福和请龙吃水,由青龙洞道观道长大声诵念祭龙词,然后向龙头泼水,祈求来年镇远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而当“赛龙舟”结束之后,有再掀高潮之嫌,又有奖励龙舟划手之意。“抢鸭子”活动紧接着举行。只见河面上工作人员抛下鲜活肥壮的鸭子,早已蹲守在河里的壮汉们赶紧朝着目标冲了过去,而聪明的鸭子顺着水势夺路而逃,可终究还是束手就擒,短短十几分钟时间,近百个鸭子就被大家一抢而空,现场一片欢腾。

 

青岩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古镇

  按照习俗,年逢端午,吃粽子,纪念屈原,悬艾草,防病防疫。今年正值新冠肺炎肆虐神州大地,这一次的端午有着独特的意义,若不想荒度了端午小长假,便“悬好艾草”,戴上口罩来青岩古镇畅游一番。

  游青岩古镇,赏一方山水。青岩古镇坐落于贵阳市南郊,古镇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城门石墙,石板路,明清古建筑交错密布,寺庙画栋雕梁,阁楼飞角重檐。

  戴好口罩,让我们走进青岩古镇,第一应提的就是独具历史气息的石板路。随着漫长时光的打磨,人来人往,曾经方整的青石块,如今已被岁月磨平了棱角。青石板光可鉴人,如镜面般泛着神秘的黑青光芒,走在如今的石板路上犹如在史书上漫步:明时这是军事要塞,军队屯扎;贵州第一状元赵以炯的府邸建于此;周恩来的父亲,曾居住过这里……

  建筑交错纵横,砖瓦交织出的是一幅混沌而又和谐的画卷。古镇内的建筑多是600年前明清时所建,数次的修缮保留了部分原有的建筑零件,使得现在的得建筑依旧古香古色。

  古镇内,状元府闻名于世,府邸前的牌匾上滚金书“文魁”笔走龙蛇;极为罕见的“四教合一”,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都共存于古镇内, 1573 至 1946 年间四教相继传入青岩,四种不同风格的建筑林立于古镇之中,看上去也不显得突兀,这或许便是青岩所拥有的包容;民房也独具风味,门楣是住户信仰的体现,但无论是信佛教还是信道教,各屋悬梁上都悬着艾草以承纪念端午的传统;原有八座牌坊由于历史缘由如今仅存其三:赵彩章百岁坊、赵理伦百岁坊、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

  在古镇上走累了,寻一处心仪的店铺落脚,来一碗冰镇酸梅汤,算得上不愧对夏日炎炎。若是“肚”中羞涩,来上一份青岩特产糕粑稀饭,作为下午茶也是极好的,但别忘了烫嘴!青岩的玫瑰糖是一份可人的甜品,外衬芝麻内包糖,老少皆宜;喜欢吃辣的,更别错过“鸡辣椒”,吃面下饭都是极佳伴侣。

  轮到正餐,若是不吃青岩卤猪脚便如同没来过。青岩卤猪脚在整个贵州都享有盛名,口感糯而不腻,肉质厚而入味,配合特殊蘸料,更是相得益彰:五香香料与肉的交相辉映,醋与辣椒的协奏曲。今年端午佳节,古镇又会是怎样一副模样呢?

 

食灰粽 看龙舟 做香囊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在端午的时候,除了传统的习俗之外,还会有一些少数民族的习俗,那么端午节少数民族风俗内涵何在?此时便带你走进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所辖的丹寨县和天柱县,看他们用老手艺、老食材、老味道换回少数民族的传统记忆,迎接端午节的到来。

  天柱县和丹寨县以苗族、侗族聚居为主,这里的人们性格开朗,有着自己多姿多彩的民族节日。在苗族的节日文化里端午节便是重大节日之一。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苗族依山傍水而居,一直以糯米为主食,其米制品不计其数,且与日常生活和丰富多彩的节日庆典息息相关。每到端午,村寨里的老人们搬出泡好的糯米,寨上的人们就像听到集结号似的,各家门前组成“包粽子局”。他们制作的粽子,是需将糯米稻秆烧成灰,过筛留下细腻的粉末,和糯米拌好,再加入腊肉、腌制过的五花肉、板栗、花生、绿豆等肉类和杂粮及其他调味料拌匀,用粽叶包好。这不是普通的粽子,而是贵州少数民族特色粽子,叫做“灰粽”,民间称其为舌尖上的“非遗”,你吃过吗?他们的形状有的如三角,称三角粑;有的如手杆,称手杆粑;有的如枕头,称枕头粑。间或有的在手杆粑和枕头粑上面,吊着一些很小的三角粑。

