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常委会议聚焦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织密“防护网” 守护百姓健康
□本报记者 张 洁 田锦凡
“党政军群协同抗疫形成磅礴之力,使疫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极大激发了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谈到疫情带来的启示,省政协常委、民革省委秘书长邓文淼表示,坚持应急管理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继续保持公共卫生应急响应的制度优势,并探索以此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准备的效能。
邓文淼的话,代表了省政协十二届十六次常委会议与会者的共识——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也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贯穿6月9日全天的这次会议,是今年全国两会后贵州省政协召开的首次常委会议,议题除了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便是聚焦如何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这显然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命题。此前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专家学者座谈会时强调,要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再往前10天,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点名”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要求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和基层卫生防疫、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等。
现实的“痛点”,正是建言资政的落脚点和着力点。在这次会上,委员们基于前期的深入调研、全面思考,围绕应急管理、疫情防控、医疗救治、人才培养、机制保障等方面,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
防疫催生“贵州经验”
对大多数人而言,“公共卫生”是一个相对模糊的领域,它比较具象的载体大概是爱国卫生运动或打预防针。但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把很多人的目光引向公共卫生,使之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这个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触发了对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的一次大检验、大排查。在贵州,得益于及时构建起查、防、控、治、保、导“六位一体”的防控体系,精准实施一套符合省情实际、有力有序有效的防控策略,这片西南山地至今仍是全国疫情地图上“颜色最浅”的部分之一,每百万人确诊病例数为3.25,仅略高于西藏、青海。
会上,省政府副省长王世杰应邀通报全省疫情防控和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有关情况。王世杰说,贵州疫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取决于“四个率先、一个创新”,即率先启动疫情跟踪研判和应急部署、率先果断采取严格管控措施、率先落实集中隔离和救治措施、率先主动开展“五类重点人员”核酸检测,并创新开展大数据抗疫行动。
立足自身解决防疫物资保障难题,亦是此番应急管理的“贵州经验”之一。通过支持现有企业扩产、相关企业创新开发及新引入生产企业等方式,截至6月1日,全省已库存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医用口罩1116.58万只,医用防护口罩57.03万只,隔离衣、防护服、护目镜等基本实现稳定供应。
面对严峻疫情考验,基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则发挥了“战疫第一道防线”的重要作用。而这,离不开贵州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省、市、县、乡4级公立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体系,力促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目前,全省1.8万余个行政村均有1个达标的村卫生室;数万名乡村医生,成为保障广大群众卫生健康的坚强卫士——在疫情防控中,他们排查外来人员、筛查发热患者、问诊送药,事无巨细且事半功倍。
委员建言织密“防护网”
如何发挥委员们的自身优势、专业所长,针对现实问题给出对策建议,助力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是此次会议分组讨论的主要内容。
基于基层走访调研获取、疫情期间主动收集的信息,省政协常委、遵义市政协副主席陈晓灵把分析、研判遵义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融入对全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建议中。他认为,贵州应尽快开展全方位调研,对全省公共卫生系统进行摸底调查,切实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深入抓好医卫系统改革,全面筑牢“制度之盾”。
“现有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诸多弱项、短板,主要表现在机制方面,包括信息报送机制、信息发布机制、应急决策机制、医疗应急物资储备与配送机制。”疫情发生后,省政协委员、省人民医院院长孙发就一直奋战在抗疫一线,身为“局中人”的他希望,贵州尽快从机制上打通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与医疗救治体系的阻滞,率先实现“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
作为业界专家,省政协常委、遵义医科大学副校长李春鸣聚焦疫情早期的检测预警能力。“检测预警的准确性依赖专业的科研人员和专家,但这次疫情集中区域的卫生人力资源尤为匮乏,各地未能因地制宜进行医务人员数量、科室、救治层次等分配维度的风险评估。”她据此建议,加快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着力打造疾控专业队伍;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培养能解决病原学鉴定、疫情形势研判和传播规律研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实际问题的综合性人才。
“中医医院是运用中医药防控传染病的主体,但它的传染病防治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传染病房、发热门诊等硬件建设,传染病防控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中医药防控传染病的理论、方法、技术挖掘与创新等方面,还得进一步加强。”省政协常委、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黄礼明说,应以此次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取得重要成果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加强中医药防控传染病体系建设。
“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全面加强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完善综合医院传染病防治设施建设标准,利用目前国内最大的远程医疗专网,进一步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省政协委员、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张湘燕同时表示,深入开展医卫知识普及,提高广大群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水平及预防、自救、互救能力,亦十分必要和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