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546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9-05-09

五四百年薪火传 爱国有我在行动

——赤水市在谢绍敏故居葫市镇小关子村开展五四一百年纪念活动

□本报记者 李 丽

  在电影《建党伟业》《开天辟地》中有这样的场景: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生因得知巴黎和会中国代表索还胶州主权交涉失败的消息,群情激愤,聚集在天安门举行的学界大示威,以揭露帝国主义的阴谋,要求还我青岛,还我胶州主权,进行一系列爱国主义活动。在示威的人海中,有一人啮破中指、撕裂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顿时,把示威活动推向了高潮。这位北大学生领袖、五四运动先驱谢绍敏,是贵州赤水市葫市镇人小关子村人。在央视节目《党史故事100讲》第一集“五四运动 神州觉醒”中,开篇便提到了他。

  丹青赤水、悠悠竹海,孕育、流淌着爱国不息的红色基因。在今年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之际,赤水市开展热烈的系列纪念活动,扬青春之激情、展爱国之热情。

  在一百周年的特殊年份,这片红色热土,首次为“爱国有我”高调树碑立传,向外界展示五四运动先驱谢绍敏家乡人自发涌动的爱国情怀和新时代的文明风尚;小关子村新建成的“三恩”(报党恩、国恩、亲恩)文化广场上,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亲自编织的54个葫芦与青年学子、当地村民共同为祖国礼赞。

  百年传承,爱国有我。“在先辈不朽精神的激励之下,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时代主旋律在这个中国西南小村庄永远唱响。

树碑:爱国传承

  4月29日清晨,赤水河畔小关子村头,蒙蒙细雨使得两岸山上竹林愈发翠绿鲜亮,几百名群众聚集在赤习公路与旅游公路、自行车赛道交汇处的空地,一起见证着一件大事:一座大理石材质,宽5.4米、高2.3米的纪念碑在这里庄严落成,碑身正面为“爱国有我”四个鲜红大字,背面为“还我青岛”四个鲜红大字。

  在纪念五四爱国运动100周年之际,谢绍敏的家乡赤水市葫市镇600余名群众自发捐资四万余元,竖立起了这块纪念碑。

  90岁的杨光福老人是这次捐资立碑的发起人之一,当天亲手为碑揭幕的他难掩欣喜,“竖一块碑文表达谢绍敏的故乡在这里,把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传递下去。”杨光福老人亲自作诗:“五四纪念百周年,爱国有我诵心间,政民同舟三恩济,谢党树碑耀竹村。”

  当地群众纷纷表示,树这样一块爱国石碑,可以更好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警示人们不忘历史。在背后刻上“还我青岛 ”,也是对一位百年前乡友的爱国举动表示纪念,将他的爱国革命精神发扬光大,为共圆中国梦努力奋斗。

  葫市中学的部分师生也到现场参与树碑仪式,葫市中学负责德育的老师袁义平说:“谢绍敏和竹王黎理泰是我们赤水市两大名人,在平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经常讲谢绍敏的故事,学生们都为家乡出了这样一位爱国志士感到自豪。”葫市中学初二学生刘馨现场见证了碑的落成,一脸兴奋的她表示:“在家乡树这样一块‘爱国有我’的碑很有意义,看到碑我们就想到五四爱国运动,激励我们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这次树碑是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助推力,碑文体现了爱国有我、凝聚人心的正能量,体现了对五四精神的传承发扬。”小关子村村支书方吉平表示今后将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更多人来小关村感受爱国精神的渲染。以后村委将更加努力奋斗,让每位村民都受益于国家的优惠政策,让每个村民都感受到获得感、幸福感。

酝酿:精神土壤

  “谢绍敏是五四运动北大学生领袖,他是我们葫市镇人。之前心里一直就有为他立纪念碑的想法,今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这个想法终得以实现,我感到非常高兴。” 在村里的一次院坝会上,杨光福老人提出捐资立碑这一想法后,迅速得到了村民们的积极响应。

  4月26日,小关子村召开五四纪念一百周年座谈会,会议决定在村里建纪念碑。想法变成现实,杨光福兴奋地说:“爱国有我碑义重,喜讯传来乐露牙,乘车加码来赴会,争取捐款写头名。还我青岛四血书,绍敏气忿建英豪,五四百年从此起,名留千古在故乡。”

