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起渭:诗冠黔中的康熙股肱之臣(上)
□高 勇
周起渭(1665-1714年),字渔璜,号桐埜,生于贵阳青岩。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先后任翰林检讨、侍读、詹事府詹事等职,参与修纂《康熙字典》,作为康熙皇帝的钦差大臣出巡江南。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英年早逝。
少年耕读学业有成
在贵阳市花溪区黔陶乡骑龙村,有一栋年代久远的二层白檐青瓦房,它就是桐埜书屋。书屋坐落在一座小山上,周围树木葱茏,碧绿茂盛。山脚门前一条小溪把小山和农田相隔,溪水缓缓流趟,似乎在向前来参观的人们诉说那远去的故事。
在骑龙村,周家是大姓,桐埜书屋便是周氏儿孙识字读书的学堂。当年,学堂里书声琅琅,屋外风声、雨声、鸟声、蝉声、蛙声此起彼伏,伴着儿时的周起渭度过了一个个春花秋月,夏蝉冬雪。康熙二十六年(1687),23岁的周起渭参加乡试,中第一名解元,一时声名鹊起。康熙朝早期官位还算充裕,中举人后谋个一官半职还是比较容易的。但起渭并未奔走仕途,而是选择在家继续读书,也参加农事劳作。读书务农之余,常与诗友作诗酬和,还带上自己的诗作向贵州巡抚田雯和黔中诗坛前辈吴中蕃请教。论年龄,田雯53岁,吴中蕃已69高龄,隔了好几代,但两位前辈都赏识这位年轻人的才华,颇为投缘,结为忘年交。吴中蕃还赠诗云:
两世通家虽在昔,一时聚首却从今。
风流拟见灵和柳,大雅还开正始诗。
欲觅替人今已得,可知倒屣自难禁。
愿将绝俗超凡事,慰我相期无恨心。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贵州巡抚卫既齐决定重修《贵州通志》,邀74岁高龄的吴中蕃主持此事,周起渭等三位后生分任编纂。吴中蕃的工作态度对周起渭影响至深。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而立之年的周起渭赴京参加会试,中三甲进士,而且排名靠前,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也许是天资过人,或许是福分过人,他是逢考必中,正因如此,第一次离家,家乡就变成了美丽乡愁。这一年是他的乡愁元年。
古代文人以科举为生,中个进士足以对未来充满期待,此进士与别的进士不同,因为他还入选庶吉士,似锦前程就在眼前。为什么这样说,原因就是庶吉士的身份极为特殊。自明朝起,朝廷在进士中选年轻、才华出众者为庶吉士,入翰林院学习,学习期一般为三年,主要学习研究历朝的典章制度以及治国之道,老师都是翰林院或詹事府中职位高资历深的大儒。翰林院培养的都是国家的后备人才,学习期满后庶吉士可以入朝做官,或到地方任职。那时,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庶吉士自然就有了“储相”的别称。
次年,吴中蕃去世,享年七十八岁。感激先生知遇提携之恩,周起渭写诗祭奠:
前辈有文终坎壈,后生虽长未数奇。
从今故园徽弦暗,不向乡关再论诗。
翰林院的生活跟修行差不多,天天和笔墨纸砚打交道,清冷而孤寂。学习之余只能靠吟诗打发时光,两年间作诗约二百余首,收拾整理后,周起渭将历年所作选辑为《稼雨轩诗》,并请田雯作序。田欣然答应,在序言中写道:渔璜之诗,有以新为工者,有以奇为工者。新如茧丝出盆,游光濯色,天女散花,幽香万片;奇如夏云怪峰,千态万变。对这位年轻后生的赏识之意溢于纸上。
庶吉士三年学习期满后由皇帝主持朝考,按成绩安排职位,决定去向。优者留翰林院,授编修或检讨,成为翰林;次者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等职,也有到地方任职的,一般是知府之类的职位。
在朝考中周起渭再次名列前位,授翰林院检讨,三年苦行僧般的翰林修习终于结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回家!这是不二选择。取道运河下江南,顺便游览名山大川,好好散散心。春风得意马蹄疾,沿途写诗四十余首,其中不少堪称上乘之作。古代文人骚客到了西湖都会留下不朽诗篇,主人公也没能脱俗,写下《泛舟西湖夜半始归七首》。其中一首堪称千古绝句:
天边明月光难并,人世西湖景不同。
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是广寒宫。
