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630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10-09

  渝东南武陵山区是重庆脱贫攻坚的重要区域,具有发展旅游扶贫的生态、民族特色、红色文化资源三大优势。这里自然风光独特、人文景观众多,加之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完好、红色元素浓厚,具备根植绿水青山发展全域旅游的巨大潜力、坚实基础条件。

 

重庆:山城多风韵 文旅铸风骨

 

□本报记者 李 丽

 

  “清占月中三峡水,丽偷云外十洲春。”山城重庆的魅力,历来为文人诗吟歌颂。

  重庆的武陵山片区主要集中在渝东南,以黔江、酉阳、秀山、彭水、武隆为主,涉及石柱、丰都等7个区(县),幅员面积2.2万平方公里,现有贫困人口50余万。渝东南武陵山区集革命老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少数民族聚居区、省际行政边界区于一体,自然风光秀美、民族文化浓郁,独具的旅游优势使之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的魅力。

 

风光此处 最“巴适”

  “自然的遗产、世界的武隆”,武隆集大娄山脉之雄、武陵风光之秀、乌江画廊之幽于一体,有可开发景点260余处

  渝东南武陵山区是重庆脱贫攻坚的重要区域,具有发展旅游扶贫的三大优势。一是生态优势明显。这里自然风光独特,乌江画廊、仙女山、天生三桥、芙蓉江、芙蓉洞、小南海、武陵仙山、阿蓬江、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千野草场、阿依河等自然资源丰富,大酉洞、龙潭古镇、龚滩古镇、乾隆行宫、洪安古镇、西沱天街、万寿寨、龙河岩棺等人文景观众多,是最好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具备根植绿水青山发展全域旅游的巨大潜力、坚实基础条件。二是民族特色浓郁。这里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土家、苗等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完好,已初步形成文经结合、文旅融合的国家级民族文化节庆品牌,搭建了繁荣民族文化、构筑产业纽带、促进招商引资、推动全面发展的有效平台。三是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红色元素浓厚,具有发展红色旅游、开展红色教育的良好基础。

  一览渝东南,风光无限好——

  黔江地处武陵山腹地,山美、林密、水清、富氧,是“绿色中国·杰出绿色生态城市”“中国清新清凉峡谷城”“中国最具魅力宜居宜业宜游城市”。近年来,该区坚持以生态扶贫、绿色脱贫为主线,大力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以山地特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脱贫攻坚。

  “自然的遗产、世界的武隆”,武隆集大娄山脉之雄、武陵风光之秀、乌江画廊之幽于一体,有可开发景点260余处,被誉为“世界喀斯特生态博物馆”。一江碧水、两岸青山,风景极美的武隆获得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城市范例奖”等多项荣誉,走出了绿色发展新路子。

  丰都地处武陵山北麓、三峡库区腹地、重庆版图中心,古为“巴子别都”,今以“世界鬼城”闻名遐迩,是一座武陵山片区典型的旅游名城、移民大县。近年来,该县提出“北农南旅”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一心两极三带”布局,打造全域景观、丰富全域业态、优化全域环境,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绿色崛起。

  石柱的森林、草场、溪流、湖泊、奇峰、溶洞、峡谷、天坑等自然景观分布广、类别多、组合好,县内大风堡、千野草场、太阳湖及被国外地质专家称为“中国侏罗山”的七曜山国家地质公园等景观富集;人文积淀厚重,拥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艺等非遗项目461个,独特景致引得八方游人纷至沓来。

  地处湘黔渝交界的秀山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花灯)、中国书法之乡、全国楹联文化先进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种类繁多。该县以“武陵山区文化旅游城市”为发展定位、“武陵山区重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定位,突出“县城、边城+川河盖、其它景区景点和乡村旅游”的总体布局,打好人文、山水、民俗、乡村、温泉特色品牌,全面开启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之路。

  酉阳致力于农旅融合、文旅融合、商旅融合,成功打造花田梯田、金丝楠木群等15个休闲农业示范点;持续抓好文化传承与保护,获命名“中国传统古村落”17个、入选“少数民族特色村镇”29个。该县通过打造“酉阳酉礼”旅游商品品牌,大力发展“后备箱经济”,有力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彭水借助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优势,深入推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壮大乡村旅游,全县建成乌江画廊、阿依河、摩围山、蚩尤九黎城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示范点、采摘体验园、农耕体验基地等30个,实现了经济增效、农村发展、农户增收同步推进。

 

文旅扶贫走新路

  突出国际喀斯特旅游目的地、土苗风情、武陵风光等重点内容,全力推进5A景区、旅游名城、国家旅游示范区创建

  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武陵山片区文化旅游扶贫工作,坚持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扎实推进武陵山片区文化旅游扶贫,确保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精心做好武陵山片区文化旅游顶层规划。在《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等国家级规划编制过程中,积极提出建议、争取支持,将相关区(县)一大批交通、重点景区等关系渝东南长远发展的重点项目纳入。在编制《重庆市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十三五”规划》《重庆市旅游发展总体规(2016-2030年)》《重庆市渝东南地区旅游发展规划》等规划时,提出建设大武陵山生态民俗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明确加快推进大仙女山、乌江画廊、武陵仙乡、世外桃源、黄水林海、边城古镇等开发建设,积极发展山地度假、民俗体验、养生养老旅游,与湖南、湖北、贵州共建大武陵山旅游圈等。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渝东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加快推动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发展实施方案》《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提供重要政策支撑。同时,各地认真落实市政府《优化区县对口帮扶机制的实施意见》,将年度帮扶量从9080万元提高到17350万元;大力支持特色小镇建设,将黔江濯水镇、石柱黄水镇、秀山洪安镇、酉阳龙潭镇、彭水郁山镇确定为首批市级特色小镇示范点。