  杨光福10岁时亲眼见证并亲自参与了在谢家祠堂举办的谢绍敏的丧事,“当时进进出出好多人,乡里乡亲都来谢家致哀。大家吃的是流水席,我也进到祠堂向英雄行礼。”过去多年,往事仍历历在目,在对回忆的沉思中,耄耋之年的老人爱国心依然年轻,村里举办的“三恩”学习他都积极参与,并认真做着记录。他在笔记本里记着自己作的诗:“苦里生来苦里长,报恩先报共产党,我今年满九十岁,爱国晚年更过好。少年不足老年衰,青年气壮涌徘徊,五四百周过胜节,胸怀红心报三恩。”

  小关子村村民人手一本《知三史报三恩宣讲手册》和记录着“学习纪实”“算账知恩”的三恩簿。小关子村五组村民谢大全对这些年来生活上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向好变化充满感恩,他说:“如今生活越来越富足,我们也更加有精神上的追求,一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在三恩簿上记录着4月17日村委组织村民的文明学习实践活动:赤水市政协原副主席杨占春为村民们讲解了国史、党史、报三恩(党恩、国恩、亲恩)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并以谢绍敏、黎理泰等人物事例教育村民爱国、爱民,葫市镇党委副书记叶丽霞详细介绍了谢绍敏的爱国故事,并要求人人都要具备正能量的精神文化思想、永远跟党走。

  “这是我第一次在家族活动时现场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的讲解,这开创了党史国史、精神文明教育进家族的先例。”杨国祥语气中掩不住的激动。他说的是4月6日在杨氏家族联谊会上,王昌宇老校长、杨占春到场并分别上台讲话,对杨氏家族成员生动讲解了新时代文明教育,还编写了《福绿良言》一书发给群众学习。“通过会议的学习,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更深入到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杨国祥说,他经常参加村里组织的学习,从中央文件到村规民约、安全知识等,让他学到了许多以前不懂的知识。

  “知历史才了解现在,懂感恩才会产生社会正能量。”杨占春说。经过认真酝酿,葫市镇自今年三月起开始推行“知三史报三恩”文明实践活动,据悉,三月,开展了党史国史进农家20余次,开展弘扬好家风传承好家训活动15场,发放宣传单1400余份,受宣群众1500余人,引导群众对比算账,算出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4月27日,小关子村村委会门前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谢大全、杨国祥与其他600余名村民一起到这里参加杨光福发起、村民自发组织的为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立碑筹资活动。村民们有的扛着锄头、有的背着孩子赶来,从几元几十元上千元,纷纷表达自己的心意。

  “因为之前接受教育,所以很愿意为爱国行为出资。”杨国祥说。

  开水洗店的村民王知贵出资2000元,他认为这是理所应当,“平时只要有空我都会积极参与村里组织的‘三恩’教育,收获很多。我自己以前打工,后来创业,得到了政府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自然要怀有一颗感恩之心,表达一份爱国之情。”

  今年72岁的小关子村8组村民杨明鲜,是老党员、两参人员,患有多种疾病,身体孱弱,才治疗出院没几天的他,听闻筹资活动后,杵着拐杖赶到现场,满心欢喜地捐了20元。杨明鲜老人说:“虽然没捐多少钱,但这是我的一片心意,建立爱国纪念碑,让爱国精神传递下去,这是一件公德大事,我一定要参加。”

纪念:发扬传统

  在5月3日举行的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五四百年 爱国有我”主题活动现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共青团十八大代表、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工艺”传承人杨昌芹作为新时代的一名青年代表为谢绍敏故居所在地葫市镇带来了她独特的献礼——她亲手编织的54个竹编葫芦,精美的工艺展示了她的独具匠心,“据我所知葫市境内有葫芦溪、葫芦坪、葫芦石,葫市以前就叫葫芦脑,葫市与葫芦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而且葫芦是福禄的谐音,也寓意着福禄。所以我今天到五四运动先驱谢绍敏故居葫市镇小关子村,来参加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活动,就带来了我亲手编织的54个竹编葫芦,希望为葫市人民带来‘福禄’。”杨昌芹表示,编54个葫芦,就是希望大家都能铭记五四运动先驱,传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争做奋发有为的时代青年。

