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县城历史溯源(二)
□史宏拯
(续接上期)
民国十六年(公元190年),被强行占用设地方军事机关。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因东南半城发生大火灾时被焚毁。
两湖会馆一“三楚宫”(俗称寿福寺)。清康熙年间建,位于东后街(今五小处分前后两院,前院大戏台的四柱、台口及吊檐镂花精美,左右两厢阁楼上悬吊大钟大鼓。后院有花园,清雅幽静,两湖商会、同业公会设于右左两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因参加贵州革命党“自治学社”的两湖人多,“贵州自治学社黔西分社”设于内。民国年间该会馆曾集资创办过“醒群小学”及“宏济中学”。两湖入黔定居人士,历代以来不但对发展黔西商业有功,而且带头参加民主革命,为推翻贵州清政府立过大功,名响一时的贵州自治学社骨干方伯鸾、熊日皓、姜蟠溪等70多人,已载入贵州辛亥革命的光荣史册。该会馆今仅存戏台,人民政府定为县级保护文物。
老四川会馆——“老川祖庙”,位于城中街大府坝(今影剧院处),建于清乾隆年间。新四川会馆——“新川祖庙”,位于西街(今县供销社处),清道光年间兴建。新老川祖庙都有前后两个大院,前院有戏台,后院设会馆办事处及商会,同业公会等机构。四川移民入黔以来,为促进黔西城乡商场的发展作过较大的贡献。特别是川盐运销定黔西州之烂泥沟为集散中心,棉布商也纷纷随盐商而来,几乎全占了黔西棉布行业。有关文献载:“一部分商业资本转化为高利贷资本,借贷者无不倾家荡产……地方官支持高利贷者垄断会馆商务,侵占小本经营者的权益,累有小本商人及平民不服,筹资新修会馆,成立‘四川移黔平民同乡会’,与老会馆分庭抗礼,最后老会馆把持人以失败告终。后来新会馆主持人以入黔川人代表身份,进入黔西州商会,‘理、监事会各有一人’。”
山西会馆——“武圣宫”(俗称“武庙”),位于东正街(原县烟草公司西侧),清乾隆年间修建。史载:关羽为蜀汉大将之首,生于解(河南省大解)。死后被封为“武圣人”。为什么山西会馆设于武圣宫呢?据说来黔开办银庄、票号的侯、杨二姓人家,祖籍河南,所以出资修“武圣宫”为同乡会馆,其中含有发家后不忘祖籍,并借以宣扬祖籍名人之意。该庙会仅存正殿,因红石龙柱雕刻精美,被定为县级保护文物,维修一新。
贵州会馆——“黑神庙”,位于东门外。清乾隆年间建。庙中供奉之神为南八(南霁云,顿丘人(顿丘治所原在河南濬县之西,后属河北清丰县西南),唐代张巡部将,安禄山反,与张共守睢阳。临危,拔刀断指立誓:愿与城共存亡。城陷不降,和张同时就义。但在黔西民间世代口碑中,硬把南八定为龚州(治所在今谷里)人,而且还被写进了布依族蓝、韦二姓的家谱。因此,清光绪年间满族人扎拉芬任黔西知州时,把无同乡会馆的贵州人和各少数民族人士,组织起来建立贵州会馆,设在黑神庙内,推举代表参加商会及其他社会活动。其庙20世纪80年代被毁。
关于各同乡会馆在黔西开展的商务活动,民间流传一段顺口溜:“商务首推江西帮,山西佬儿办钱庄,四川后来赛湖广,只有云贵不入行。”
中书巷与黔西女子学校
中书巷在黔西老城西门原公安局上面(又称中书第)。中书为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清代沿明制,于内阁置中书若干人。在清朝之位阶约为从七品,中书职能通常为辅佐主官,为基层官员编制之一。设置在如六部之中央机构官署,负责典章法令编修撰拟、记载、翻译、缮写等工作。或由举人考授,或由特赐。若进士经朝考后以内阁中书任用者,并可充乡试主考官。而依工作性质不同亦有“办事中书”或“掌印中书”等细分区别。随着清朝的灭亡,该官职废除。该巷源于刘氏官至“掌印中书”,人称“刘中书”,所居住宅小区即以其官职命名。