第一次看到这首诗,我脑海里马上联想到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感觉有雷同之处,前者似乎有抄袭的嫌疑。认真比对后觉得两者有较大差别,都是赞美西湖之美,前者把西湖比喻成明月,西湖中的湖心亭就是月亮上的广寒宫,这是类比重实;后者则把西湖比作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一样的风姿绰约,这是重形取虚。角度不同,结果自然迥异。细细品读,又感觉前者在意境及内涵上更胜一筹。这不是我一人的感受,查为仁在《莲坡诗话》中将两者比较后,认为贵阳周宫詹起渭《西湖诗》,较东坡进一格。与纪晓岚齐名,素有“南袁北纪”之称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评价:断句入耳有终身不忘者,写景则周起渭《西湖》云:“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是广寒宫。”当然了,苏轼的西子湖颂也绝对是千古绝句,拥有众多粉丝,南宋诗人武衍就曾给出了最佳评价: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
康熙四十年(1701年)二月,在老家休养近一年的周起渭启程北上。依依惜别,在《寄别贾五铁斋》中写下了自己的留恋之情。
春城桃李开,香风散原湿。
别酒含君意,顿觉酒味涩。
这一走,周起渭就再没回来。
受康熙皇帝器重却英年早逝
回到北京,开始在朝为官。与之前在京的境况不同,这次生活滋润多了,心情也好了,写的诗自然轻松愉悦。“爱花吾辈两三人,心净如花不受尘”这样的诗句给人小清新的感觉。
接到指示,参与纂修《皇舆表》。康熙帝一生戎马沙场,征战四方,没有地图之类的秘籍攻略是不可想象的。《皇舆表》简单说来就是地图加地理知识,成书于康熙十八年。康熙帝嫌不够好,地名在变更,而且古今叫法不同,得升级成2.0版,于是组织一帮人修订《皇舆表》,周起渭名列其中。
长期的文字工作让周起渭养成一个好习惯,做完一件事就写诗总结。《皇舆表》修订结束后,《院署修<皇舆表>成,次书宣韵呈同事诸公二首》也写成,其中一首写到了编书情景:
绿荫如伞覆阶除,宛转槐龙上碧虚。
两戒地图分作障,五云阁吏对修书。
神州往事征前史,海国方言问象胥。
历落案头行獭祭,未妨文笔旧于疏。
工作勤勉,又是高产诗人,而且诗作的品相很好,周起渭由此受到顶头上司翰林院大学士陈廷敬的青睐。有一天,圣祖(即康熙皇帝)以后进诗人询大学士陈廷敬,廷敬举(史)申义、周起渭对,故又有“翰苑两诗人”之目。(《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 文苑一》)陈廷敬是康熙的重臣,历任礼部侍郎、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及文渊阁大学士,六部中在五部任过职(只差兵部,而且是一副四正),任职经历之丰富堪称臣中极品。除此之外,陈大人还是康熙帝的老师,在诗文方面功底深厚,是学生心中的偶像。得到这位高人的举荐,周起渭想不红都难。
半年后,康熙皇帝钦点,周起渭奉命赴浙江作乡试正主考官。乡试是明清两朝在各省省城举行的科举考试。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浙江去选拔优秀人才,那是极富挑战的活儿!没有金刚钻,没人敢揽这瓷器活,即便你敢揽这活,也得看看有没资格,因为有制度——乡、会考官,初制,顺天、江南正、副主考,浙江、江西、湖广、福建正主考,差翰林官八员。他省用给事中、光禄寺少卿、六部司官、行人、中书、评事。(《清史稿·志八十三 选举三》)也就是说北京、江南两地乡试、会试的正、副主考官和浙江等四省的正主考官必须是翰林院的大员。清初江南省的前身是明朝南直隶省,其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人才密集区的考官必须是饱学之士,只有这样才镇得住场子。
果不其然,浙江之行精彩迭出。《稼雨轩诗》序言中记下了一则有趣的故事:
周起渭一到杭州,考生们就议论纷纷,有人嘲讽说:“我们的周大宗师是贵州人,大概只会读读《千字文》吧!”《千字文》是当时孩童的启蒙读物,考生们认为来自蛮荒之地的考官没什么学问,了不起就是小学文化。
考试当天,考生们纷纷入场坐定,等待主考官出题。可是左等右等,不见动静,就嚷开了。考场人员赶忙报告:“主考大人,学生们坐不住了,没见到考题,都有点小激动了。”周起渭厉声说道:“题目早已出在考堂上,为何不认真看?”工作人员赶紧回到考场传达指示。考生们细看考堂四处,除了一把剪刀插在屋梁上,其它什么也没见着。精明的考生就说了:“这大概就是主考大人出的题吧,但不知什么意思啊。”考生们你望望我,我看看你,谁也猜不出个所以然,只得再请主考大人解题。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