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片区
区位属性:民族地区 革命老区 贫困地区
战略定位:扶贫攻坚示范区 跨省协作创新区 民族团结模范区 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出台实施以来,国家民委牵头联系有关部门对武陵山片区给予倾力帮助、支持,湘鄂渝黔四省(市)切实加强协作联动、推进规划实施,区域协作联动密切频繁,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社会事业明显进步,民族团结模范区建设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实现了脱贫攻坚与区域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的多赢。
协作联动 互联互通 共建多赢
区域交通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高
围绕规划明确的构建“两环四横五纵”交通主通道,建成沪昆客专、沪昆高速、杭瑞高速、包茂高速等一批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改扩建及新建恩施许家坪、黔江武陵山、怀化芷江、张家界荷花、铜仁凤凰等机场,长江、乌江、清江、沅水、资江、澧水航道建设及重庆港丰都港区、石柱港区建设工程有序推进,构建起连接重庆、武汉、长沙、贵阳等中心城市的立体综合运输通道。省际断头路、断航道等问题得以解决,区域内国道、省道、县道及乡村公路不断衔接完善,形成了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航线、水运航线为连线的快速通达的交通网络。
区域经济协作合作机制不断完善
国家民委作为片区扶贫的牵头联系单位,充分发挥沟通、协调、指导、推动作用,向各市(州)、县(市、区)派驻联络员,调动各方面力量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不断探索扶贫开发新路。四省(市)政府间合作不断深化,鄂湘两省共建武陵山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成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内区域经济协作的缩影;渝湘两省(市)政府签署渝湘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强区域战略协作,推动产业联动发展;渝黔两省(市)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携手打造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区;湘黔两省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打造湘黔高铁经济带,跨省共建“大(龙)新(晃)经济协作示范园”,打造湘黔边界区域经济增长极。片区省、市、县三级政协均分别建有联席会议机制,并定期召开会议,就区域脱贫攻坚重要问题进行共同协商、联合建言。通过合作交流,片区形成了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的脱贫攻坚格局,区域协作的领域、层次、范围不断提升。
区域旅游共建共享模式不断创新
四省(市)共同推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共同促进旅游景区景点规划与建设,共同开发旅游客源市场、做大旅游产业,加快了脱贫攻坚步伐。继重庆、贵州捆绑申报武隆、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后,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海龙屯遗址又成功捆绑申报中国土司遗址世界文化遗产;湘渝黔三省(市)联合开发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古镇,共同打造“边城游”;铜仁市、湘西州合作共建的铜仁凤凰机场,是全国唯一跨地区命名的支线机场。片区71个县(区、市)政府还联合成立武陵山旅游发展联盟,推动旅游共建共享、互惠共赢、抱团发展。贵州加大省外游客吸引力度,在旅游旺季推出对包括片区在内的省外居民实行景区门票5折、高速通行费5折优惠政策,使区域旅游形成极大的虹吸效应。由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若干A级景区及古城古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统古村落组成的片区生态文化旅游资源,让武陵山旅游熠熠生辉,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区域旅游产业产品支撑脱贫支柱
片区以大景区带动全域旅游,深入实施旅游扶贫工程,打造出恩施枫香坡侗族风情寨、黔江土家十三寨、湖南十八洞村、贵州云舍村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民族文化旅游、乡村旅游景点,不仅带动当地贫困群众发展餐饮、民宿等旅游产业,还带动民族手工艺产品、原生态农产品销售,成为贫困山区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撑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