刘淑芝,女,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出生于中书巷。受家庭的熏陶,自幼喜爱诗书,在优越的家庭教育下熟读了“四书”“五经”及众多古典文学。辛亥革命后,刘淑芝接受了一些新思潮的影响,尤其是在孙中山先生思想引导下,自觉妇女不应桎梏于家门,应踏入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谋求妇女解放,并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振兴应建立在提高自身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基础上。于是与家人相商,征得赞同后于1914年在黔西县城西门中书弟刘氏祠堂内创办了黔西县第一所刘氏女子私立小学,招收学生10余人。所学功课除了《三字经》《女儿经》《百家姓》外,还教授新学、算术、刺绣、剪纸等。她教学严谨、朴实,收费很低,对贫困家庭学生不仅免收学费,还供给食宿,深受群众好评,一些贫困群众尊称她为“活观音”。
1915年,要求入学的女孩子增至50多人,刘淑芝自感教学力量薄弱,于是与其兄刘耀松、张醒汉等商议,联合有识之士、开明士绅筹资,利用文昌宫、火神庙后面的大片荒地创办女子蚕桑学堂(位于今黔西二中至六小一带,当年集资办学的石碑还镶嵌在六小围墙上)。刘耀松、张醒汉任学堂总理,刘淑芝任学堂总务(相当于现在的教务主任),聘请了刘端肃、施瑶辉等几位女士为教员。学校开学后,刘淑芝带领学生广植桑树养蚕,蚕桑学堂是当时黔西县唯一的一所女子半工半读学校,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第二年首批蚕丝喜获丰收。学校经费充裕后,添置了桌凳教具,扩大招生范围,学校一时兴旺昌盛起来,最多时学生有两百多人,教学除开设国文、算术、修身课外,还开设工艺课,传授刺绣、养蚕、缫丝等技术。
民国六年(1917年),刘端肃、刘淑芝(二人系姊妹,刘端肃是革命烈士黎又霖的母亲)合作了一首《蚕桑学校校歌》:“吾说神州六千载,正气磅礴天地台。文化由来先世界,何物希腊堪争赛。昆仑山、星宿海,渊庭郁市分支派。一划天开,首比中原大物外,欧风美雨夫为乎来哉!黄河直绵连,自由雨花台,神圣继续育人才。尧舜禹汤文武固根偕,漫说孔孟墨徒今安在。我中国,大无畏,我中国,人尊爱。大陆焕然新,政体共和终不改。风云鬼怪,波涛澎湃,黄龙护鼎白龙拜,丈六金身永不坏。国魂国魂归去来,亿万斯年精神在。”
(刘端肃、刘淑芝侄子刘琪就读北大时参与“五四运动”,后与吉鸿昌投身反蒋抗日的革命活动被特务暗杀身亡。)
民国八年(1919年),春天久旱不雨,入秋阴雨连绵,稻谷多不扬花,低洼处被淹。蚕桑学堂的桑树大多枯萎而死,秋后又遭虫害,蚕死过半,学校经费困难。幸得刘端肃、刘端蓉等城里姊妹大力撑持,才勉强渡过难关。谁料第二年,天灾又至,先冰雹,后伏旱,蚕桑学堂被迫停办。
1920年初,在北京参加“五四运动”的黎又霖回家探亲,得知蚕桑学堂被迫停办的情况后十分揪心,为了让女孩子能上学,黎又霖动员父母亲捐资恢复蚕桑学堂,得到父母的赞同后他又去刘端蓉、刘淑芝家动员姨母们和母亲联手创办,他的提议得到姨母们的同意。由于蚕桑学堂的桑树大都枯死,蚕桑学堂名存实亡,决定改名黔西女子国民学校。经过紧张的筹备,借用寿福寺做校舍,1920年的秋天,黔西女子国民学校开学了。第一期招收了60多名学生,根据年龄大小设幼稚班和初小班。刘淑芝将《女儿经》《三字经》改编后作教材灵活施教,还为黔西女子国民学校作了一首校歌在校内外传唱:“迴龙河水东入海/九狮闹莲/地灵人杰/男女平等新社会/放开手足朝前迈……”
黔西女子国民学校办了两年,因经费不济及其他种种原因,还是被迫停办了。1926年熊绍儒创办黔西县初级中学,招收了一个女子班,聘请刘淑芝当教员,刘淑芝任教不足一年因病辞职回家。于1930年病故。
