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470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12-13

对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政协工作的回顾和展望

□郭福基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作出了正确的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人民政协事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政协在履职实践中,始终坚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中共贵州省委的领导和全国政协指导下,团结人民政协各方面代表人士,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推动贵州省人民政协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发展。我从1988年至2008年在贵州省政协工作了整整20年,往事历历在目,至今难以忘怀。在举国上下同庆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据我亲见、亲闻,回顾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变化,展望新时代人民政协事业的美好未来。

(一)

  1979年6月15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上的开幕词中,明确提出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苗春亭同志(以下简称苗老)时任省政协主席。苗老作为一位老政协工作者,对人民政协有深厚的感情。这一阶段,他着力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文革”期间,省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的地方领导机关工作全部陷于停顿,一些民主党派人士和政协委员受到严重冲击和迫害。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经受住了“文革”的严峻考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省政协认真落实党的拨乱反正和统一战线政策,积极推进平反冤假错案,专门成立了落实政策办公室,抽调一些政治素质和统战意识比较强、政策水平比较高的同志做这项工作,为蒙冤受屈的不少同志平了反,这使他们迎来了人生又一个春天。他们不计较个人恩怨,锐气不减当年,重登讲台等工作岗位。

  二是紧紧围绕“实现我省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这个中心任务,团结和调动参加人民政协的各方面代表人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促进我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建言出力。当时省政协集中了我省不少有影响的各方面的专家、学者,改革开放后他们报效祖国的积极性很高,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办些实事,成为苗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征求有关各方面意见,集思广益,1983年向中共贵州省委建议,成立贵州省智力支边联系小组,由省政府一位副省长牵头,在省政协建立智力支边联系小组办公室,依托政协开展工作,组织各民主党派成员和各有关方面人士开展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智力扶贫工作。省委采纳了省政协的建议,经过大家的努力,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1991年,苗老在全国政协七届四次会议上作了以“智力支边是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发挥优势、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为主题的发言,由于发言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受到与会委员的好评和全国政协的重视。这项工作当时是开了一个好头,之后几届省政协在这方面进行了拓展,宋树功、王思明、李元栋、刘也强、伍席源等同志在任省政协副主席期间都先后分管过这项工作,历届各民主党派省委、省工商联主要负责同志,大多是省政协副主席,均担任过省智力支边联系小组副组长,他们亲力亲为,在推动智力支边工作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智力支边成了贵州省政协工作的一个“品牌”。

  三是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 “文革”期间被迫停止工作的省政协恢复活动,县级政协组织恢复活动也提上了议事日程。按照1982年修订的政协章程规定,在省委和各级党委的领导下,不仅原来建立的县级政协组织陆续得到恢复,而且又有一批新的县级政协组织相继建立。县政协作为一级政协组织,不仅是推进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而且是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为支持县级政协的工作,在苗老和七届省政协主席龙志毅、八届省政协主席王思齐任内,在省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商请省财政厅连续几年拨出专款,帮助一些县级政协改善办公条件。

  四是人民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是一项富有统战、政协特点的重要工作,是人民政协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的工作,也是一项有益当代、惠及后世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革”中停顿的文史资料工作得到恢复,从第四届省政协开始,历届省政协领导都十分重视这项工作,惠世如、唐弘仁、蒋希文、王中刚、王录生、吴嘉甫等同志在任省政协副主席期间均先后分管过这项工作。他们坚持文史资料工作的方针原则,坚持统战和“三亲”(亲历、亲见、亲闻)特色,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独特优势,大力开展征集、研究和出版近现代文史资料工作,使这项工作发挥了鉴今资政作用,取得可喜的成绩。