  葫市镇党委书记袁贵平在致辞时说,100年前,谢绍敏等无数爱国人士和革命先烈前仆后继,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青少年要做坚定信念的模范、做成长成才的表率、做干事创业的先锋,不能忘记先辈为国家、民族作出的不朽贡献,要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发扬爱国、进步、科学、民主的五四精神,用青春书写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壮丽篇章。

  当天活动中,组织观看了五四运动视频,葫市中学37名学生现场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受邀到场的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冉瑞德现场挥毫书写了“弘扬五四精神,爱国有我”赠予葫市镇。大家齐声唱响《我和我的祖国》;30名学生们用高亢激昂的声音集体朗诵了《少年中国说》,展示了新时代青年学子风采。

  学生们参观了五四文化墙,都表示倍受鼓舞,他们用青春激扬的方式在“百年传承·爱国有我”签名墙上留下自己的签名。

  五四一百周年纪念活动也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激励青少年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立志成才,让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绽放,用实际行动谱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华彩乐章。

  为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葫市镇邀请赤水诗词名家学者撰写了一百首诗编成《诗词锦集》将五四精神发扬光大,以期百年激荡、与时俱进、创业兴邦、青春永驻、初心铭记、万载辉煌。

  谢绍敏于1896 年在赤水葫市旧屋基降生,少年时,先后在当时的仁怀厅高等小学校、上海中国公学读书,1918 年考入北京大学读法科。

  毕业后,谢绍敏历任总统府礼官、江苏省高邮县知事、广东中山大学教授,后在四川省政府工作,抗日战争开始后回乡。民国28年(1939年)病故,享年43寿。原配唐氏病故后,与广东人黄氏结婚,谢绍敏生病时由黄氏照顾,因膝下无子,过房族侄谢明志承顶宗支。谢绍敏后在赤水县城医治,住在谢七姑婆家(即赤水北门后街的协兴隆号房王家大院内)。谢绍敏病故后,由谢七姑婆批准,动用谢家众上的钱,在小关子谢家祠堂做了几天道场后,安葬于赤水市旺隆镇联会村小山角下,因谢绍敏排行第八,有些白麻子点点,这里乡民把葬谢绍敏的地方叫谢八麻子窝窝。

  圆坟后,黄氏守灵一段时间,便将谢明志带走,欲到后家广东培养。然,走到重庆,母子失散。最后,谢明志回到葫市。黄氏归去广东,再以没与谢家联系。

  谢绍敏家族史:赤水葫市谢氏家族,进入葫市的始祖叫谢正华,生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高行村六十九都上堡黄曹螺溪十三景,后来迁到贵州省仁怀县土城里葫芦脑的石缸田落业。

  一世,谢正华有二子,长子学彻,次子学胤。

  二世,谢学胤无嗣。学彻有二子,长子一栋,次子一樑。

  三世,谢一栋有四子,长子本谦,次子本让,三子本中,四子本和;

  一樑有九子,长子本嵩,次子本徵,三子本崑,四子本崙,

  五子本嶙,六子本嵘,七子本峋,八子本岗,九子本嶔。

  四世,本嶔第八子谢绍敏,子灵溪。生于清光绪二十年(1896年),卒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无嗣。

  4月29日,小关子村举行纪念碑揭幕仪式。

  全国百名杰出贡献爱国人士、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世纪德艺双馨艺术家》《世界艺术大使》冉瑞德(左)在小关子村谢绍敏故居举办的“‘五四’百年·爱国有我”活动现场赠送“弘扬‘五四’精神,爱国有我”书法作品。

  百岁老人傅莲英是谢绍敏的侄孙媳妇,曾任赤水女子小学校长。印象中,谢绍敏长相俊朗、身材高瘦、性情温和、敏而好学,思想进步、多才艺,喜欢唱京戏,曾教过傅莲英唱京剧《汾河湾》。因喜爱这位侄孙媳妇,谢绍敏生前将自己一楼一院带天井的房产赠予她。傅老手中的照片就是她喜欢的八公公——谢绍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