黎又霖故居与万年台
黔西县城中街解放路,也叫南后街,黔西第五小学在街口,当地人习称五小弯弯。上世纪四十年代,南后街最好的建筑是黎家大院,占地面积300余平方米,一正两厢四合大院,木屋瓦顶结构,红漆门窗。房屋主人黎斗恒,字秉田,清末秀才,贵州同盟会、自治学社会员。其子黎又霖(1895-1949)又名黎万里,曾参加国民党、共产党、民联、民盟、民革、农工党等组织。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法政系学习,任系学习委员会委员。在“五四”运动中,率领政法系学生游行示威,焚烧了曹汝霖的豪宅赵家楼。1919年10月,加入国民党。在黔军袁祖铭部第二师杨其昌师部任参谋,参加北伐战争。1933年,赴福建参加反蒋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失败后辗转于上海,先后受聘为同济大学教授、上海公学〔大学〕总务长;滇军驻黔办事处处长等职,从事反对内战团结抗日等活动。抗战爆发后,与在重庆的中共南方局负责人董必武取得联系,经董必武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地下〕特别党员。1945年加入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任民联西南执行部执行委员。同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重庆支部秘书处主任。1948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民革西南地区秘书长,协助杨杰建立川康滇黔民革组织,任民革川康省委主要负责人,组织策动武装起义。1949年8月,在重庆被秘密逮捕,关押于重庆白公馆看守所。11月27日,在大屠杀中壮烈牺牲,时年54岁。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36年2月,红二、六军团长征到黔西,黎斗恒先生拿出钱粮资助红军,并让出堂屋作为贺龙、任弼时的办公室。2015年,黎又霖故居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列为毕节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小弯弯另有一幢古老建筑,原为湖南、湖北的同乡会馆,亦称“两湖会馆”。也叫“三楚宫”“寿福寺”。砖墙正门上方有一长约3米,宽约1.5米的石匾,阴刻四个楷书大字“源远流长”,其匾上方又有一块竖立的小石匾,竖刻“三楚宫”三字。左门楣上有一石匾刻上修建时间:嘉庆六年岁次辛酉冬月吉旦。正门两边刻有楹联曰:
庙貌控西东,湖雨岳云重绚彩;
乡人联南北,楚天黔地两关情。
明末清初,外省的同乡会在贵州各地都建有会馆。贵阳的两湖会馆也名寿福寺,三楚会馆,建于顺治年间,是所有会馆中建得最早规模最大的。黔西的“三楚宫”亦是黔西县城的同乡会馆中建得最早,最好的。“三楚宫”之名,原意是湖南、湖北、安徽三省同乡会,因历史上该三省属楚国属地,故名“三楚”。其实内中也蕴含了反清复明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楚虽三户,亡国必楚”;《阿房宫赋》中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显示了弱小民族打败强大压迫者的决心和气慨。“寿福寺”亦为“寿佛寺”,取长寿福禄,佛祖保佑之意。民国初年,这里曾为贵州自治学社黔西分社社址。
