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联合波士顿咨询发布中国私人银行市场发展报告——
民营企业家需做好财富规划及风险管理
□文雪梅
今年,对民营企业发展而言是颇为关键的一年。面对当下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民营企业家在企业经营、家族财富管理等方面采用更综合的视角进行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在企业经营方面应进一步聚焦优势,并通过在企业资产、家族财富布局方面更完善的安排,实现更好地管理风险。这是近日中国建设银行、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联合发布中国私人银行市场发展报告所提的建议。
该报告指出,过去一年虽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挑战增多,但国内居民的私人金融财富仍实现了8%的正增长。截至2018年底,中国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总额为147万亿元,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60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人士数量达167万人。民营企业家仍是中国高净值客户群体的绝对中坚力量。在新的市场、监管环境下,第一代与新生代企业家的财富管理需求均发生结构性变化。私人银行业需与客户同心合力,培育更成熟的财富管理观念,认识资产配置、长期投资的价值,做好风险管理、引导资金向善,守正创新方能成其久远。
对于企业家的财富管理,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大中华区金融与保险业务负责人何大勇指出了三个要点:做好财富规划,老一代企业家做好传承,新一代企业家尽早做长期财富规划;保持投资定力,不盲目追求热点,坚持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理念;重视风险管理,尤其是把整个家庭财富与企业风险做一个隔离。
财富管理业务模式与竞争格局重构
如今,中国财富市场体量世界第二的地位正进一步巩固。据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未来5年在克服短期经济周期波动之后,2023年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有望达243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恢复为约11%。
前述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已有10个省(市)迈过高净值人数5万名的门槛;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5省(市)高净值人数均超过了10万人。
从整个财富管理市场看,对于存量财富、客户深耕的重要性将不断提升。去年资管市场一系列新规出台,将为财富管理行业带来革命性变化——高净值客户将成为资产管理、财富管理机构需更重视的目标客户群体,私人银行作为资产管理产品分销渠道的重要性将显著上升,私人银行有望迎来更大发展空间。
资管新规落地实施后,客户真实风险偏好会逐渐显现,过去投资于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的资金将面临重新配置。从短期看,由于市场避险情绪上升,去年存款、银行理财在个人金融资产配置中的比例仍在增加;从长期看,随着市场转型更充分,银行理财与其它公募或私募类产品将日益站在相似跑道上。能真正了解客户需求,拥有强大的投资研究、主动管理能力的机构,才能在竞争中赢得长期优势。
可以看到,高净值客户需求在很多方面已越过“质变”的关键节点,机构需更正视市场已产生的结构性变化。理财需求已由追求财富快速增长转向追求财富的稳健、保值及长期收益。50岁是高净值人士理财目标转变的分水岭,投资心态日趋理性,对风险与收益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解更透彻。调研表明,资产配置理念已在客户心中扎根,落地资产配置策略的长期客户基础已初步具备。在产品服务需求方面,接近50%的客户表示正在或即将进行财富传承安排;在机构选择方面,高净值人士对专业机构、专业能力的信任加深,超过50%的客户将50%以上资产放在主办金融机构;机构的整体品牌形象、专业性、中立性,已成为私行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坚定信心,做好长期财富规划及风险管理
调研显示,尽管面临较为严峻的经济环境,大多数民营企业家仍对未来企业经营充满信心,考虑退出或显著减少股份的比例不足5%。但在外部环境影响下,“转型”成为民营企业家关注的高频词。
企业家客户受限于时间、精力,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更需专业的建议帮助他们管理私人财富。调研显示,在各类人群中,企业家客群对私行机构资产配置、投资建议等方面的专业性要求最高。新生代企业家虽在投资决策上更为自信、自主,但也表示急需金融机构的投资建议。企业家企业资产与家庭财富交织的复杂性,还要求私行机构能更深度地了解企业家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为其提供定制服务。
在财富管理方面,企业家们应注意做好整体规划,平衡家族与企业、短期与长期对资产配置的要求。在财富规划上,第一代企业家应更多关注财富的传承安排,包括搭建恰当的财富传承架构及制定家族治理规划、家族企业继任规划等;新生代企业家也应培育更长期的视角,及早开展相关规划,包括但不限于养老规划、保险规划、居住地规划、税务规划、子女教育规划等。在投资上,则应学习专业投资机构的投资方式、思考模式,建立对资本市场、新兴行业更深入的理解,坚定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理念。
风险管理是企业家财富管理的另一个重要考量点。第一,应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向家庭财富传染。在企业方面,需进一步强化公司治理、优化财务杠杆,避免过度举债、个人家庭资产过度抵押。第二,应积极通过家族信托、保险等金融工具,强化对个人、家庭财富的保障,让事业奋斗无后顾之忧。
私人银行业务迈入新时代
在当前的经济、市场环境下,私人银行业务作为高净值客户、尤其是企业家客户的综合财富管家,在巩固民企经营信心、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引导私人财富向善等方面的社会价值将进一步凸显。
面向未来,私人银行业务成功必须回归客户财富管理的本源价值,即真正从客户视角出发,围绕客户全生命周期的财富管理需求,帮助客户实现财富管理目标。从体系、能力建设角度看,未来私行机构需从过去主要依赖前端渠道销售能力,转向更多依赖中台总部能力驱动。具体而言,这体现在4个方面:第一,强大的客户需求洞察能力、清晰的客户分层分类经营体系;第二,专业的投资研究能力,通过投资顾问队伍向销售端有效传导;第三,面向全市场筛选优质产品的能力,开放的产品平台、完善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第四,强大的数字化工具武装,推动财富管理旅程端到端落地。
中国建设银行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部总经理刘建忠表示,中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经验,应沉下来、管得住,稳扎稳打。而国有商业银行在私人银行业务领域稳健、合规及风险防范方面的优势明显。
财产混同风险
企业家个人、家庭与企业的财产混同,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一个常见风险。这主要表现为家企不分,导致结果就是个人甚至家庭财产均需为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使公司法中的有限责任公司制度对股东的保护失去了原有意义,使民营企业家的全部财富都暴露在企业经营风险之中。
即便有如此大的风险,实践中个人、家庭资产与企业资产混同的情形,在中国企业中仍尤为突出和普遍。比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面临融资难题,企业家为使企业迅速获得借款,经常会对企业借款提供个人担保,甚至用家族财富无条件为企业“输血”,一旦企业经营失败便家财尽失;抑或,许多企业家抱着“企业是我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的心态,把企业当作提款机,从而造成企业与个人、家庭的财产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