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630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10-09

武陵攻坚 山地蝶变

 

  位于湖南湘西自治州花垣县的十八洞村,是武陵山腹地一个普通的苗族聚居村落,因村里有18个天然溶洞而得名。这里山奇水秀、景色宜人,但因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群众生活长期徘徊在贫困线以下。2013年全村有225户939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7%。

  转折发生在是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明确要求“不栽盆景、不搭风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变化”,不仅要自身实现脱贫,还需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

  近6年来,这个“精准扶贫”思想的发源地一路甩掉包袱、高歌猛进,先后斩获“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村”“全省脱贫攻坚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殊荣。过去“穷山沟”持续发生的蝶变,成为武陵山片区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武陵山片区横跨湘鄂渝黔四省市71个县(市、区),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亦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先行区。长期以来,武陵山区人民与绝对贫困的苦战一直未曾停歇。

  所幸的是,如同十八洞村人的美妙际遇,这片山地上的人们循着“精准扶贫”的足迹,逐渐找到了精准脱贫的“幸福果”。类似十八洞的村村寨寨,如今在广袤的武陵山片区可谓不胜枚举。

 

逐“路”联通

  9月25日,黔江至张家界至常德铁路正式开始联调联试,预示自西向东穿越武陵山区、将填补湘鄂渝三省(市)交界地区铁路网空白并联动武陵山片区发展的线路开通在即。

  作为全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中渝(重庆)长(长沙)厦(厦门)主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黔张常铁路建成运行将完善中西部结合部的干线铁路网,优化湘鄂渝三省(市)乃至国家中西部铁路网布局,对促进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均具重要意义。

  而这,仅是近年来武陵山片区推动区域交通互联互通的一个“小事件”。

  打开区划地图,武陵山盘踞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地带,作为云贵高原云雾山的东延部分,山系呈东北-西南延伸,弧顶突向北西。丰富且纵横交错的山脉,在东西之间立起一道天然屏障,唯局部地段有较低的山隘、洞口等,可形成互通之道。

  重重深山,既是一方人赖以生存的“命”、亦为一方人最现实的痛。从秦开“五尺道”、汉通“西南夷”、奢香夫人建驿道,到贵黄高等级公路开通、县县通高速、桥梁博物馆……作为全国唯一无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立誓向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开刀”的决心及行动,成为新时代武陵山片区“破山门、跃龙门”的最好标杆。

  数年间,以《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设定的“两环四横五纵”交通主通道为目标,沪昆客专、沪昆高速、杭瑞高速、包茂高速等一批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仿佛一条条巨龙从15万余平方公里的武陵山区穿梭而过,并已形成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航线、水运航线为连线的快速通达的交通网络。

  面向未来,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30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中涉及武陵山片区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逐个落地,以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带动、促进各领域互联互通,将成为武陵山区最靓丽的风景之一。

 

以“产”融通

  合则胜、分则衰,乃人类社会发展之不变定律。武陵山片区四省市深谙此道,早在两年前就经国家有关部委指导,发起成立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联盟,剑指“深化旅游大协作·共建美丽武陵山”。

  武陵山片区拥有铜仁梵净山、恩施大峡谷、湘西凤凰古城、武隆仙女山、酉阳桃花源、黔江濯水景区等众多知名景区,是高等级景区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已形成以土家族、苗族、侗族、仡佬族为特色的多民族地域性文化,民间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携手打造武陵山民族文化核心圈、提升扶贫产业发展层次,实为必然之举。

  无疑,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联盟是顺势而为、应运而生的。它瞄准把武陵山片区建成“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开展旅游发展大协作、建设区域旅游大交通、促进旅游市场大融合、实现旅游信息大共享,成为促进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片区旅游全域化及旅游业对脱贫攻坚贡献率的重要举措。

  促进产业融通,不止于旅游。譬如,可建立联点成线、连线成面的生态大走廊,把武陵山片区的凤凰古城、里耶古镇、酉阳桃花源、武隆天坑、恩施大峡谷等150个“国字号”品牌,通过“百里长廊”“千里画廊”等生态走廊连接起来,形成片区绿色生态圈,整体美化、绿化片区大生态;可立足片区丰富的黑茶、绿茶、猕猴桃、中药材、酒醋、生态食材等原生态及可再生资源,突出优质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积极构建绿色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培育绿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促进产业融通,还需更多手段。今年5月23日,武陵山片区大数据发展工作座谈会在铜仁召开。加大大数据发展合作力度,强化战略协同、加强规划对接,将为推动区域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福音。未来需加快智慧产业建设,构建区域产业基础信息数据、产业公众信息服务、产业运行管理及产业市场营销推广平台,实现产业与交通、公安、商务、银行、气象等部门数据信息共享、跨区域信息互联互通。

 

民“心”互通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最基础的互联互通。

  在常德市草坪镇,37个民间文艺剧团拥有从业者900余人,形成“村村有剧团、组组有演员”的群众文艺繁荣局面。这些群众文艺团队不仅活跃在常德及周边地区,还远赴贵州、江西、湖北、四川等10多个省市演出,全镇年均演出收入达3500余万元。民间演艺事业不仅带动群众增收,还促进了民族团结和谐发展。

  武陵山片区有35个民族区域自治县份,住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回族、仡佬族等9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8,是全国最具典型性、代表性的民族地区。这里山同脉、水同源、民同俗,相近的民族特征、文化背景、资源禀赋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使3000余万各族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并表达出深化合作、共赢发展的强烈愿望及共同心声。

  早在2012年,国家民委就根据《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印发《关于推进武陵山片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实施意见》,使把武陵山片区建成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升级为一项国家战略。

  深化人文互通,需将促进发展、改善民生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头等大事。引导重大产业项目优先向武陵山民族地区布局,完善实施对民族地区在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产业、土地、生态、教育、文化、医卫、人才等方面的一系列差别化支持政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等给予具体项目、资金、政策支持。唯有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方可夯实区域协同发展、脱贫攻坚的群众基础、文化基础、社会基础。

  民心相通,命运与共。武陵山片区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这片亘古而坚实的山地便会持续出新出彩。

(执笔/本报记者 田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