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767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6-19

傅友德与屯堡文化(上)

 

□高  勇

 

  傅友德(1330-1394),安徽宿州人,朱元璋军事上的左膀右臂,明朝开国元勋,战江淮、平甘肃、定四川、取云南,为打下并巩固明朝江山社稷立下赫赫战功。为了边疆的长期稳定,在三次征伐云贵后,傅友德把从江淮带来的大明军队化整为零,分散守护在黔中军事要道上。这群人沿袭着明代江淮地区的习俗,形成了独有的屯堡文化。

 

明朝开国元勋平定四川

  元朝末年,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傅家世代为农,家境并不宽裕,傅友德不到二十岁就开始混迹起义军中,换了好几个主,也没混出个人样,后来改投陈友谅。陈友谅和朱元璋是当时最大的两个造反派,两人的实力、地位和结局如同项羽和刘邦。朱元璋攻打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傅友德率部又投向朱元璋,帝与语,奇之,用为将。此后,傅友德一改朝秦暮楚的老毛病,死心塌地跟着朱元璋,在战场上玩命冲杀,立下无数战功。战鄱阳湖,轻舟挫(陈)友谅前锋,被数创,战益力,复与诸将邀击于泾江口,友谅败死;征武昌,流矢中颊洞胁,不为沮;攻安陆,被九创,破擒其将任亮;下淮东,破张士诚援兵于马骡港,获战艘千。(《明史·卷一百二十九 列传第十七 傅友德》)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定都南京,颁即位诏书于天下,文臣武将封官晋爵。朱元璋不是见好就收、偏安一隅的皇帝,他有统一全中国的远大志向。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各地的部队继续征战,坚决扫除一切元朝旧势。傅友德跟随征虏大将军徐达以摧枯拉朽之势向盘踞北方的元朝势力发起最后的总攻。渡过黄河,攻占德州、沧州,拿下元大都(北京)后,元朝势力分崩离析,四处逃窜。继续穷追猛打,在河北、山西打得元军满地找牙。与徐达会师甘肃庆阳,历时三个月攻克庆阳,标志着北方广大地区已为明朝控制,元朝残余势力被赶入塞外荒漠中。

  如果说此时的傅友德还只是一员猛将的话,接下来的平蜀之战让他实现了从猛将到名将的升华。蒙古人被赶到大漠荒野去了,朱元璋有足够时间考虑其他对手。当时在四川有一个叫“大夏”的政权,说它是政权纯属抬举,其实就是当初和朱元璋一起反元的地方割据武装。公元1363年,明玉珍占据四川后就忙着称帝,还取了一个国号叫“大夏”。当初是志同道合的难兄难弟,现在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洪武四年(1371)正月,腾出手来的朱元璋决定收拾大夏。从战前部署来看,朱元璋对此次征伐很上心,而且用足了计谋,算是给足了大夏面子。调集南北两路大军,南路军以汤和为征西将军,率水师由瞿塘进攻重庆;北路军以傅友德为征虏前将军,率步骑由汉中进攻成都。临行前,朱元璋告诫汤和:今天下大定,四海奠安,惟川蜀未平耳。……今命卿等率水陆之师,分道并进,首尾攻之,使彼疲于奔命,势当必克。(《明实录·太祖实录》)之后又叮嘱傅友德:蜀人闻我西伐,必悉精锐东守瞿塘,北阻金牛,以抗我师。若出不意,直捣阶、文,门户既隳(毁坏),腹心自溃。兵贵神速,患(担心)不勇耳。(《明史·卷一百二十九 列传第十七傅友德》)前面是战术安排,患不勇耳则是敲打提醒。请将不如激将,老朱就是要激起傅友德的斗志。

  从后续过程来看,傅友德坚决贯彻了老朱的战略意图,成就了经典战役。为方便大家理解,先说说如何从汉中到成都。打开地图,你会看到从汉中到成都最近的一条路就是金牛道,这条道几乎就是一条直线。但是,这条道上有一座关卡——剑门关,自古以来都有“剑门天下雄”的美誉,自诸葛亮在此设关以来,还没有从正面被攻克过。攻不下,但可以绕着走。有一条小路叫阴平道,从甘肃文县出发,翻越摩天岭,再越龙门山,就可绕过剑门关直抵江油、绵阳。

