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6088版 当前B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8-27

新时代非公经济人士助力脱贫新风采


  编者按:民营企业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为扶贫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广大民营企业家在自力更生、奋力拼搏实现自身企业发展的同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大力弘扬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不断创新方式方法,通过多种途径、载体开展扶贫行动,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涌现出了诸多感人故事、先进事迹。为充分展现新时代非公经济人士助力脱贫的新风采,本刊特开辟此专栏,将陆续呈现关于他们的精彩。


胡晓风:真情助农  落地花开


  1994年,浙江人胡晓风“下海”创业,创建了杭州雪子投资控股集团。2004年,他机缘巧合地来到贵州铜仁,创立了贵州天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2016年6月,他投资1.43亿元建设铜仁珍珠花生产业园,深入农产品加工领域。为贯彻落实脱贫攻坚有关部署,胡晓风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扶贫济困等方面彰显了企业家的责任与担当。

  全省“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启动后,胡晓风作出全面统筹安排,站在企业战略、使命的角度定位产业扶贫,成立了由他任组长的企业扶贫攻坚行动小组,并详细规划扶贫蓝图、制定产业扶贫战略,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深入贫困乡村,助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2017年,贵州天都公司与碧江区和平乡冷水村签订“千企帮千村”帮扶协议。在主导产品珍珠花生试生产时,该公司人员深入冷水调研珍珠花生基地、产量及品质,发现由于天气、储存方式等原因,当地花生质量受到严重影响,15吨花生找不到销路。胡晓风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收购了全部花生,共计花费13万元。

  通过对这一事件的思考,胡晓风发现农村产业的薄弱之处,于是他将“创新产业示范基地,以科技提升产业品质”提上日程,并在碧江区灯塔办事处马岩村流转土地400余亩,用于建设自营花生种植研发基地。通过土地流转,82户农户每年可获土地流转费24万元,户均收入2927元。

  然而,这些土地无人耕种、常年荒芜,贵州天都公司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土地开垦、修整,建成珍珠花生科技示范基地。同时,聘请中国农大、浙江大学、铜仁学院等数名资深农业、食品专家、教授组建高校技术专家组,聘请多名行业资深技术人才组建技术顾问组,常年深入基地开展科研活动。历经两年科研,珍珠花生的产量从原来的亩产不足200斤提高到近400斤,实现了产量、品质双突破。目前,该基地已获评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获颁有机认证转换证书。

  除了创建科技示范基地,贵州天都公司还分别在碧江区六龙山乡兴隆社区、冷水村建设花生种植基地2000余亩、900余亩,在松桃县迓驾镇青山村、大路镇瓦场村建设花生种植基地6000亩。该公司实行统一部署、全面掌控、标准化种植、统一收购、科学储藏,把科技示范基地的成果复制到各个基地,推动科研成果全面转化,帮助3个基地增收500余万元,实现户均增收3600元。

  通过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示范作用,贵州天都公司力促“一县一特、一乡一品”落地开花。“我们还有薯条、青豆等其它果蔬类产品,公司采用的大西洋马铃薯、英国青豆已经在科技示范基地试种成功。”胡晓风介绍说,果蔬类产品涉及秋葵、洋葱、南瓜、豆角、苹果、黄桃、紫薯、香菇等产品,下一步将根据各县(区)、乡的土壤及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县一特、一乡一品”推广行动,深入各县(区)、乡村签订原料统购协议,鼓励以乡或村为单位开展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大力打造绿色示范基地,全面提升铜仁农产品价值,助力当地农户脱贫致富。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做好产业扶贫的同时,胡晓风的公司积极开展就业扶贫工作,把加工厂、农业基地作为就业扶贫平台,吸纳精准扶贫户50余人就业,人均年收入2.6万元。“今后,我们将带动更多的贫困户上岗,以就业助力脱贫工作。”他说。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胡晓风多次亲自带队与村支书及领导班子沟通、协商,反复研究如何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贫困户的现状让人揪心,他当即拿出现金直接解决贫困户临时困难:松桃县石灰尧村民组公路修建1万元、碧江区茶园山村道路硬化3万元、碧江区九龙洞修路5万元、碧江区瓦屋洪灾捐赠6000元、碧江区六龙山火灾捐赠1万元、铜仁市红十字会捐赠30万元、铜仁市十八中捐赠6万元、川硐贫困户危房改造1.8万元、贫困学生重病贫困户累积捐款10.5万元,等等。在“千企帮千村”行动中,贵州天都公司累计公益帮扶350余万元,解决了贫苦户的燃眉之急。

  “我们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大生态、大扶贫战略行动,把脱贫攻坚作为企业的战略、使命来执行,积极探索和践行更多、更好的扶贫模式,带动更多的农户与公司携手发展。”胡晓风说。


