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9期 本期2562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6-06

鲜活的古镇 浓郁的乡愁

——序牧之林小会陈朗长诗《纳祥郎岱》

□刘 毅

  说实话,接到诗人牧之要我为长诗《纳祥郎岱》作序的电话,不禁有些意外和忐忑。

  《纳祥郎岱》是贵州诗人协会组织创作的“舍不得乡愁离开胸膛”20部主题系列长诗之一。牧之、林小会、陈朗共同创作,牧之主笔。

  诗歌之于我,虽然早年胡谄过几句顺口溜,不时也读读现当代较好的诗歌,但深知自己不是摆弄诗歌的材料,也不具备诗评的天赋,早与之渐行渐远。因此,冷不丁地听到牧之这个要求,也就难免意外和忐忑了。愣怔片刻,竭力搜寻种种理由:婉拒。可牧之似乎有备而来,兵来将挡,水来土屯,见招拆招,一阵你来我往的推挡周旋,说,大哥,你是六枝人呢!你不帮兄弟,谁帮呀!这声情并茂的一声“大哥”,喊得我心里酥酥的,顿时没了招儿。是啊,我不仅是六枝人,且与牧之是多年的文友,一向兄弟相称,他尊称我大哥,我唤之兄弟,忘年交呢。就凭这两个理由,我再说什么,就真不够弟兄了。于是,无话可说的我,沉默有倾,说,那好吧,兄弟把原稿发过来,我先学习学习哈!

  实际上,我与古镇郎岱,也有不解之缘。

  上世纪60年代中叶,考取全县唯一一所中学的我,来到位于老县城的郎岱中学就读。期间,除了有一年回原小学“复课闹革命”,我在古城郎岱,渡过近6年中学时光。

  那时,尽管郎岱因“县改市”,已失去“县城”桂冠,少了些繁华热闹,但第一次走出“夹皮沟”,郎岱——这个我生命中第一次融入的古城,着实让我大开眼界,有了“城”的印象。

  当然,初出茅庐,涉事不深的我,那时对郎岱并没太多了解。多年后,我才知道,郎岱有着悠久的历史,周至春秋战国属牂牁国;秦至西汉属夜郎国;唐前期,为卢鹿部;宋庆历元年起,属罗氏鬼国;元代,属达鲁花赤;明清,为郎岱厅;民国,改称郎岱县。

  1950年,郎岱县解放后,郎岱为县城;1960年,郎岱县改六枝市,市政府迁六枝那克。

  1992年建并撤,设郎岱镇至今。

  2016年10月,古老的郎岱焕发青春,以其鲜明的特色,深厚的文化,与贵阳青岩、遵义茅台等5个贵州古镇一起,跻身国家住建部公布的“特色小镇”之列。

  郎岱,因古老而颇具特色,因富有特色,而显得愈发古老。

  也许,正因为与郎岱有着如此之深的渊源,展读长诗《纳祥郎岱》,一股股久违的古韵乡风扑面而来,仿佛又回到了半个世纪前,与郎岱相夕相处的求学时代。披一身霞光,徜徉在古镇蜿蜒幽静的小巷,吮几口紫金花香,朗读于南门河畔的清新校园。蓦地,耳畔仿佛响起老街买糯米糕、荞凉粉的叫卖声……

  《纳祥郎岱》作为主题长诗,叙写乡愁,无疑是诗人的要务,但现实是,随着城镇化步伐日益加快,乡土,抑或故乡,正发生急剧的变化,不少古镇、古村落面目全非,甚至消失,乡愁,日渐难寻。因此,如何将一个具有近千年历史的古镇,诗意地诉诸笔端,鲜活地立于纸上,让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品其味,对诗人的才情和功力,当是不小的挑战。

  从这个意义上说,《纳祥郎岱》为塑造古老而富于特色的郎岱古镇,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并取得了成功,凸现了古镇郎岱颇具“特色”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那么,诗人怎么使古镇鲜活起来、让她魅力四射呢?

