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千企改造”激活力 工业经济绽生机
本版图文/本报记者 李 丽
“今年,我们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深化推进‘千企改造’工程,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步伐,实现工业经济向中高端迈步,促进全省开展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确保全年启动实施‘千企改造’工程企业1000户以上,完成技改投资1200亿元(不含园区基础设施)、同比增长20%左右。”贵州省工信厅相关人士介绍说。
近两年来,全省上下牢固树立五大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千企改造”工程为载体,深入实施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工业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发展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据统计,2016年“千企改造”工程启动以来,全省已实施“千企改造”企业3743户、项目4291个,累计完成投资3134亿元;仅2018年,就启动实施“千企改造”企业1688户、涉及项目1892个,完成投资1600亿元。在“千企改造”工程带动下,贵州工业经济呈现出“稳中有进、转型加快、质量提升、效益显著”的良好态势。
工业对实体经济利润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去年,通过技改实现新增销售收入1978亿元、新增利润360亿元,带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0.7%,增速高于全国平均10.4个百分点。
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去年,全省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44.5%,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48.7%、33.6%,其中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比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
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度进一步提升。去年,全省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约为17%,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保持15%以上增速,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的7.3%。
高位推动、多方协力,
构建齐抓共进新格局
贵州“千企改造”工程实施后,建立由分管副省长为召集人,各市(州)、贵安新区管委会及省直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千企改造”工程联席会议制度,出台支持企业转型发展的相关方案及措施,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和引导;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均建立“千企改造”工程领导机构并出台配套措施,召开“千企改造”工程推进大会,提出各自的工作计划。
2018年,遵义市建立以书记、市长为双组长高位推进的“千企改造”工作领导机构,实行市领导挂帮重点项目工作机制,统筹全市力量形成合力,推动了贵州钢绳异地搬迁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
同期,黔西南州加大“千企改造”企业扶持力度,对纳入省级、市级“千企改造”工程的企业,在电价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安顺、六盘水等地则创新融资模式,积极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有效缓解了企业转型发展的融资难题。
全面覆盖、重点突破,
明确转型升级新路径
贵州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动,对全省所有工业企业转型升级进行统筹管理,指导、帮助企业制定转型升级方案;同时,按“扶优扶强扶大”“扶新扶精扶特”原则,每年从全省12个重点行业中筛选省级“千企改造”龙头、高成长性企业作为示范试点及行业标杆,引领、带动全省产业转型升级。2018年,确定省级“千企改造”龙头企业89户、高成长性企业127户,涉及项目278个、总投资1434.3亿元;预计到2022年全部实现投产,投产后可新增销售收入2015.6亿元、新增税收169.7亿元。
实施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实现集群发展新突破。贵州建立部门、企业、高校之间的工作协作机制,对技术难题进行联合攻关,打破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航天风华、航天控制、航天电子、航天电器、航天计量测试所、贵州大学开展多元合作,实施“离散型生产线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科技重大专项,攻克离散型行业制造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关键技术,优化关键工艺流程,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智能制造新模式。
全面推进技术创新体系、质量品牌、企业技术和创新中心建设,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去年,全省新增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户,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户、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户、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3户、品牌培育示范企业10户、工业设计中心10户。煌缔车辆中标国家工业强基工程一揽子行动计划,航天林泉、群建精密分别列入国家伺服电机、高精密减速器“一条龙”应用计划示范企业及示范项目,兴达兴建材入选第二批全国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名单。
聚焦高端、双向改造,
引领行业成长新高度
贵州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化工、建材等重点领域,持续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培育,瓮福集团、贵州海信获批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积极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梳理106个项目进入军民融合产业重点项目库,总投资达556.8亿元。目前,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70.8%,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75%;建成大中型工业企业580户,增加值占比达59%。
实施信息化改造。指导各地加快推进“万企融合”工业领域工作,建立融合标杆示范项目培育信息库,按月调度项目推进情况并指导项目建设。“工业云”服务企业数量累计突破15万户,主要工业设备联网上云数量达1523台,获批国家“2018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工程”首批支持项目,成为全国4个面向特定区域平台试验测试项目之一。盘江民爆、中伟新材料分别申报的“民用爆炸物品智能制造新模式”“年产1.5万吨高性能动力型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智能车间”,获批2018年国家智能制造支持项目。
促进绿色化改造。制定实施《贵州省绿色制造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强化落实工业节能约束机制,支持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技改,抓牢工业节能监察,对重点企业全覆盖;设立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资金,全面实行磷石膏“以渣定产”,推动磷石膏无害化、资源化利用。目前,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已累计下降6%左右,磷石膏“以渣定产”综合利用率达66%,水泥窑协同处置城镇生活垃圾50万吨、污泥10万吨;获批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绿色工厂3个,新增省级绿色园区2个、绿色工厂7个。
政策引导、要素保障,
激发内生潜力新动能
强化资金支持。建立财政投放长效机制,设立工业及省属国有绿色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企业发展,缓解企业融资困难。2018年,全省共安排支持“千企改造”工程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9.8亿元,引导、支持532个项目加快建设。
强化政策引导。出台支持“千企改造”工程龙头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加快发展的有关措施,设立工业及省属国有企业发展基金,利用“贵园信贷通”“贵工贷”等融资手段,撬动社会资金支持企业转型升级。目前,已通过基金联合银行支持工业企业资金约120亿元,涉及项目约70个。同时,对“千企改造”工程企业实行工业用地“点供”支持,落实税费减免优惠政策等。
开展项目督查。组织开展全省“千企改造”工程项目观摩会,贵州省工信厅、省政府督查室联合对全省“千企改造”工程工作进行不定期督查,督促各地加大工作力度,促进当地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
营造改造提升新环境。精准调度项目,依托工业云平台建立“千企改造”工程亿元以上重点项目调度系统,实现省、市、县三级实时跟踪调度。
强化跟踪服务。继续实施省领导联系服务重点企业制度,把“千企改造”工程省级龙头、高成长性企业纳入省级联系服务企业名单。其中,119户企业提请34位省领导联系,96户省级高成长性企业由25家省直厅局的负责人定点联系。此外,采取主流媒体采访、现场指导等方式,对“千企改造”相关政策进行宣贯解读,并对各地转型发展较好的企业进行跟踪报道,激励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