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食用菌产业是贵州脱贫攻坚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是省委、省政府根据贵州实际重点扶持及主要推动的扶贫产业之一。近年来,食用菌产业为全省精准扶贫立下了汗马功劳,使数十万群众受益、数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各市(州)、县(区)在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食用菌产业发展之路中,已形成一些创新做法、成功经验,在产业发展、利益链接、精准扶贫等方面各具特色,产生了可观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贵州的食用菌种植、生产,正释放出强大的发展潜力。未来,食用菌作为一项健康产业,将在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群众健康水平方面产生更深远的作用。
(本版文图/本报记者 李 丽)
道真:“菜县菇乡”点燃县域经济新引擎
道真自治县森林植被良好、立体气候明显,加之毗邻成渝大市场,具有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生态、气候、区位优势,境内野生菌物种资源丰富,纯天然的大脚菇、羊肚菌、三百菇等产量较大。
经反复调研、论证,该县确立了打造“菜县菇乡”的战略定位,明确了“232111”农业产业发展目标(即到2021年,常年投放菌棒2亿棒、中药材种植30万亩<花椒15亩>、种植商品蔬菜<辣椒>20万亩、生态茶园投产10万亩、烟叶稳定收购10万担、畜牧渔业产值10亿元),编制了“三心十园百庄”产业规划(即建设食用菌科技研发中心、集中制棒中心、交易集散中心,打造10个扶贫产业园、100个“蘑菇农庄”),绘就了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新蓝图。
近年来,该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氛围日益浓厚,随着经营主体持续壮大,“菜县菇乡”已然成为一张展示道真新形象的靓丽名片。
两大“龙头”引领做大做强
按照“外地引、本地育、回乡创”的思路,道真积极引入市场主体、龙头企业,弥补食用菌产业链上的短板,实现了合作共赢。2016年12月,贵州贵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入驻;2017年9月,贵州同辉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开工建设。两大食用菌农业企业的强势加盟,奠定了道真打造“西南地区最大食用菌产业链基地”的基础。
贵旺生物科技是一家集食用菌生产、栽培、技术培训、加工、配送及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现代高科技智能工厂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配套建设有产品研发中心、质量检测中心、技术培训中心、仓储配送中心等。该公司生产品种为杏鲍菇,目前拥有杏鲍菇生产线4条,可日产菌包15万包,日产量60吨、满产量120吨、年产量4.2万吨,实现年产值3亿余元;吸纳易地扶贫搬迁户、失地农户、当地贫困户就业700余人,人均劳务年收入4万余元。
同辉食用菌是一家集食用菌种植、生产、科研、技术培训、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栽品种为香菇,目前拥有3条生产线,可年产香菇菌棒(菌丝)6000万棒、鲜香菇6000万公斤,实现年产值4.2亿元。
在两大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下,道真采取“公司+合作社+产业园区+农户”发展模式,辐射带动全县12个乡镇4000余户农户从事食用菌种植、生产,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800余户,户均可增收6万元以上。
今年2月2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菌物学家李玉到同辉、贵旺两家企业考察后,对它们均给予高度评价,写下了“争创中国第一、世界第一”的题词。
“三零三保”点燃种植热情
如今,道真已走出一条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三零三保”模式。所谓“三零”,即零成本起步、零风险经营、零距离就业;所谓“三保”,即保产量、保收购、保效益。
其中,零成本起步是把生产要素变现为脱贫资本,破解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的融资难题,让贫困户不用投资一分钱,也能起步发展食用菌产业;零风险经营是把市场风险交给投资者,让企业、合作社、大户与贫困户形成利益共同体,解除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零距离就业是把产业建在群众家门口,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在贫困村就地发展产业、建设园区,方便贫困群众到企业务工,通过简易劳动也能挣钱。