  五是根据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贵州省政协于1989年初做出决定:创办《贵州政协报》。苗老高度重视办报,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他多次强调要把《贵州政协报》办成一张具有特色、格调高雅的大报。为此,他亲自到山西考察该省政协办报纸的经验,多次主持会议研究创办报纸的有关事宜,并决定由时任省政协副秘书长、老报人罗世庆牵头办报。《贵州政协报》于1989年10月1日创刊,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题写了报头。之后,在历届省政协领导的关怀下,在各有关方面的支持下,经过报社同志的共同努力,《贵州政协报》从对开旬报发展到今天的周四报,成为一张有一定影响的报纸。

(二)

  龙志毅同志在任政协贵州省第七届委员会主席期间,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想,适应形势,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工作思路,在参大政、议大事、办实事、求实效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省政协的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富有成效,例如:

  一是从1993年开始,由蒙素芬、王思明副主席先后牵头,在省民委等相关部门积极支持和配合下,组织省政协委员、住黔全国政协委员和有关专家学者,分别对我省麻山、瑶山地区的贫困状况进行了广泛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1994年经过常委会议认真讨论,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关于加快我省麻山极贫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案》和《关于建立瑶山扶贫开发试验区的建议》。这些建议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均被省委、省政府采纳,决定建立“两山”扶贫开发试验区。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麻山、瑶山地区扶贫开发步伐的通知》,对这项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部署。从省委、省政府到“两山”地区各级党委、政府采取特殊政策从资金、物资及派遣干部帮扶等方面,加大了对“两山”地区扶持的力度,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之后,历届省政协也始终情系“两山”,在推动“两山”扶贫开发中做了不少富有成效的工作。

  二是为了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作用,省政协在每年一次的省人大会议召开前,都举行省政协常委会议,协商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从第七届省政协开始,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由原先省政府办公厅送征求意见稿或由省政府一位副秘书长到会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作说明,改由省长亲自出席对报告的指导思想、主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以及主要的措施等作详细的说明,并听取常委们对政府报告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这样做取得了明显效果,主要表现在:省政府领导带头支持政协履行职能,有利于政协工作的开展,更好地发挥政协的作用;由领导出面,能更好地激发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有利于政府的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有利于树立省政府和省长在群众中的民主形象。

  三是在省委、省政府支持下,从1995年开始,每年年中举行一次省长与部分省政协委员座谈会,互通情况,共商大事。省长通报情况,并面对面听取委员的意见,省政协领导同志将这种形式定性为“协商和监督相结合”。贵州省政协一年一次的省长与省政委员座谈,从1995年开始至2010年已连续召开了16次,历经4届省政协、5任省长,从未间断,并已形成贵州省政协的一项会议制度。这一做法,受到全国政协的重视,在2001年全国政协召开的经验交流会上,我省政协就此作了专题发言。

  四是提出建议案。建议案是政协履行职能的一种重要形式,从1993年开始,省政协在运用“建议案”进行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据统计,从1993年至2008年 15年间,省政协立足省情,将一些有翔实情况、有分析研究、有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上升为建议案,经过常委会议或主席会议认真讨论,以省政协的名义,向省委、省政府报送了近40份建议案,内容涵盖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省委、省政府重视政协的建议案,领导亲自作批示,督促有关部门办理落实,促成了有关问题的解决。

  五是加强与住港澳省政协委员的联谊,发挥其在促进港澳长期繁荣稳定中的作用。1994年底,省政协仅有3名住香港委员,与形势发展很不适应。第七届省政协和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都认为,有必要增补一些住港澳省政协委员。在时任省委统战部部长李元栋牵头做了大量工作的基础上,经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考察,报中共贵州省委讨论同意,1995年1月17日,省政协七届十一次常委会议增补了7位香港人士为省政协委员。至此,住香港省政协委员达到了10人。2008年1月,第十届省政协安排了住港澳委员27名,除一部分是贵州移居港澳且有一定影响的人士外,关心支持贵州发展的港澳地区工商、金融、教育等界别人士达一半以上。省政协住港澳委员人数上的增加和结构上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贵州省政协在改革开放中的工作发展情况。

