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9期 本期2613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9-04

乌江渡轿子山头的那座碑

 

□蒋兴黔

 

  在祖国迎来70华诞喜庆的日子里,那些把生命奉献给祖国和人民如今长眠在黔北大山怀抱的每一位水电战士,值得深深敬仰、怀念。

  在遵义市乌江渡江北轿子山头,有一座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的乌江渡水电站烈士陵园。陵园内矗立着高10.62米、碑体模拟水电站大坝溢流面形状建造的一座纪念碑。碑面镌刻着“为建设乌江渡水电站而献身的同志永垂不朽”19个大字。该碑建于1983年3月,当年10月完工。 前不久的一个上午, 笔者与来自上海、河北、江苏、广东、湖南、广西和贵州的三十多名老共青团员,怀着敬仰的心情走进烈士陵园来到纪念碑下,为长眠在黔北大山为水电事业献身的前辈敬献花圈。

  “在四千多个日日夜夜里,万余施工大军,斩断激流,迫河水让路;拦河筑坝,令石壁横江;碎石为砂,研珠玉飞瀑;山腹灌浆,伏隐渗潜流;巧装机组,化江水为电。终令一百六十五米的我国第一高坝雄峙天险,六十三万千瓦的强大电流输送黔川。高峡出平湖,水光如镜;名珠放异彩,万户生辉。” 凝视着纪念碑上激昂的雄文,笔者思绪万千——

  1969年6月23日的晚上,乌江渡上空暴雨如注。当天深夜,住宿在江北杨木匠沟山下工房里的68届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大学生詹元彩,被山上滚落的一块大石砸成重伤,经医治抢救无效死亡,时年25岁。这是乌江渡水电站工程修建中发生的第一起安全事故。

  1971年4月8日,一场突发的洪水冲垮了导流洞挡墙,董大金、刘志诚、叶珠幼、谌汉昌四人为抢救被洪水淹没的机械设备献出宝贵生命。对此,贵州省革命委员会追认董大金、刘志诚、叶珠幼、谌汉昌四位同志为烈士。

  1989年4月26日,乌江渡水电站大黄崖处理工程发生特大意外爆炸事故,导致28人死亡,16人受伤。事故悲壮惨烈,遗体一一从洞内抬出,几具血肉模糊的遇难者让人心灵受到极大震颤。青山肃穆,江水呜咽,清风抽泣,人们泪涌。大黄崖处理工程投资666万元,爆炸事故却吞噬掉28条鲜活的生命,16人受伤。

  死者长已矣,英名感后人。

  “为建设乌江渡水电站而献身的同志永垂不朽”纪念碑,建于1983年3月,当年10月完工。作为修建乌江渡水电站的参与者,笔者永远不会忘记,在次年清明节水电八局隆重举行的揭幕仪式上,不仅全局各单位、逝去同志的亲朋好友到场,还有乌江区政府、乌江镇以及周围村寨老百姓千余人也自发地参加。仪式上,水电八局原第一任局长黎旭致词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今天,我们面对巍峨雄伟的乌江渡水电站大坝,想起为工程建设献身和积劳成疾而病故的同志,心里非常难过。同时,也为这些献出生命的同志忘我工作的奋斗精神感到骄傲。尽管你们离开了我们,但你们的英雄业绩与世长存,成为激励我们振兴中华的力量。我们活着的人正继承你们的遗愿,一定出色地完成你们未尽的伟大、光荣的事业。

  笔者记得清楚,揭幕仪式后,当笔者撰写的“中国水电八局给在乌江渡水电站建设中献身的同志树碑立墓”文章在《中国电力报》刊发后,在黔北大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遵义、贵阳不少单位和群众自发到乌江渡轿子山头拜谒烈士陵园。他们说:水电八局工人在极其恶劣的施工环境中,用青春,汗水和智慧为贵州人民修建了乌江渡水电站,艰苦奋斗的精神令我们崇敬;水电八局为因公牺牲和积劳成疾病故的工人树碑立墓,表达永久的怀念,我们深受教育和为之感动。

  乌江渡江北轿子的烈士安放着 360多位水电八局水电战士的英灵盒。该园修建后,全国总工会水电全委会副主席谷安亚等到陵园扫墓,缅怀为修建乌江渡水电站献身的建设者,代表水电全委会敬献花圈。他说,我们活着的人要永远铭记他们的业绩,继承他们的遗志,为祖国的水电事业贡献一切。水电八局有关领导多次到陵园追述去世的建设者为祖国繁荣昌盛立下的卓著功业,赞扬献身同志的奉献精神将永远激励生者,将去托起一座又一座水电站,光耀人间。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高耸的纪念碑上,记载着水电八局儿女战天斗地修建乌江渡水电站的壮丽岁月。山有魂,水有灵,人有情。长眠在黔北大山怀抱的水电战士,给生者留下了全心全意为水电事业服务,忘我为公的宝贵精神财富。贵州的人民百姓,贵州的山山水水将永远铭记他们为贵州经济腾飞作出的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