“三零三保”扶贫模式催生集聚效益、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金融扶贫效益最大化,有效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有序推进了产业扶贫进程。目前,该县已建成村社合一专业合作社83家,启动建设食用菌产业扶贫示范园区7个、“蘑菇农庄”11个,累计投放菌棒8000万棒(香菇3000万棒、杏鲍菇5000万棒);预计到2020年,全县有望实现投放菌棒1.5亿棒的目标。
“四轮驱动”助力提速发展
为加快推动食用菌产业裂变发展,道真不断强化政策引领、要素保障,通过土地、项目、人才、政策“四轮驱动”,全力促进农业产业提速扩能、提质增效。
加大食用菌园区土地流转力度。打破传统土地的界畔,成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促进土地集中连片规模流转,推动土地向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并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
加快推进企业、园区项目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配套建设产业供水设施80余处,改建产业供电线路1200余公里,建成产业路700余公里、保鲜冻库46座,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设施保障。
强化科技支撑带动。邀请贵州大学张万萍教授团队,编制完成《道真自治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聘请中国食用菌首席专家张金霞等具有战略眼光、实战经验的6名企业家、专家担任产业发展顾问,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技术支撑。
此外,该县还相继出台10份扶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配套文件,安排财政资金近3亿元,专项用于食用菌产业发展;大力推行自然灾害保险、目标价格保险、政府兜底保障“三保政策”,积极防范种植风险,有效调动了农户种植积极性。
“五个转变”实现互利共赢
据了解,道真食用菌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其成效主要体现于“五个转变”。
从“不敢种”到“抢着种”。起初,由于对食用菌产业了解不够,当地群众普遍不愿接受,只有极个别群众在同辉公司带动下尝试种植。几年来,通过不断召开群众会、带群众到基地和工厂参观学习,加之有其他种植户盈利的榜样示范,越来越多的群众种上了食用菌,产业发展氛围空前高涨。目前,全县菇农户均增收在6万元以上。
从“政府建”到“百姓建”。最初,采取“政府主建、群众租棚”模式发展食用菌产业;后因效益好、群众需求大,遂采取“补助+贴息+建配套”方式建设“蘑菇农庄”,充分挖掘农户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内生动力,实现了由政府主导建设向农户自发建设转变。
从“单打式”到“抱团式”。以前,仅靠引入一些小型企业带动个别农户自发种植,自产自销、缺乏规模,力量薄弱;后来,形成“县统筹、镇对接、村生产”的“1+14+83”食用菌产业生产模式(即在县级层面成立1个国有公司负责牵头抓总,14个乡镇成立分公司组织销售并向村集体下订单,83个行政村组建“村社合一”的专业合作社),实现了抱团式发展。
从“找销路”到“平台订”。之前,由于没有龙头企业带动,缺乏稳定销售市场、销售渠道单一,群众种植积极性都不高;后来,通过组建兴农公司,紧紧抓住上海对口帮扶的机遇,并依托贵旺、同辉两家企业自身成熟的市场网络、销售平台,成功打通食用菌销售的“高速路”,全县食用菌订单生产占比达99%。目前,该县已与重庆永辉超市、成都“艺果蔬”、上海“食行生鲜”、上海高校后勤服务中心等建立直供直销渠道,产品一直供不应求。
从“企业赚”到“多方赢”。刚开始,食用菌产业规模小、技术弱,只有企业能赚钱,多数农户却亏损。之后,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有效破解技术、资金等难题。杏鲍菇实行工厂化生产,优先满足易地扶贫搬迁户、失地农户、当地贫困户就业;香菇实行“四统一”模式生产与销售(即统一生产制棒、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收购产品、统一销售产品),确保菌棒出菇率达98%以上,并保底分红,实现了企业、村集体经济、农户互利共赢的目标。
不断摸索,终结硕果。目前,道真食用菌产业已迈入稳健发展的“快车道”,持续为农户创造着滚滚财源。
作为一项新兴产业,食用菌在助力扶贫方面发挥着显著效用。图为农户在生产车间里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