  为什么苗族人做粽子要放炭灰呢?这是因为,粳糯杆烧制的炭灰有很好的天然防腐作用,使得粽子久存不坏,冷吃热吃皆宜,而且对身体是没有什么坏处的,粳糯杆炭粉更是使得粽子变得有一股独特的味道。苗族人的栖息地带处于热带亚热带,在古代又没有冰箱,而且战事频繁,常被驱赶,这种久存不坏的粽子是非常理想的军粮和民间干粮,这是拥有上万年稻作历史经验的苗族人世代传承下来的生存智慧,沿用至今仍然不过时。

  当然端午节期间,可以吃到“灰粽”外,还可以看见龙舟比赛。端午看龙舟曾是老乡们都雀跃事,清水江里,全城水道贯通,水清有游鱼,摇橹声、呼唤声绵延不绝,河道两边都已聚满眺望的人们,突然龙舟顺水道而来,一跃而过,桨夫们就在喝彩声中趾高气扬,于是,船过,也有大人小孩顺着河边青石路奔跑的,当然也有到龙船汇合处去等待的。男女青年在芦笙、唢呐、竹笛、芒筒、月琴、木叶等乐曲的伴奏下载歌载舞。少数民族的热情和欢愉这一刻全情释放。出嫁的姑娘看完龙舟,便要带上鸡鸭、粽粑回娘家探亲了。

  端午节将至,大家可以一起带着爱人和孩子,邀约朋友去丹寨和天柱走走。可以在远山的苗寨,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香囊,它是古代中国劳动妇女创造的一种民间刺绣工艺品。是以男耕女织为标志的古代中国农耕文化的产物,是跨越千年而余绪未泯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存和再生;可以在近水的侗乡,参加清水江边上庄严神秘的祭祀仪式、山坡坡上有趣味的打糍粑活动、凉亭里的歌舞表演;还可以在天柱县邦洞街道米溪村西安洞寨喝一杯端午节的拦门酒,他们唱着“端午节日在今天,宾朋玉架来团圆,传经送宝送经验,粽子飘香心头甜。”的拦门歌。热热闹闹,欢天喜地,充分体验和感受少数民族村民们用他们特有的方式,欢度佳节。

  如果你每日都在匆匆奔波的路上,迷失在城市里不知何为安居,不以为然安居的意义。那丹寨和天柱是你不错的选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安然而热情,向上而闲适,希望也能保留在你的心中。

 

大歌中叙述的侗族历史

  “天放晴,山间蝉鸟放声鸣,

  蝉儿妈妈它在枝唱,幼儿蝉儿飞上树尖吟。”

  逢到端午,就像侗族人过其他节日一样,在肇兴侗寨里的长街上,会摆上长桌百家宴,饭点一到,水冲过的青石板街上,主宾你来我往,觥筹交错,好热闹!这些都是闲语,餐后才入正题。酒足饭饱之后,大家聚拢一堆,可以亲眼亲耳地欣赏到村民们表演的侗族大歌。当复杂的和声歌曲被这些村民们宛如天籁之音、行云流水般地演唱出来的时候,所有游客不禁惊呆。就是在北京的中国大剧院里,这也属于上乘之作的精品表演。而此刻侗族的小姑娘、小媳妇们一边绣着鞋垫、一边漫不经心地演绎着她们民族文化的精彩。

  侗族在历史上没有文字,靠歌声传承交流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侗族大歌就是侗家人一代又一代口传心授流传下来的。在侗族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歌是重要的桥梁和纽带,少儿以歌结伴,青年以歌传情,老人以歌叙事。可以说,侗族大歌是侗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教材”,是侗家人生活中的“百科全书”。

  在中国56个民族中,侗族被称为是“最善歌唱的民族”。这不仅因为侗族是中国各民族中唯一拥有多声部复调音乐的民族,而是侗族也是中国各民族中拥有丰富诗歌的民族。因此,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

  这种赞誉并不过分,因为侗族人认为“饭养身、歌养心,人不唱歌会变老。”把生命对于物质的需要和对于精神的需要概括成这样的几句话,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生命和生存的深刻体验与认知。

