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西南明珠”贵州的不解之缘
□陈金琦
前 言
不久前,看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出的贵州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本届第一次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参加贵州代表团讨论时,对贵州过去工作的充分肯定与未来贵州发展的重要指示的报道,很有感触。联想起了我最近一次赴贵州参访的所见所闻,故拙笔写了如下感言。
贵州,祖国大西南的灿烂明珠,我们于二十五年前,中央党校安排培训部学员毕业前夕赴贵州贫困地区考察而相识。二十多年来,在组织和同窗挚友的牵系下,考察、扶贫、参访,几度赴黔。纯朴好客的人文与天然独特的自然环境,像巨大的磁铁,吸引着我,让我们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初次结缘
最难忘的是一九九五年初次赴贵州贫困地区考察。在省政府的安排和党校恩师的组织下,首站走进黔南州地处大山深处、沿河岸边的“翁牛寨”。作为该寨历史上第一个来访的考察团,受到了正在筹备民族节日的全寨老幼身着盛装热烈欢迎。考察团踩着用铁钎凿出的只能容下半个脚掌的石阶缓步而上,一路聆听着陪同人员诉说着古寨农民出行与生活的艰难,看着贵州山里老乡们的热情好客和淳朴善良。看着欢迎人群中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在家的孩子们那一张张稚气、活泼、期盼读书的童颜,同情感动的泪水模糊了考察团成员的双眼,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掏出身上携带的现金,作为学费捐献给孩子们略表绵薄之力……
考察团来到当时全国最穷的“两山”之一,黔南州荔波县瑶山考察,因下雨路滑车子无法进村。浑身沾满泥浆和汗水、自称全乡最高学历高小毕业的瑶山乡乡长,走出大山到刚建成的荔波景区接待处和我们座谈交流。他谈到该乡村民世代蜗居偏僻的深山,出行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山高路险。一遇下雨就出不来进不去。各寨耕种的农田也是散布在石头缝儿里很小的一条条一片片,收不了多少粮食,饥一顿饱一顿,缺医少药,生活主要靠国家救济。但在世代居住的故土破屋生活习惯了的村民,还不愿响应政府号召和动员,搬出故土离开家园。恶劣的生存环境、守旧的思想和贫困的生活,给乡亲们带来的是难以想象的困苦和艰难,情激之下考察团又一次倾其所有,慷慨解囊,为孩子们购买了一些学习用品作为补填……
难忘考察团在黔南考察时,途经一段中国抗日战争“最后一枪”的战场,土垫的路坑洼不平,车子颠簸的非常厉害,让人难以忍受。贵州当地的同学感叹的戏言:“同学们,坚持住,我们现在是90年代的车子,开在30年代抗战的公路上。”
在从贵定到都匀途中,考察团还亲身经历了一次雨后山上农田滑坡,公路阻断。我们在路边等待救援,整整七个多小时。期间吃光了个别女同学出发前买的一点零食,喝光了车上所有饮用水……在中央党校毕业十年之际,我撰写的回忆文章《十年寄语》中,再次呈现了当年贵州考察时那段饥渴难耐的记忆,唤起了参加考察同学们的深深回忆和共鸣,该文之后被中央党校《学习时报》收录刊发。
难忘实地接受革命的“红色教育”。作为培训部的支部书记和考察团的领队,我主动提出“重走当年红军长征路”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我们整装出发,参拜党的创始人之一“邓恩铭故居”,追忆革命先烈为共产主义信仰而战斗献身;瞻仰抗日战争最后一枪战场纪念碑,追忆抗日先烈们的英勇与艰难;登娄山关要塞,忆当年红军与敌人英勇拼搏和浴血奋战;走乌江大桥,重温红军当年强渡乌江天险,体会“大渡桥横铁索寒”;北上遵义,参观“遵义会址”,缅怀毛泽东主席为中国革命的成功做出的伟大贡献;爬红军山献花圈,谒拜永垂不朽的“红军坟”前……考察团“重走红军长征路”,接受了一次实情实地、深刻难忘的“红色熏染”。同时也亲眼实地见证了英雄的贵州各族同胞与全国人民一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桂林山水甲天下,贵州山水甲桂林;
中华民族最好客,贵州好客冠中华!”
考察结束,考察团写出了《赴贵州贫困地区考察报告》。离开贵阳返京之前在省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座谈会上,学员们谈考察感想,献考察建言。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省委、省政府的团结带领下,贵州各族人民:
修桥建路除隔障,发展旅游突重点,
因地制宜搞农业,早日脱贫渡难关。
科学定位,发挥贵州潜在优势,打造特色旅游文化;结合贵州山区实际,因地制宜发展山地农业;建桥修路,打开旅游致富和经济发展的大门……在自己总结发言时讲:通过这次我们中央党校考察团到贫困地区考察,印象非常深刻,也很受思想教育。充分感到到了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人民,向往富裕、渴望脱困的强烈愿望……并感慨地说:贫穷与潜力同在,我们既看到了贵州今天的落后与贫穷,更看到了贵州明天的发展与繁荣。
再访贵州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二十年后再访贵州,眼前一亮,实感震撼。
当年贫穷落后的黔山大地,今朝已旧貌换新颜!