明清时期的同乡会馆都建有戏台,借演戏剧宣扬家乡风土人情,也籍此联络同乡,交流感情。“两湖会馆”戏台也叫万年台,是黔西所有同乡会馆戏台中最具特色的。戏台前的四根大木柱上分别刻有两副楹联。其一:
看来离合悲欢,假笑啼中真面目;
演出忠孝节义,新声歌里旧衣冠。
其二:
霓羽弄新腔,看凤翥鸾翔,神传衡岭;
地买遗妙枝,听江声水调,响彻黔云。
世事沧桑,“两湖会馆”的主体建筑旱已荡然无存,只留下戏楼——万年台。该戏台是目前省内仅存最为完美的深浮雕木构建筑,戏台前沿上方的浮雕图案有《荆轲刺秦王》《完璧归赵》《将相和》《杨广逼宫》等古装戏的人物造型,其雕刻技艺精湛,人物栩栩如生。三面檐枋上是镂空的龙凤图案雕花板,其工艺水平十分精美。据专家考证,万年台不论从造型和设计上都是国内戏台中少有的上乘之作,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首屈一指。万年台于1981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年台历经200多年的风雨剥蚀,在面临坍塌危险之际,牵动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心,在省、地、县各级政府的支持和业务部门的努力下,2003年拨款20万元进行修缮。如今,修缮一新后的戏楼以古朴新颖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重现了昔日的风采和辉煌。
恭勤故里观音洞
在黔西县城江西湾巷口立有一石碑,上书:李恭勤公故里。
李恭勤就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一品大臣,官至兵部尚书的李世杰。乾隆59年(1794年)在故乡黔西病逝后,乾隆帝下诏御祭,赐谥恭勤公。江西湾是李世杰一家居住的地方,亦是告老还乡后皇帝封赠的尚书府驻地,享有“武官下马,文官下轿”的特等优待。据传:自东门一带经皇帝封赠后,自坳口上到东门城门洞一带的街面上,一年四季没有蚊子。东街无蚊成了黔西县城一大奇闻,恭勤公故里更是县城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沿江西湾小巷上行百余米,左边学宫坡的半山有一天然穿洞名观音洞,民间有一传说:李世杰少年读书时,常从洞前经过。一天放学回家从洞前经过时,碰到一位漂亮的姑娘。从此后,他每天放学后都要和这姑娘在洞前的草丛中捉迷藏玩耍到天黑了才回家。一天,二人正玩得高兴时,李世杰突然肚子痛了起来,且越痛越厉害,那姑娘从口里吐出一颗珠子,要李世杰含在嘴里止痛。世杰一高兴,无意间将那珠子吞到了肚里,那姑娘大惊失色,两行晶莹的泪珠从脸月夹 上滚落下来。她张口刚说出“你吞了我的珠子,我就不能……”话未说完就瘫倒地上,变成一只银狐,“呜汪,呜汪”地叫着向洞里跑去,世杰追到洞里什么也没找到,只有那凄凉的叫声变成“勿忘,勿忘”的呼唤在洞里缭绕,在世杰耳畔久久回荡。
原来愚钝贪玩的世杰,吞了银狐的宝珠后忽然就变得十分聪明勤奋,以后步入官场后步步高升,但世杰一直不忘银狐的恩情,做官后就出资在洞前修了间房子,请来艺人塑了尊那姑娘的雕像,在里面供奉。由于雕塑家把姑娘塑得十分善良美貌,后人看了与其附近寺庙里的观音十分相似,就把她当成观音供奉,原来的毛狗洞也改叫观音洞了。在庙门上还刻了一联:
佛仙助人成正果;
观音救苦为世尊。
佛仙暗喻狐仙帮助李世杰成就了功名,人们认为这段奇缘乃观音点化。前来供奉上香者络绎不绝。后历经战火,寺庙被毁。直到清光绪八年(公元1883年)乡人集资复修观音阁,并在房梁上刻下修建日期“光绪八年岁在壬午孟夏”(至今此字尚存)。庙联为:
绿柳一枝常洒救人甘露;
莲花千朵化作度世慈航。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