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各方之力 谋百姓致富路
——“百千万行动”在思南
□本报记者 何佼阳
大河坝镇位于思南县南部,全镇辖21个村1个社区,现有贫困村7个,未脱贫贫困户623户2279人。2019年计划贫困村、贫困户全部出列。
8月26日至27日,省政协脱贫攻坚“百千万行动”新闻采访组走进思南县大河坝镇。大河坝镇是省政协副主席左定超的帮扶联系点。自全省政协脱贫攻坚“百千万行动”启动以来,思南县政协积极响应,周密部署,科学调度,选派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到乡镇担任驻村干部,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倾心用情,出力献智,真帮实扶,真抓实干,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百千万行动’中,我们根据思南县脱贫攻坚工作总体安排,思南县政协主席和6位副主席挂帮7个乡镇、街道,分别担任天桥、杨家坳、关中坝、合朋溪、板桥、兴隆、思林7个乡镇、街道脱贫攻坚一线指挥部指挥长和副指挥长,并承担联系3-5户贫困户的帮扶任务。”思南县政协副主席陈文辉介绍。
“我们平时吃住在乡,工作在村。”陈文辉说,工作中,坚持“调研在一线开展、情况在一线熟悉、问题在一线研判、纠纷在一线调处、工作在一线推进”的工作方法,全力抓好包保负责乡镇脱贫攻坚日常调度指挥、协调落实、督促检查等工作,有效推进全县脱贫攻坚工作顺利开展。
从思南县出发,行使17公里的蜿蜒山路,采访组一行来到大河坝镇马家山村。
“刚来到马家山村的时候,以前也没有驻村工作经验,和群众沟通成了我的一大难题。”思南县政协下派的驻村干部史可告诉记者,去年8月他跟着驻村工作队来到马家山村,定点帮扶了贫困户9户。为了快速融入新的工作环境,他逐户对群众进行走访交流,了解当地的自然条件情况、基层组织建设情况以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等问题。
马家山村辖8个村民组,总人口401户1504人,现有贫困户44户190人。
“帮老百姓办了实事,就会得到他们的信任!”史可说,在驻村工作中,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获得了老百姓的认可。驻村以来,他通过协调民革思南支部,获得帮扶资金2.9万元,为马家山村建设了村级调频广播系统和村会议室LED屏,强化该村政策宣传阵地和丰富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协助村支“两委”狠抓产业发展助增收,利用扶贫项目资金,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发展黄桃产业300亩,完成产业发展土地流转工作。为了进一步推进全程脱贫攻坚作战计划,史可还结合马家山村实际情况,在脱贫攻坚战中建立了一套独有的挂图作战指挥体系。
跟随史可的脚步,记者来到大河坝镇马家山村村委会,这里也是驻村干部脱贫攻坚工作“作战室”。进入“作战室”,墙壁上的村寨鸟瞰图和各类工作统计表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记者看到,在“马家山村2019年脱贫攻坚作战图”上,有着红色、黄色、蓝色的磁铁色标,史可向记者介绍:“这些是我们的脱贫攻坚工作作战挂图,工作轻重在图上用颜色标注,使工作任务更明确、工作思路更清晰……”史可一边介绍,一边勾画着这些可以随时更新的“动态数据表格”,向记者展示这些挂图的便捷功能。“这套工作法通过动态管理的方式,随时更新数据,直观了解工作推进进度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度。”
在记者问到下一步工作打算时,史可信心满满的说:“现在村里有产业、有项目,村民们的收入都得到了提高。在稳定大家经济收入的同时,我们将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提升农村面貌。”
大河坝镇在打造乡村旅游项目上也下了大功夫,根据镇党委、政府的定位,计划围绕鹅溪村、马家山藏龙洞、马鞍村、转角村、白家坳村、桃子桠、泥溪村、鹅溪村形成“环形”旅游圈,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
“我现在村里的项目园区内打工每个月可得到将近1500的工资,打扫公路每月还可以以赚1000元。现在的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在马家山村水上乐园旅游项目园区内,61岁的务工村民文富宗开心地告诉记者,自从马家山村周边旅游项目建设以来,他不仅能获得分红,而且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马家山村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以合作社为载体,发展和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乡村旅游项目也为本村贫困户提供了600多人次务工机会,长期提供固定务工岗位40个。”大河坝镇镇长张波向记者介绍。
暑期是旅游的高峰期,由于大量游客的到来,带火了周边农家乐和服务业,村民从中看到商机,纷纷把自家的农产品拿到景区卖给游客,增加收入。景区农家乐为保证菜品的农家特色,有机蔬菜、土鸡、食用油等食材都由当地百姓提供,改变了以往村民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给村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真金白银。
“整治好土地环境,商家也招来了。”马鞍村第一书记李华对记者说,“为了抓好产业发展,我们对全村土地进行全面的治理,整合荒芜的土地,做到每一块土地都可以通车,提高土地利用价值。”
大河坝镇马鞍村,地如其名,两头高,中间低,因形似马鞍而得名,属于贫困村。曾经的马鞍村以玉米、红薯等传统种植产业为主,规模小,经营分散,发展模式落后。为解决项目发展问题,大河坝镇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外招商引资等方式,引入民间资本进入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通过强企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以短养长,以长补短,长短产业发展方式让贫困群众干劲十足。”在马鞍村黄桃基地,贵州金桃子农旅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董丹丹告诉记者,“我们的目标就是在马鞍、马家山等村从事黄桃红桃的种植、加工、科研、销售,经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实现农旅一体化发展。根据大河坝镇地质、气候特点,精选了黄桃红桃系列品种,同时种植西梅、柿果、梨子等品种,通过林下养鸡、鸭、鹅,大棚抚育、林下种瓜等方式,解决种植“空白期”的问题。
董丹丹说,公司将依托马鞍、马家山核心产业基地的辐射带动,在周边村种植5万亩红桃黄桃,建一座年产10万吨加工厂,实现黄桃罐头、果汁加工年总产值2000万元以上,利益联结8个村,覆盖611户贫困户2474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600个,努力把企业建成为贵州一流的农旅化扶贫龙头企业,把大河坝镇建成为思南县城的花果园。
“左定超副主席曾多次到访,调研产业扶贫项目,为我们解决了扶贫产业资金问题,还邀请各方面专家走进大河坝开展智力扶贫。”大河坝镇党委书记张桂凤表示,在政策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大河坝镇将继续攻克难题,确保按时完成任务,带领百姓走向脱贫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