  发现这条小路的不是现代人,而是三国时期的邓艾。看过《三国演义》的读者应该记得,司马昭命钟会、邓艾领兵伐蜀。钟会的十万大军被姜维堵在剑门关外数月之久,动弹不得,最后粮尽欲退。而邓艾偷渡阴平道,走数百里险要山路到达江油,守将马邈开关投降。邓艾长驱南下,直抵成都。后主刘禅投降,蜀国灭亡。

  傅友德是否知道阴平道没有记载,但朱元璋知道。他的指示非常明确,蜀人肯定会北阻金牛,以抗我师,要想出奇制胜,必须直捣阶、文。阶州、文州是古地名,就在甘肃陇南文县,阴平道的起点。傅友德不仅忠实贯彻了老朱的指示,还有创造性发挥。大军到达汉中时,让部下到处宣传明军将由金牛道进攻四川。造好声势之后,调头扑向甘肃,攻克阶州、文州,再走阴平道,直捣绵阳。

  攻下绵阳,傅友德并未直接挺进成都,而是让士兵削木为牌为千,书克阶(州)、文(州)、绵(州)日月。数千木牌的作用绝非记录战绩,而是全部投入涪江中,顺流直达重庆,目的就是把北路大军进展情况告诉从水路进攻重庆的汤和。此举顺带瓦解了敌军斗志,蜀守者见之,皆解体。围攻成都时,出现了骑着大象打仗的蜀军。第一次看到这样的阵势,明军用密集的弓箭压制蜀军,蜀军骑着大象一边冲锋一边用箭还击。混战之中,傅将军身中流矢不退。看到主帅如此拼命,明军将士死守阵地,最后和大象打起了肉搏战。大象终究是大象,只有求生本能而不分敌我,受到惊吓就掉头往回跑,蜀军顿时大乱。明军跟在大象后面趁势掩杀,蜀军损失过半。一个多月后,傅友德进入成都,汤和攻下重庆,平蜀之战成功结束。朱元璋欣喜万分,亲笔撰写《御制平西蜀文》,详细记录偷渡阴平道、木牌投江等故事,盛称友德功为第一。(《明史·卷一百二十九 列传第十七 傅友德》)

 

收复云贵 屯垦戍边造就屯堡文化

  此后傅友德依旧征战各地,创下不败神话。其中,在西北收拾时不时从大漠中冒出来捣乱的元朝残余势力,取得七战七捷的辉煌战绩。马背上的民族被打得怀疑人生。这些战役和本文关系不大,舍弃不讲。

  平定了四川,朱元璋的目光又投向了云贵。需要说明一下,当时贵州还没建省,蛮夷经常造反,而且不听招呼,叛服不定。最头疼的是云南还有个梁王,那里是元朝最后一块自留地。这块自留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末期。当初,蒙宋决战期间,南宋朝廷凭借长江天险负隅顽抗。蒙古人想到了一个迂回作战的办法,先征讨云南的大理国,再占重庆,顺江而下直捣江南。征战云南的就是蒙哥大汗的弟弟、后来的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打下云南后,忽必烈封他的第五个儿子忽哥赤为云南王,世代驻守云南。此时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就是忽哥赤的后裔。

  起初,朱元璋并不想对云南动武,打算招安梁王,以和平的方式解决边疆问题。洪武六年,第一次派去的人去了就没再回来。即便这样,老朱也没死心,继续招安。洪武八年,第二次派去的人还没见到梁王就没命了。和平解决之路被堵死,只能武力讨伐了。洪武九年,帝将征云南,命友德巡行川、蜀、雅、播之境,修城郭,缮关梁(关口和桥梁),因兵威降金筑、普定诸山寨。(《明史·卷一百二十九 列传第十七 傅友德》)老朱的战略意图非常明显,考虑到山高路远,沿途都是蛮荒之地,要打云南,先得把路打通,再降服各路蛮夷,以确保万无一失。

  趁着朱元璋在做开打准备,给大家介绍三个地名——普定、安顺和普安。这三个地名会在后面的内容中频繁出现,同时也是现在屯堡文化的集中地。明朝的省称为承宣布政使司,承宣布政使司下设府或直隶州,府以下有州和县,直隶州以下有县,形成了省府州县四级制或省直隶州县三级制并存的政权格局。洪武十四年的普定府属四川,下辖四州一县,即安顺州、镇宁州、永宁州(今关岭县)、习安州(今安顺市旧州镇)和普定县。普安府则属云南。( 未完待续) 

 

 4156-3-1.jpg

今日屯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