  没有去过肇兴,不能感受侗家之美。贵州民族文化,黔东南是圣地,而侗寨则看肇兴。肇兴侗寨坐落于群山环抱之中,寨内吊脚楼鳞次栉比,戏楼、歌坪点缀其间,全寨共1100余户,4500余人,是全国最大的侗寨,有“侗乡第一寨”之美称。

  如果在寨中漫步,会发现这里的景色具有原生态的美,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两条小溪汇成一条小河穿寨而过。寨中房屋为干栏式吊脚楼,错落有致,全部用杉木建造,硬山顶覆小青瓦,古朴典雅。驻足、停留、遥望它,你都会被这浑然天成的美深深震撼。虽没有高山耸立、海洋广阔,但别具风格。居于梯田之间的山村、小寨与其朝阳辉映,浑然天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侗族大歌就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的秘境中产生和传唱开来的,侗族村寨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为侗族大歌提供了艺术根基。那些由大自然中的百鸟齐唱、蝉虫合吟、河水潺流、林海涛声等和声谱成的音乐艺术给人过耳不忘的美好感受。

 

泛神 祭祖 屯堡人丰富的端午表达

  端午前的日子,人们几乎都是生活在豪雨的湿润里;不是无边丝雨细如愁的小雨,大多是老天爷临时想起似的向大地撒大豆子的阵雨。

  今年的天好像因疫情的影响有些烦躁,难估雨晴。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较为舒适天气,走进安顺市以东15公里的屯堡村寨。或许是在这不算太平的年辰到这不忘战斗,勇于战斗的中原文化迁徙族群、正宗汉族血统传人、子孙的居住地来增添勇气。

  “石头的路面,石头的墙,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因为端午的到来,许多人家的门上已挂上清香的菖蒲、艾草,让这石头村寨凭添几分柔软。

  屯堡人是典型多元型泛神论者。天上玉皇地下阎罗西方如来南海观音是屯堡人顶礼的菩萨,三清祖师牛马二王关帝孔圣汪公五显是屯堡人膜拜的神灵。儒、释、道、巫的信仰观念,在屯堡人身上都有体现,以致庙宇寺观星罗棋布于屯堡山寨之中。

  端午节自然是要祭祖的,总觉得屯堡人的祭祖方式相比其他地区的仪式更显得格外的庄重肃穆。屯堡人在祭祖中除了一般规则意义之上的跪拜行礼,虔诚祈祷之外,跳地戏一定是少不了的。那仿佛浸淫在骨子里的虔诚让人有一种身在其中不容不恭之感。

  “跳地戏演出以村寨为单位,演员是地道的农民。一般一个村寨一堂戏,演员二三十人,由“神头”负责。地戏演出时,村口或醒目的地方要插一面大红旗,表示这个村子里今天要演出地戏,有纳吉之意。演出由“开财门”、“扫开场”、“跳神”(演故事)、“扫收场”四部分组成。演出前,要将存放脸子的木箱(柜)从神庙或存放人家里抬出来,举行庄严的开箱仪式。

  演出者头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而唱,应声而舞。其演唱是七言和十言韵文的说唱,在一锣一鼓伴奏下,一人领唱众人伴和,有弋阳老腔余韵,其舞主要表现征战格斗的打杀,雄浑粗犷,古朴刚健。

  “宋邦杨郎小畜生 哪里生来哪里长 哪里吃饭长成人 祖上公公叫杨县 杨县所生继业身,继业所生七个子 原是河东传的根 原是河东去的将”,——屯堡地戏《杨家将》唱词。屯堡人喜爱的曲目多是将薛家将、杨家将、岳家将、狄家将、三国英雄、瓦岗好汉等代表忠义、向上的精神,充满阳刚之气的军事题材 。

  “我们的祖先在明朝时就是能打胜仗的英雄”、“我们祖先打了胜仗后奉命迁居到这里的”屯堡人向客人介绍自己时总是这样说。于是游客们对屯堡人地戏格外青睐军事题材多了一份理解。

  看完令人斗志升腾的的地戏,屯堡人进入端午“游百病”的环节,“游百病”是通过游览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项健身运动,据说是汉族在很古老的的时代就开始流传的,屯堡人说端午这天是一年中阳气最为上升的时节,这一天外出走一走出一身汗,定会让身体更加强壮。

  有精神,有物质,今天的屯堡人在给予来客“双享受’的同时,自身也在走向更美好的明天,每一天都是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