  全力实施公共服务建设,提档升级文化阵地。截至目前,已完成196个乡镇(街道)、1282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改造提升工作,完成4个民族自治县669个村覆盖工程,新改扩建公共图书馆7个,武陵山片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深入开展“送文化”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参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市文旅部门每年为每个贫困区(县)配送专业文艺院团文艺演出不少于20场,每个深度贫困乡镇至少安排1台市级院团文艺演出、6台其它文艺演出,为每个村至少提供4次流动文化服务,每月为每个村送1场电影。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先后投入文物保护专项资金1600余万元,对一批重点文物实施修缮保护、对外开放;在武陵山片区7个区(县)举办非遗传统技艺培训班13期,采取“公司+贫困群众+传统技艺”的运营模式,促进劳动就业增收,参训结业的贫困群众已有282人实现就业、就业率达70%,人均每月增收1200元。

  打造武陵山片区特色旅游景区。突出国际喀斯特旅游目的地、土苗风情、武陵风光等重点内容,全力推进5A景区、旅游名城、国家旅游示范区创建。随着景区建设投入不断增大,A级景区创建成效明显,目前已打造57个A级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仙女山旅游度假区成为全国首批17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一,武隆通过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黔江、酉阳、彭水3个区(县)及洪安镇等6个镇、秀山丰联村等9个村列入首批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单位。乡村旅游如火如荼,下拨900万元乡村旅游扶贫资金,成功打造酉阳毛坝木叶、彭水摩围山、武隆仙女山等15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4个村获评“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5个“农家乐”获评“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

  优化武陵山片区精品旅游线路。将渝东南武陵风光、边城古寨、世外桃源、民族风情之旅作为全市重要主题旅游线路,实行全面提档升级、优化设计,推出乌江画廊土苗风情体验游、渝东南生态康养休闲游、生态观光游、避暑度假游、文化体验游、特色乡村游、人文休闲游7条渝东南区域精品旅游线路,覆盖武陵山片区近40个景区景点。目前,黔江武陵山机场已开设直达北上广等10多条航线,武隆仙女山机场将于今年底实现通航,渝湘高铁已开展项目前期工作。这些航线、高铁将与现有渝湘高速、银白高速等联网,形成武陵山旅游立体交通网络干线,进一步延伸片区特色旅游产品线路、延长旅游产业链条。

 

多措并举优协作

  精心设计旅游宣传口号,熔铸具有武陵山片区地域、民族特色的整体营销概念,在全世界叫响“武陵山”品牌

  近年来,重庆市政协充分发挥优势、积极建言献策,建议多措并举推动武陵山区域加强协作、更好更快发展。

  健全武陵山区旅游扶贫联动合作机制。在国家层面,湘鄂渝黔四省(市)应形成整体合力,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形成集体提案,积极呼吁多个部委对武陵山文化旅游扶贫发展实行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总体定位、功能划分、运行机制,构建国家主导、省(市)际联动、业界响应、大众参与的区域旅游发展联动模式。在省际层面,四省(市)应主动向省(市)委、省(市)政府建言献策、汇报情况,形成武陵山协作的舆论氛围;争取由各省(市)委牵头,建立健全省(市)际高层决策会商、专家咨询论证及地方协作制度,探索旅游资源开发共谋、基础设施共建新机制。

  加强旅游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四省(市)应重点推进省(市)际之间断头公路连接及旅游公路建设,加快高铁、机场、火车站、汽车站、港口码头建设;强化重点旅游城镇、景区交通衔接,按二级以上公路标准推进4A级以上景区、旅游名镇连接公路建设,形成全域旅游环线所需的立体交通网络。

  统筹打包形成整体营销概念。围绕武陵山民族文化主题,精心设计旅游宣传口号,熔铸具有武陵山片区地域、民族特色的整体营销概念,在全世界叫响“武陵山”品牌。依托片区旅游资源禀赋,重点开发旅游龙头产品、打造精品旅游环线,形成全域旅游的整体形象、品牌。四省(市)应统筹打包、抱团营销,共同策划举办一些有创意、有特色的节庆活动,加强旅游资源及产品联合宣传、促销、推介,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

  深入挖掘利用武陵山特色文化。四省(市)应多组织民族文化研讨会、民族艺术品鉴会,拍摄土家族、苗族题材影视作品,宣传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联合打造一批代表片区文化特色的文艺节目、民宿民居、特色佳肴,丰富片区旅游的文化内涵。

  切实做好旅游培训工作。充分利用省(市)际之间职业学校资源,开设旅游课程,培养旅游人才。加强就业培训指导,尤其是对乡村旅游企业、经营户及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行业指导,提升经营管理、服务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提升贫困群众发展旅游的专业技能、服务水平,促进乡村旅游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严格落实相关环保规定,将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及布局的重要依据;严格执行有关能耗、物耗、水耗、环保、土地等标准,加大对旅游资源、旅游环境的保护力度。借鉴外地旅游景区经验,对不同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努力实现旅游全程无污染目标。

  下一步,重庆市政协将努力履行好职能职责,积极践行武陵山协作机制、融入《铜仁共识》,继续为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献计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