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570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6-20

言“共”

□张军才

  “共”是一个会意字,从廿(nian)从廾(gong)。指合力。廿,二十幷(bing)也。二十人皆竦手,是为同也。廾(gong):指两手捧物,今作“拱”。“共”字的甲骨文意为:一起承担重担或灾难。

  言“共”,言“共识”。“共识”是指一个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的人所寻求的共同认识、价值、理想。“社会共识”也称社会合意,即社会成员对社会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看法。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下去,需要该社会成员对社会有一种“共识”,即对存在的重要的事物,正确与错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事物等等要有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的判断和行动才会有共通的基础,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协调。“共识”涉及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是打造“大同”,追求“理想”的基石。

  言“共”,言“共处”。“共处”基本释义是共同存在;指在一项活动或经历中的相处。一人一世界,“共处”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共处”需要懂得宽容:是“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为亏我;心田似海,纳百川方见容人。”是廉颇与蔺相如的“将相和”。“共处”需要懂得欣赏。欣赏就是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是俞伯牙、钟子期的高山流水觅知音,是白居易、元稹惺惺相惜的百世流芳。“共处”需要懂得“合作”:是孙刘联军火烧赤壁,那段以少胜多的佳话;是国共两次合作,同仇敌忾,打倒军阀,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说白一点,“共处”的焦点是利益,“共处”的基础是见地,“共处”的核心是人。懂“共处”是有见识,善“共处”是有学问。学会“共处”的目的则在于双赢,这就需要人们的观念由以前我成你败、你死我活的竞争转变为你赢我赢的双赢。在“共处”中良性竞争,在竞争中互相促进,只有这样,才可以使社会的车轮滚滚前行。

  言“共”,言“共议”。“议”是言论、提议、建议,有讨论、评论、协商之意。“共议”就是共同沟通、协商、议决。《后汉书·刘玄传》:“众虽多而无所统一,诸将遂共议立更始为天子。二月辛巳,设坛场于淯水上沙中,陈兵大会,更始即帝位,南面立,朝羣臣。”史料记载的是靠“共议”立帝皇。南朝 梁 吴均《续齐谐记·紫荆树》:“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赀,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史料描述的是凭“共议”三兄弟锱铢必较的一次分家。明 罗贯中 《三国演义》三三回:“操自勒兵前往。三将接着,说干拒关难击。操集众将共议破干之计。” 史料演绎的是依“共议”聚集众人智慧的场景。纵观天下历史,只有因“共议”议决形成的规则,才能被社会接受、理解、推广、执行。

  言“共”,言“共享”。顾名思义,“共享”即分享或共同分享,是指资源的共同分享及利用。现在,互联网的许多领域,例如BT、开放式源码、维基百科等,共享已经成为一种精神。此外,创作共用的GNU协议也是依共享的概念而创造。共享属于礼物经济,同时也是市场经济的范围。当下,遍布城市的自行车共享就是一个例子。自行车共享本来是很好的一件事,让大家减少最后一段路程,绿色理念,方便出行。然而共享的自行车很受伤,莫名破坏,任意放置,自行车共享蒙上一层灰暗的阴影。其实,以后得益于共享的东西越来越多,广阔的互联网加,不知道会萌生出多少“共享”成果,如共享软件、免费游戏、难以预料的社会福利等,如何合理合法、遵规守矩的分享,成为社会值得研究的课题。

  “共”通“拱”,本来就是一起承担的意思。追求“共识”,要有寻求实现“中国梦”的共同理想!要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实施“共处”,要懂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理念,要弘扬中华传统文明的精髓,做谦谦君子,成合格公民。参与“共议”, 不要捡了封皮就是信!不要人云亦云!不要朝三暮四!不要随波逐流!要有学识、有见地、有办法、有创新。享受“共享”,要先人后己,遵章守纪,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襟怀!但愿此文能与读者诸君产生“共鸣”,并能与笔者所阐述的上述观点“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