  首先是谋篇布局,匠心独运。

  序诗拉开抒写大幕后,诗人将全诗分成“人文”“乡愁”“生态”“美食”四个篇章,也就是四大版块。每一个版块里,又进一步地分枝细化。

  如第一版块《人文篇》,细化成“夜郎故里”“岱山书院”“土司风云”“东山”“文峰塔”“打铁关”6个章节,或者说,从六个不同的侧面抒写,着力刻画、丰富、烘托“人文郎岱”这一主题。

  如此一来,读者心目中抽象的茫然无知的古镇郎岱,便有了具象,有了温度,有了特色。似乎看得见,摸得着,可知可感。与此同时,《纳祥郎岱》也有了骨骼,撑起了架构。

  回首岁月/越过沧桑的历史尘埃/郎岱的传说注定与神秘相连/郎岱的故事注定与神奇相遇/这片被周、战国、秦汉/滋养的牂牁、夜郎热土/洗礼过周至春秋的硝烟战火/揽来过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饱尝过唐宋元明清的风云变幻/……转瞬/便越千年/迎祥郎岱应运而生(《纳祥郎岱·序诗》)

  “序诗”中这段纵横捭阖,历时若干朝代的抒写,气势如虹,行云流水,将“迎祥郎岱”的历史沿革,前世今生,精炼而诗意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作了必不可少的铺垫。

  如今/在郎岱/穿行在灰瓦白墙的长街深巷/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樱桃/蜜桃/猕猴桃/热糕/凉糕/冲冲糕/舌尖的美味/朴素/亲切/温暖/如同母亲呼唤的乳名/满街满巷/都是幸福的乡愁(《纳祥郎岱·序诗》)

  序诗中最末的这段抒写,郎岱古镇形形色色,富于代表性的具象事物、悉数粉墨登场。随即,诗人将这一系列具象,提炼为“如同母亲呼唤的乳名/满街满巷/都是幸福的乡愁”等意象。既烘托了长诗的主题——乡愁,又将读者意欲探究郎岱乡愁的胃口,高高地吊了起来,短短数行,双管齐下,相得益彰。

  其中,“白墙黛瓦”作为古镇最具代表性的具象,多次出现在《迎祥郎岱》之中,画龙点睛。

  众所周知,意象是诗歌不可或缺的要素。身为知名诗人的牧之,深谙此道,且游刃有余。《迎祥郎岱》的架构搭建起来,有了具象,更重要的,当然是意象的抒写。换句话说,有了美好的、逼真的、感人的意象,古镇郎岱,才能鲜活起来。

  在《迎祥郎岱》接下来的所有篇章中,诗人创造了一个个新颖的,富有郎岱古镇特色的生动意象,给读者描绘了许多难以忘怀的艺术画面。

  夜郎的自大/是先人骄傲自信的神色在眉间闪烁/是一个西南民族在边陲豪气干云的宣言/也是一个伟大的王在暗夜中擎起的火把/庄严地向世人宣告一个民族存在/一个王国的崛起/夜郎的自大/是先人掷地有声的宣战/不屈的灵魂在故国的大地上呐喊/夜郎的自大/是先人铁骨铮铮的誓言/不惧铁与血的洗礼/铸造出一个伟大民族的魂魄/夜郎的自大/是先人正气凛然的回应/在历史的典籍里留下铿锵的笔墨/世界民族之林/因为夜郎的自大而灿然辉煌(《人文篇·夜郎故里》)

  郎岱乃夜郎故地。

  有专家论述,距郎岱20余公里的毛口布依族苗族乡(现牂牁镇),是夜郎国都城。因此,抒写郎岱,夜郎是跳不过的具象,抑或意象。与夜郎相关的遐迩闻名的典故,莫过于“夜郎自大”。数千年来,对这个成语的注解,大多为贬意,也就是目空一切,狂妄自大。贵州人,为此背上有口难辩的“黑锅”。