(三)

  王思齐同志在任政协贵州省第八届、九届委员会主席期间,省政协坚持工作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咨政建言,求真务实,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发展,办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大事实事,例如:

  一是省政协利用1998年9月接待住上海全国政协委员到贵州视察的机会,重点反映了渝怀铁路过境我省铜仁地区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请住上海全国政协委员向中央反映贵州的请求。经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终于促成了渝怀铁路过境我省铜仁地区。渝怀铁路已于2005年底全线建成通车,对推动铜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是2000年3月,在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景下,王思齐主席在出席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时,与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等五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关于大力开发西南水电资源,实施“西电东送”工程》的提案。全国政协将这份提案作为重点提案报送中共中央、国务院后,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专门批转国家计委等有关部门办理。随后,“西电东送”工程正式列入计划。“西电东送”工程实施以来,能源工业已成为我省一大支柱产业。可以说,这项工程为我省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三是在参大政、议大事方面也迈出坚实的步伐。例如:省委、省政府一直把生态恢复重建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省政协不仅对在省内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提出意见和建议,而且2002年3月,在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袁荣贵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主席王思齐、全国政协委员龙志毅,以《退耕还林必须确保农民的长远利益》为题作了发言,由于选题精、立意高、建议实,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和普遍好评。又如:提案是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一种重要形式。从九届省政协开始,在李金顺、吴嘉甫副主席先后主持下,省政协提案委员会每年都要选择5件以上重要提案,由主席会议直接督办,从而提高了委员提案办理的实效。

  四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是我国世纪之交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工程。省政协对在我省实施“两基”十分关注,给予全力支持,不仅通过提案、建议案等形式积极建言献策,而且还参与了“两基”达标县的评估验收工作。同时,第七、八、九届省政协领导和相关人士出面牵线搭桥,由内地和香港人士捐资300多万元修建了10所希望小学,为“两基”硬件建设助了一臂之力。因此,省政协教育委员会2006年被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评为贵州“两基”攻坚先进集体,受到了表彰。

  五是为了充分发挥专门委员会的基础作用,扩大工作领域,一些专门委员会还将专题调研与承担省有关科研课题结合起来,并采取联合攻关的协作方式,完成了一些科研课题。1999年省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调动教育、科技、文卫体三个委员会的力量,在省有关部门的配合支持下,由许乐仁副主席牵头,组成专题调研课题组,对我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情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形成了调研报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我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对策建议,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因此,2002年被评为贵州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同时,《做好我省高校扩大招生工作的对策研究》和《加入WTO后贵州科技进步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研究》等科研课题也获得了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四)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政协走过的不平凡历程,积累的宝贵经验,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使我们更加满怀信心展望美好的未来。

  贵州省政协在长期实践中注重总结经验,用经验指导和推动工作。第六届省政协以来,每届省政协都要召开全省政协工作经验交流会,时任省政协主席都在会上讲话,总结各级政协在工作中积累的带共性的经验。在总结出的经验中,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人民政协这一制度安排和政治组织最本质的特征。在政协各级组织和各项活动中,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人民政协必须恪守的根本政治原则。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政协工作之所以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发展,正是恪守了这一根本原则,始终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始终做到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同心同德,在目标上同心同向,在行动上同心同行。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政协委员始终同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同人民政协一道前行、共同进步,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制定和贯彻落实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人民政协增添了新的光彩;他们履职尽责、不懈努力,在多年创造性实践中,经过艰辛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留下了值得倍加珍惜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共十九大描绘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为多党合作搭建了极为广阔的平台,人民政协肩负着更为重大的责任和使命。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坚信贵州省政协能在过去40年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推进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也必将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在中共贵州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弘扬人民政协的优良传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一定能够在新的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开创多彩贵州新未来,积极主动作为,作出新贡献,奋力谱写新时代贵州人民政协事业发展新篇章。

  (作者曾任贵州省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办公厅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