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李自成轶诗
□赵青新
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太炎文录续编·卷六之上》,首篇即为《李自成遗诗存录》,记载了他获得李自成五首轶诗的前后经过:
湖南石门县西南有个皂角镇,镇上有座庙宇,叫皂角寺,寺后有块墓碑,上面刻有“奉天和尚”字样,相传这个奉天和尚就是李自成,因为李自成曾自称“奉天倡义大元帅”。寺中不但有碑,还有一部李自成的诗集,虽然因年代久远而“蠹烂”难辨,却有几首咏梅花诗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了。章先生当时在“施南”——估计是湖北恩施以南的某个地方吧,距皂角镇不是太远,他甚至准备亲往观览,却因事务繁忙而未能成行。不过,后来还是有人从天津给他搞来了木刻印行的李自成五首轶诗。一般的说法是:李自成率部撤出北京后,转战河南、陕西等地,于1645年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被村民击杀。章老先生经过一番考证,认为清人编撰的《明史》与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所著的《永历实录》中,对于李自成之死的记载都模糊、矛盾而又经不起推敲,竟然有六个“不可信”之处。既然有这么多的“不可信”,章先生分析后认为,李自成在皂角寺出家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既然奉天和尚有可能就是李自成,那就姑且把那五首梅花诗抄录于下吧:
松眼梅
松肥梅瘦双堪画,岁暮相亲似弟兄。
一操一妍神更爽,奇花珍木孰如君?
香雪梅
白玉花心白玉妆,枝枝倒挂笋琳琅。
敲窗窜壁高低舞,又带余香上草堂。
雁来梅
边外梅芳雁字开,陇羌性鲁亦能栽。
奉诏天使行边后,带得新香马上回。
放鹤梅
先生深隐湖山水,爱把冰花湖上栽。
一味赏花性情古,梅妻鹤子日和谐。
夕照梅
一林冻雨新霁后,倒影纤红射玉心。
小鸟一群枝上下,啾啾唧唧若枯吟。
奉天和尚,又称奉天玉大和尚,他究竟是不是李自成,这已是一个很难确证的历史谜案了。这五首梅花诗都比较通俗,作为一个曾经称王称帝的义军领袖,人们已经很难从诗中找到他当年的那种慷慨豪迈之气了,或许,正如有些人在解释这些诗时所云:李自成隐居之后,慢慢从失败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心情也变好了?其实,这种解释未必有多少说服力:一个青年人,在走上社会之后不久,即一二十年之间,几乎一直在金戈铁马间苦苦厮杀,并且成为一支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指挥过千军万马,并一度创下了惊人的辉煌,要他在后半生中完全抹掉当年之痕迹,似乎是不可能的吧?举个例子:同是农民军领袖的黄巢,相传其失败后也侥幸逃脱,隐居于浙江明州雪窦山,人称雪窦禅师,还留下了这么一首《自题像》诗:
犹忆当年草上飞,铁衣脱尽挂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凭阑干看落晖。
其实,无论李自成还是黄巢,这些流传下来的所谓轶诗,很可能都是伪作。然而,即使是伪作,黄巢诗中的那股豪气,不是更贴近主人翁的个性么?当然,如果细细分析,或许也勉强能够从梅花诗中找到一些奉天和尚“就是”李自成的蛛丝马迹:
先看第一首《松眼梅》。作者赞叹松之节操与梅之美艳,最后又问:你能够保留着梅花和松树那样的美德么?松竹梅素称岁寒三友,由梅而及松,这是很自然的一种联系,再因景生情,借物喻人,虽兵败隐居,仍然以节操自励。嘿,有点李闯王的味道了!
再看第三首《雁来梅》。“边外”“陇羌”,已经可以与铁马冰河搭上一点边了,而“奉诏天使”就比较复杂了:既可以看作是奉皇帝之诏、天子之诏的使者,又可以看作是奉上帝之诏命。别以为“天使”仅仅是舶来品,早在两千多年之前,国人之经典《左传》中就出现这个名词了。何谓天使?《左传》的解释是,天帝之使者,天神是也。而天神到了凡间,不就成为地上的帝王了么!李自成是派跟随自己出家的徒儿“行边”,还是自己直接以“天使”自居,姑且不论,如果一定要探微发幽,从“奉诏天使行边后”探发出奉天和尚的帝王心态,大概也未尝不可吧?
最后说说第四首《放鹤梅》。“先生深隐湖山水”,表面上说的是号称“和靖先生”的北宋隐逸诗人林逋,这位先生不但不做官,而且不娶妻——自然也无法生子了,不过,他老人家特别喜欢植梅养鹤,并对朋友宣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既“深隐”又“性情古”,由表及里,由“林”及“李”,套到彼时彼刻的“李自成”头上,也未必不合适呀。
至于第二首《香雪梅》与第五首《夕照梅》,笔者才疏学浅,无论怎样搜索枯肠,也难以从“微言”中搜索出奉天和尚颇似李自成的“大义”来了。
既然是历史谜案,那么,虽有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发掘、考证,奉天玉大和尚究竟是不是那个曾经震惊华夏的闯王李自成,也就只有天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