在党的扶贫富民政策,特别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历届省委、省政府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强化领导、顺势而为,迅速调整产业结构,制定出台优惠政策,结合本省实际,突出发展重点,在全国各方支持下,勤劳智慧的贵州人民奋起直追、艰苦奋斗,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全力贯通制约贵州发展的瓶颈,开山铺路、建设现代化交通;全面规划投资贵州优势旅游,并融入民族山地文化;大力发展经济,锻造“百千万工程”,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交相发展;结合贵州实际,发展山地绿色有机无公害为特色的生态农业;利用贵州优良的自然环境,形成以大健康为目标的医疗养生产业;开拓创新思路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让大数据优先落地贵州;重点打造“7+1”国家及开放创新平台,开展保证好双服务;以节能环保低碳为主的建筑建材业,建设创新各类保税、高新技术等各类新区,引来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赴黔发展……
国家扶贫政策的强力实施,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重点支援;贵州本地投资软、硬环境的不断改善优化,让黔山大地展开了腾飞两翼。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弯道超车加速了贵州全面脱贫与快速有序地发展……
世代流传贵州的谚语:“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现如今已变为:“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满目葱郁、茶艳果香;金山银山、生态宜居;经济繁荣、社会发展”。
喜看今朝贵州大地:当年坑坑洼洼的抗战土路,一遇大雨就滑坡的山间小道,如今已被“县县通”的高速公路,已经全贯通车的沪昆、贵广高铁,“市市通”的航空航运等现代交通网使贵州成为西南交通的重要枢纽;当年世世代代蜗居大山深处茅草板屋的农民,如今已走出深山,乔迁新居,住进整洁的楼房、现代化庭院;当年衣不蔽体、食不裹腹,“身无三分银”的百姓,如今已腰包满满、安居乐业。
放眼黔山南北:当年因交通闭塞,致少有人知的自然风光、历史名城、革命圣地,如今已形成了享誉中外、秀外慧中的“五大自然景区” “三大文化名城” “五大革命遗址”的旅游胜地。原来少有人问津的佛教圣地梵净山、黔峙坨,如今已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录;当年交通阻隔的著名景点贵州荔波、赤水丹霞、施秉云台,如今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历代高山深谷的民俗文化“侗族大歌”和海龙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地下奇观织金洞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国际地质组织的“金钉子”也已牢牢钉在了黔东南州的“剑河县”;当年地处深山无人问津的千年“侗寨肇兴”,如今已登上全国最受欢迎的“春晚”;地球上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如今已雄起了震惊世界的“天眼”,让中国走在研究宇宙领域的前沿;当年因交通闭塞、门庭冷落的世界奇观黄果树瀑布、龙宫水洞、梵净山、马岭峡谷、万峰林、织金洞、百里杜鹃、黔南荔波、赤水丹霞、贵阳花溪、海龙屯、施秉云台……红色旅游胜地遵义会址、黎平会址、四渡赤水纪念馆、娄山雄关、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遗址、黔南抗战最后战场纪念碑……历史名城遵义、镇远、青岩……覆盖黔山南北优美的自然景观与革命红色纪念地交相辉映,如今已被慕名而来的国内外游客“井喷式”的挤满;古法酿制的千年国酒“贵州茅台”,久负盛名的贵州特产“老干妈”,如今已摆上全球华人的餐桌,成为招待贵宾的“佳宴”;贵州“三宝”(天麻、灵芝、杜仲)、蜡染、苗族刺绣、苗族银饰等特产也誉满全国,深受欢迎;贵州天然优质的中草药材,已成为中华制药“药材好,药才好”的精品;贵州的生态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已成为广大消费者的首选……
再看今天的贵州省,其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已登上全国各省市之巅!呜呼,昔日贫穷落后的贵州,而今已成为国人与世人向往的旅游胜地和投资热土,贵州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安居祥和、宜居幸福的乐园,当今的“西南明珠”已换了人间!
结 语
“多彩醉美贵州”,我发自内心的为你今天的繁荣感叹、祝贺!也由衷的祝愿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团结带领下,顺利“实施好两大战略行动;构建好七大体系;实现好七大突破”等宏伟的发展规划。勤劳智慧的贵州人民一定会率先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我将一如既往地持续关注贵州的建设发展,并不断地为你喝彩、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