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对人民政协工作的新要求浅谈
□聂国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归根到底是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改革开放40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7年我国GDP达827122亿元,较1978年3645亿元增长了226.9倍,实际增长率9%左右。中国GDP占世界比重由1978年的2.25%,到2016年上升到14.81%,上升了超过12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激发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需求,验证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与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这个客观事实息息相关的。十九大报告作出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站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的基础上,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律的正确的反映,是科学的重大的判断。
一、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的基本内涵
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因此,不论在任何时代我们都不应回避和否定矛盾,而应该正视矛盾并采取积极的方式加以解决,并通过解决矛盾不断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
党的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正是基于我国国情、民情和问题的变化,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内涵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1.国情变化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基本前提。我国2017年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国家、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家、全球第一大外资引入国家、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家、全球第一大科技人力资源国家,还是全球最具改革精神的国家。有关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如“落后的社会产生”已经不再适合国情。与此同时,综合国力的提升使得我国满足人民需要的能力显著增强,具备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财力物力和制度体系,有条件去解决人民需求中的一些深层次和新的问题。
2.人民需求变化是新时代主要矛盾的核心内容。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物质文化生活方面,以前我们主要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是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即质量问题。
3.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一方面,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来看,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现代化步伐不一致。主要表现为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发展不平衡。当前,我国的硬实力取得跨越式发展,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与之对应的软实力匹配不到位,尤其是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社会诚信、法治环境等方面需要不断地提升和丰富,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发展不充分,主要指创新能力不够强,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还需要加强,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客观上还存在发展不够稳定和不可持续的情况。例如,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人民的需求在部分产品与服务领域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另一方面,发展不均衡。从各领域来看,我国既有达到甚至引领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力,也有大量传统的和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既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又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从区域上看,有的地方发展快一些,有的地方发展慢一些,生产力布局还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仍然较大。从收入分配来看,虽然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在世界上处于中等偏上行列,但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财富配置在城乡、地区和人群间失衡。
二、解决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的着力点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矛盾是前进的动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势必带来很多复杂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我国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和解决的最终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通过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等来“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1.全面深化改革。改革中产生的问题最终要靠改革来解决。邓小平说过,“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对过去改革开放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未来解决“新矛盾”、开启“新征程”的必由之路。具体举措可以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更好的文化产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发力。
2.提高民生建设质量。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美好生活”一词共出现14次,可以看到“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等论述。相对于物质文化需要,美好生活需要的覆盖面更广,包括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各种需要,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的需要。现阶段要解决好民生事业发展中的不均衡不充分问题,应加大在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坚持就业优先、保障收入稳定增长、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住房保障工程、打赢脱贫攻坚战等领域的投入。
三、适应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应有新作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论述为政协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明确方向,各民主党派应增强政治定力、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履职尽责、发挥多党合作制度效能,加强自身建设、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1.做好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大局,始终坚持党对人民政协工作的坚强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包括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准确把握政治和业务的有机统一关系,善于从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的高度辨析问题,用实际行动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2.做好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的优良传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形成协商民主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确保政协协商民主规范有序开展,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挥好人民政协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的功能和作用。要用好政党协商这个民主形式和制度渠道,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会商量,通过协商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3.做好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要健全沟通联络机制,畅通表达渠道,切实履行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政协要积极搭建知情平台,定期通报情况、解读政策、回应问题、及时反馈,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渠道,为民主党派等组成单位开展调查研究、提升建言献策质量提供有力保障。各民主党派也要积极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参政参到要点上,议政议到关键处,增强民主协商实效,为政党协商深入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现在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艰巨、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等领域,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人民政协要紧扣中共十九大重要决策部署,聚焦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问题开展深度调研、专业论证、集中议政,为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施策建诤言、出实招。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破解高质量发展遇到的重大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解决,使政协参政议政活动更加符合党政决策需要,更加反映社会各界心声,为有效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展示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