宁凯林:躬耕生态田园  播种绿色希望


  宁凯林出生在湖南邵东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艰苦的成长环境使他形成了自强不息、不畏艰难、敢于挑战自我的刚烈性格。他从小立志用智慧、汗水开创自己的事业,实现回报父母、报效社会的理想及信念。

  2005年,宁凯林带着他的团队及创业资本,从湖南走进“黔东门户”铜仁,在这片充满浓郁民族特色的热土上,开始他人生的第二次创业。随后,他先后投资创办了贵州科特林水泥有限公司、贵州佛顶山水泥有限公司、加汽砖厂、砂石厂、栖溪酒店及5个房地产项目(总占地面积2000余亩)。其中,科特林水泥成为贵州第一家日产2500吨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的企业。

  事业基础打牢后,宁凯林又通过以商招商引入省外7家公司法人,于2011年6月在万山区投资5亿元成立贵州梵净山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有贵州梵净山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跑山食品有限公司等10多家子公司,主要从事畜牧养殖、肉制品加工、综合商贸物流、中药材种植等行业;同时,在松桃县盘石镇投资建设肉牛养殖基地,创新推行“分段养殖、六个统一”的肉牛养殖模式及发展养殖副产物循环经济的“变废为宝”方式,多方位带动农户参与产业扶贫。

  2016年,梵净山农业高科技在“新三板”成功挂牌上市,成为铜仁第一家农业上市公司。2018年底,梵净山生态农业获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宁凯林大力发展生态科技农业,推动区域农业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使上万农户增收致富。

  截至去年底,宁凯林的公司累计缴纳税费5亿余元,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捐款3000多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支付员工工资达1.5亿元,带动当地2000余户村民年均增收3万元,带动其它产业发展年产值2亿元以上。

  宁凯林大胆创新、勤奋工作、善于管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使他赢得了多方认可。但他却低调地说,“我只是做了该做的。我们将坚守初心、继续奋斗,为贵州脱贫事业、地方经济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黄勇 :建人民景区  迎四方来客


  在印江县,很多人都知道黄勇这个名字。原因不仅是他早在2011年就创建了印江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三星级酒店——腾龙酒店,更重要的是他正在实施一项惠泽印江人民的大事——把一座荒山打造成印江人自己的国家级4A景区。

  2002年,黄勇租赁印江县国税局原招待所创建腾龙酒店,开启了从事旅店服务的征程。2009年,他通过招商引资投资1800万元,在现龙津街道西环桥头修建全产权的新腾龙酒店;2011年5月成立腾龙旅业发展有限公司。经有关部门批准,腾龙酒店成为印江首家、也是唯一一家挂牌的三星级涉外酒店。

  该公司成立运营以来,不断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员工素质、提升服务水平,已逐步成长为印江旅店服务行业的排头兵、领头雁,先后多次被评为“先进私营企业”“铜仁地区十佳优秀旅游企业”等。

  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社会大众的支持。怀着感恩的心态,2011年以来,黄勇在担任印江县慈善协会副会长、县餐饮商会会长期间,带头并组织员工参加“慈善一日捐”、爱心助学、扶贫济困、助孤扶残等社会公益事业、精准扶贫工作。尤其是2018年,他积极参与扶贫攻坚及民企帮村等活动,累计捐资捐物20余万元。

  为贯彻落实印江县委、县政府深入实施“四化同步”“一业振兴”发展战略,按“休闲养生·度假避暑”的定位,加快推动区域旅游业发展。黄勇历经数年市场调研、规划设计,于2015年10月与印江县政府签订印江了县美女峰景区(大圣墩)开发项目招商引资合同。该项目总投资达3.6亿元,建成后将形成年均30万人次的接待能力,可实现门票、住宿、餐饮等主要销售收入15000万元及各种税费1000万元以上,提供500个就业机会,有效拉动梵净山旅游业,并带动周边村寨的乡村游、“农家乐”等业态发展,具有良好的扶贫带动效应。

  大圣墩景区是印江人自己开发建设的旅游项目,它把一座荒山改造成宜居宜玩宜游宜健身的生态景区,让“荒山变金山银山”成为现实,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截至今年上半年,该景区已有玻璃栈道、玻璃滑道、飞拉达攀岩3个体验项目投入试运营,配套基础设施同步建设也初具规模。试营业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2万余人,并给予附近村民免费体验玻璃栈道的福利。

  据黄勇介绍,下一步将加快素质拓展研学基地项目建设,陆续推出双道滑索、彩虹滑道、悬崖秋千、步步惊心、卡丁车B级基地、全地形摩托车、真人CS野战、射箭、平衡自行车等10多个体旅融合的体验项目;此外,还将建设篮球场、网球场、健身步道等一系列免费开放的公益设施。

  目前,国家级4A景区申报已初审通过,印江旅游发展有史以来第一个集休闲度假、温泉康养、体育健身、国学文化、土家文化研讨交流、信众朝拜、花海观光、摄影等于一体,功能齐全的黔东第一峰、县城高山后花园旅游目的地4A景区即将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