  诗人在《人文篇·夜郎故里》中,反其道而行之,以过人的胆识,借助“神色”“ 宣言”“火把”“存在”“崛起”等意象,为夜郎自大正名。随即,是连续三个排比句“夜郎的自大”,以先人的“宣战”“呐喊”“誓言”“洗礼”“魂魄”“回应”“笔墨”等意象,对夜郎自大作了全新的诗意的注解与诠释。

  最后,诗人跳出这些意象,一跃而起,伫立世界民族之林,放眼全球,作出“因为夜郎的自大而灿然辉煌”的精辟新解。

  这个诗意的新解,既甩掉了扣在贵州人头上的“黑锅”,更令人世人刮目相看。

  郎岱既为古镇,必然有其特异的“地标”。比如“东山”、““文峰塔”、老街”什么的,有的甚至忝列“郎岱八景”。这些自然或人文景观,自然而然地受到诗人的青睐,热情洋溢地歌咏。

  东山的紫气/将我们托起旭日的手/净化得一尘不染/花开花落的朝拜/与东山的寺院/与被时间擦亮的星光一起/绕半山的清泉溪流/与东山的花们一起/开出郎岱的禅意(《人文篇·东山》)

  许多古老的城镇,或民间,或官办,都建有宝塔,其意蕴各不相同。郎岱建于清·乾隆二年的“文峰塔”,又称“文笔塔”,则是官建的。试看诗人的描述:

  乾隆二年/一纸官诰昌文运勃兴/文峰塔便在郎岱/拾起唐诗宋词元曲/引牂牁江的遗脉/迎夜郎郡的雄风/抚慰/郎岱大地的月光/安放辽阔/放飞梦想……

  不断变幻的岁月/与老屋的神龛/完成一场祷告/郎岱的文笔塔/便似一尊顶天立地的佛/以道德文章传诗书礼仪/让所有的生命高过头颅/以天空为笺/以大地为笺/让流水有风骨/让石头有佛心(《人文篇·文峰塔》)

  意象的选择应用,当然是为了营造意境,从而完成诗人的精神表达和理性升华。就《迎祥郎岱》而言,诗人通过对郎岱“人文”“乡愁”“生态”“美食”四个不同侧面的抒写,运用不计其数的丰富意象,营造了郎岱古老而年轻、悠久而厚重、神秘而可信的鲜活意境。从而让郎岱这个寿高千载的古镇,跃然纸上,在读者的脑海中鲜活丰富起来,完美地表达和深化了“乡愁”的主题。

  总有扯不断情缘的女子/撑起红色的油纸伞/悄然踏上老街窄窄的石板路/徘徊在悠长的老街/迷离的烟雨/便与唐宋元明清的春光/在郎岱/一见如故(《乡愁篇·老街》)

  一缕春风挂在柳梢/我们在梦一个郎岱/临水的窗棂推开了/雨巷的传奇与典故/万物打结/试图收起/从青石板上溜走的时光/而郎岱一幅/神韵天成的写意/正缠绵着青瓦的乡愁/一步一回首/与斑驳的时光/起伏成波浪(《乡愁篇·雨巷》)

  饱经沧桑/青山依旧在/那老城墙常青的绿色/与白墙黛瓦的岱山书院/将一个古镇的清风与味道/以及天时地利人和/投进郎岱春光拂面的/小桥/流水/人家/之后/穿越郎岱的童谣/让来郎岱的人们/都流连忘返(《乡愁篇·城墙》)

  好,打住吧,无须再饶舌了。

  我相信,倘若你有幸诵读意象丰沛、意境鲜活、文笔优美隽永的长诗《迎祥郎岱》,一定会勾起你浓郁的乡愁,一定会让你陡生到此一游的强烈愿望。甚至,流连忘返。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