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倾听群众的呼声
——记六盘水市政协委员王应明
□周 明
王应明,六盘水市政协委员,贵州万蕊酸菜厂董事长,身兼盘州市创业就业促进商会会长,还有“盘州市十大杰出青年”等众多荣誉称号加身。在众多职务和头衔中,“政协委员”身份是王应明最为看重的。他说:“这是一份光荣而崇高的责任。我是做农业产业的,要做就做一名脚踏实地的政协委员,尽己所能,时刻倾听群众呼声,关注群众所需所想。”
坎坷历程:初心永不变
在大多数人看来,王应明之所以能够当选为六盘水市政协委员,与他的丰富而多元的人生经历和不甘于平凡和现状的敬业精神是分不开的。
1987年,王应明的父亲从当时的一家国企退休,在当时,王应明可接父亲的班直接工作。然而,当时刚满19岁的王应明却放弃“铁饭碗”,做生意去。
“我就觉得,年轻就应该出去闯一闯,试一试人生的上限。”王应明当时这样告诉自己。
彼时,市场小商品零售业顺势凸起。
1988年,怀揣着母亲仅有的100元,王应明远赴昆明一家批发市场,选择了一些小工艺品带回老城,摆起了地摊。
直到1989年下半年的一天,一本旧书——《美国企业家成功经验谈》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受书中营销案例的影响,王应明开始做起了市场调查。只要是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商品,他就去发展。
后来,王应明又开始涉足食品批发和白酒行业。再后来,创办的商业管理咨询公司,成为盘州市首家专业培训机构。
尽管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王应明并没有就此停步。
2012年,六盘水市启动“工行杯”金点子创业项目大赛。作为创业培训师的王应明也参与到了其中。他提出的关于创办酸菜产业的计划书,脱颖而出斩获一等奖。
经过考察,2014年7月,贵州万蕊酸菜厂落户在有“云上竹海、天然氧吧”之称的盘州市竹海镇。
但是,看似小小的一坛酸菜制作起来却远远没有想象中那样简单。首先摆在眼前的,就是制作酸菜的季节性和菜源难题。
王应明作为企业的创始人,深刻明白“产品质量是农产品企业的命根子”。
从建厂之初,为了破解无盐酸菜保酸、保脆、保色、防腐的四大难题,王应明整整耗费了三年多的时间。为了研究发酵温度与酸菜品质之间的关系,他连续数月驻厂,每天晚上数次测量发酵温度,最终总结出酸菜的最佳发酵温度;为了解决一年四季蔬菜品质影响发酵的问题,攻读了大量的、各种酸菜生产的古籍资料、现代科研资料,让难题得到解决。
如今,该公司在不添加任何酸度调节剂、任何色素和任何防腐剂的情况下,把贵州无盐酸菜这个普通的农产品变成标准化产品。
近两年,“万蕊酸菜”借助全国各类农产品展销会不断被消费者知晓,凭借原生态、无污染的绿色品牌,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成为云、贵、川、湘地区目前唯一的无盐酸菜品牌。
王应明的酸菜逐步闯出了市场。2018年11月4日,述说万蕊酸菜故事的记录片《记忆中的味道》在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频道《时代影像·匠心》栏目播出。
王应明出名了,万蕊酸菜更加供不应求,但他“坚持做一颗干干净净、酸味纯正、让消费者放心的酸菜”的创业初心,永远不会改变。
今年,该公司扩大生产规模,在盘州市竹海镇种植了原生态蔬菜4000余亩。王应明说,待解决分厂建设和自动化设备的投入资金紧张问题后,可以为农民多收购蔬菜1000万斤,增收1200万元以上,同时多为600名农户增加就业机会。
响应号召:投身脱贫攻坚
作为贵州万蕊酸菜厂的董事长,王应明2017年被推选为六盘水市政协委员以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经常深入群众中,倾听他们对工作和生活的感悟,从中掌握第一手资料。然后,再经过缜密分析和认真思考,撰写出有价值、高质量的提案。在之前的市两会上,王应明就农业产业市场的定位、种植技术的专业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当下,政协系统脱贫攻坚“百千万行动”如火如荼。王应明积极参与其中。通过调研,他认为农产品规模化是农村产业化的火车头,要真正带动农民致富,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必不可少,也是长久发展的根本保证。
王应明说:“做强做大和扶持成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一个优秀农产品加工企业,不但可以解决农村众多的专业合作社种养殖的项目和生存发展的问题,还可以带动农村就业等诸多问题的解决。”
为此,作为企业的负责人,为了响应脱贫攻坚工作号召,王应明在公司建立了扶贫就业机制,通过实际行动,投身到脱贫攻坚工作中去。
该公司在用工上优先使用当地的贫困村民。通过无偿培训,帮助村民提高职业技能。据不完全统计,该公司成立以来,已经培训了产业工人近500余名,直接帮扶400余名村民就业。其中,竹海镇的贫困村民姜漫和姜丽妹两姐妹,就是最好的案例。
该两姐妹从2014年到工厂工作以来,学会了一技之长,每人每年能增加近2万余元的收入。这对于不用出远门,就能务工赚钱的姜氏两姐妹来说,的确是笔划算账。姜丽妹说:“虽然工资没有大城市的高,但是除去房租、生活等费用,加上可以照顾家里老小,算下来赚的一点也不比在外少。”
截至2018年10月,万蕊酸菜已在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等购物平台近140家店铺销售,预计在2019年12月前在贵州省和云南省再新增加电商平台店铺300个,实现电商确定销售600万市斤。
回首自己三十年的创业路,王应明说:“商业是一门复杂的科学技术竞赛,唯有通过学习快速成为专业的选手。同时,自己是做农业产业的,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政协委员,在农产品加工企业方面带好头,更重要是比耐力,比经营系统智慧的艰苦过程,做人如此,做酸菜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