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部扶贫协作下的样板村
——沿河县高峰村采访见闻
□本报记者 蒋兴华
沿河县中界镇高峰村属于国家级一类贫困村,是我省2760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146户562人,过去一直过着“望天吃饭”的日子。自张家港市经济开发区善港村进行多方面帮扶后,该村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望天吃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还
“高峰村分为龙门、小池和子弟坝三个组,共147户、562人,有贫困户52户177人,156人外出务工,是全省的深度贫困村,村民经济来源主要是以传统农作业为主,过去一直过着“望天吃饭”的日子。但自他们对我们进行帮扶后,村里开始变了,老百姓看到了希望……”罗吉贤说。
罗吉贤是高峰村的村委会主任,记者采访他时,是在一排草莓大棚旁进行的。当时,天下着冻雨,从山口处吹刮过来的风虽然寒冷刺骨,但罗吉贤的神情似乎充满了热气。
在大棚旁罗吉贤介绍,这个大棚是他们投资搭建的,不仅种植了草莓,还种植了美国玉米,日本黄瓜等。 大棚投资了200万元,山那边投资150万种起了“金果林”,还有,看到高峰村的环境差,又投资150万搞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罗吉贤说的“他们”,指的是“张家港市经济开发区善港村”。
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记者了解到,张家港市是沿河县的对口协作帮扶城市,根据高峰村的实际情况,该市经济开发区善港村对口帮扶高峰村。
今年三月, 善港村与高峰村建立了整村推进帮扶协议,从此,高峰村的贫困面貌,得到了改变。
建立临时党支部 实现“红色领航”
“善港村派出由村干部、农技人员等组成的15人扶贫工作队进驻高峰村,围绕党的建设、文化建设、乡村治理、产业致富等方面开展帮扶工作。”朱洪伟说。
朱洪伟是驻高峰村工作队队长,他表示,要将高峰村打造成深度贫困村脱贫的“善港样板”。
如何打造,首先是驻村工作队进驻高峰村后,在第一时间成立了临时党支部。
“以党支部的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坚持从严从实抓基础、抓规范、抓长效。”朱洪伟表示,驻村工作队坚持“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把支部党建目标任务与精准扶贫目标任务有机融合,实现党的建设和精准扶贫“无缝对接”。
驻村工作队临时党支部还与高峰村党支部开展了一系列联建活动:共同进行党员信息普查,走访入户登记党员信息,规范党员管理;发展预备党员2名、入党积极分子4名;开展“亮身份、做承诺”活动,增强党员服务意识、奉献意识、担当意识;通过重温誓词、共唱红歌、书记宣讲、党员交流等多种形式,唤起党员初心,燃起服务群众热情;发起“我能为高峰脱贫致富做什么”大讨论,集思广益形成党员合力,助力高峰脱贫;建立“网上e支部”,搭建党员教育和管理平台;挖掘“党员中心户”,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我们共召开党员会议6次、专题学习8次、主题讨论4次,全体党员做出承诺共40余条。”据朱洪伟介绍,高峰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幅增强,基层堡垒作用凸显,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有效发择,基层党组织人才匮乏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真正实现了“红色领航”。
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
在高峰村,有很多标语高挂在村民之间的房屋上,最为醒目的就有这样一幅:“务实高效善港谋出路,只争朝夕高峰真脱贫”。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
如何扶至治愚?
罗吉弦说:“着力以文化人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着力以文惠民,传播文化魅力;着力以文富民,增强造血功能。驻村工作队始终把文化建设作为精准扶贫的源头工程来抓,用加强文化建设激发精准脱贫的内在动力。”
驻村工作队通过入户走访,与村民们唠家常,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摸清穷根贫因;开展“五星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儿媳”评比,引导村民进一步提升重文明、重孝道意识;进行氛围布置,美化高峰环境,用文化熏陶感染勤劳群众;放映8点档电影,让村民们在完成了一天的辛勤劳作后,适当放松休息;挖掘当地会跳舞、有热情的村民,以“一带二、二带四”的方式,组建本土风情舞蹈队;在原有的“周末作业班”基础上,开设“青少年暑期班”,开展“童心向党”爱国主义教育、“逆风青春志”心理素质提升、“高峰少年行”实践能力培养等青少年暑期班课程,立足实践,寓教于乐,帮助青少年度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暑假。
“截止目前,驻村工作队在高峰村共安装氛围布置道旗40面,播放主旋律电影60余场,开设周末辅导班80余节。”罗吉弦说。
“三治”融合在人居环境上发力
走进高峰村,一条条入户的水泥路面干净、整洁……
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是实现新时代精准脱贫的重要保证。朱洪伟说:“驻村工作队将‘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创新‘大事一起干、好事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治理模式,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才要素、乡风文明、人居环境上精准发力。”
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美化卫生环境、增强村民环保意识,驻村工作队为高峰村配备了垃圾清运车、垃圾桶、杀虫剂等设备;在道路醒目处布置环境保护标识;定期开展乡村道路环境整治;以“环境保护意识化,道路清理常规化”为宗旨,开展美化环境工作,普及环境保护意识。
“我们以驻村工作队的一言一行,感染教育周围群众,帮助他们实现从随地乱扔到不好意思扔,再到往垃圾桶里扔的转变。”朱洪伟表示,干净整洁、环境优美已成为高峰村的常态,形成了全村统一管理、村组自主管理、垃圾集中处理的长效机制。
高峰村还借鉴善港村村民自治经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成立高峰村民议事会,制定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定期开展走访、议事会议、专题讨论、提交议案、监督实施,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罗吉弦告诉记者。
走多元发展的产业之路
“现在在农业区务工,每月有近2000元收入,而之前种植农作物,每年只能勉强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高峰村村民罗时刚说。
记者了解到,从进驻高峰村起,驻村工作队结合高峰村实际,走多元化发展的产业之路,不搞花架子,只求高效益、可持续、带动能力强、覆盖面广,使高峰村展现出村有资产、组有产业、户有出路、人有事做的良好发展局面。
据朱洪伟介绍,驻村工作队还邀请了“全国十大三农人物”、时代楷模赵亚夫团队和南京农业大学专家对高峰村的气候、土壤以及种植环境进行了实地踏勘,帮助高峰村制定“一水两园三业”的总体产业发展规划,规划了经果林、美国金瓜、设施农业区、露地种植区和稻鸭共作区五大板块,“设施农业区已经建成,现有高标准大棚2万平米,其中高标准物联网温室6500平米,成功试种了美国金瓜、瑰香糯玉米、有机黄瓜、高山红颜草莓等高端品种,产品投放市场反响极好,示范引领作用明显。”朱洪伟介绍说。
高峰村还将在后山建设现代化养殖场和生态茶叶公园,生态茶叶公园首期种植150亩,将新建加工生产工厂、茶叶检测中心1、茶叶展示中心各1个,努力打造一条具有地域特点、能够促进稳定增收、产业链条完整的扶贫主导产业。
“下一步,驻村工作队将紧紧围绕党的建设、文化建设、乡村治理、产业致富等,继续开展结对帮扶工作。”朱洪伟表示,真正将高峰村建设成“东西部协作样板区”、“沿河乡村振兴先导区”和“国家精准扶贫标准化建设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