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中条山战役的抗日老兵刘少华
□文/图 王珺偲
在抗日战争中,不知道有多少血性的中华儿女悲壮的以身殉国,谱写了一曲曲不朽的诗篇。在凤冈县琊川镇,就有这样一位国军上尉连长,他带领全连阻击日军,掩护撤退,几乎全部壮烈殉国,在弹尽粮绝的时候,他纵身跳下深井自杀,宁死也不愿做日寇的俘虏,这个连长叫刘少华。
乱世从军去
刘少华,原名刘兴和,号名少华。1917年农历6月18日出生于凤冈县琊川街上水东门,其父刘金廷在琊川正直仗义,勇武豪率,思想开明。1935年红军长征到琊川时,刘少华的父亲就是开城迎接红军的领头人之一,是红军在琊川建立的“抗捐委员会”的成员之一,很受乡人敬重。早年刘少华读过私塾,略有文墨,跟着琊川区区长傅永清当区丁,得到傅永清的赏识。
1935年秋,傅永清在凤冈蜂岩被政敌买通土匪暗算,受伤严重。刘少华的儿子刘照钰回忆说:“那一次我父亲和傅永清一起,被土匪包围,屁股上被打了一枪,然后逃回琊川。傅永清由另外几个没受伤的区丁抬着逃往绥阳县黄土坎,投奔一个叫傅衡中的军官。”
傅衡中,此时任黔军3师1旅旅长。傅永清准备在这里治疗枪伤,但没过多久,傅永清医治无效死亡。
刘少华在琊川听到傅永清去世的消息后,十分悲痛,深感乱世的黑暗。此时刘少华的母亲想他在家安心过日子,就给他娶了一个姓王的姑娘,想拴住他的心。但是刘少华亲身体会到了军阀土匪横行,战火纷飞,人民生命如蝼蚁的黑暗社会。他想,只有“枪杆子”才能保一方平安。于是在父亲的支持下,他和另外两个琊川人刘祥开、罗国臣立志要出门干出点事业,回家来守卫乡土保父老平安。
刘少华等三人同样来到绥阳县黄土坎,找到傅衡中,在傅衡中手下当兵。此时正值黔军3师正被蒋介石整编,编为“新编第8师”,蒋在珍任师长,傅衡中为22团团长。
1936年秋,刘少华等三名琊川人随新8师调赴江西修水,又调往湖北崇阳、通山一带驻防。1937年9月,又由湖北崇阳、通山开赴许昌担任城防,并守卫附近的平汉铁路及陇海铁路。不久,新8师部移驻郑州。
狙日中条山
1938年初,新8师接到命令:拨出一个建制团给在忻口会战中损失惨重的85师。
经新8师参谋长朱振民(遵义人)与85师师长陈铁(遵义人)商量后,新8师抽出建制完整的九个连合编为一团,划给85师。就这样刘少华、刘祥开、罗国臣三人又编入85师254团,开往中条山一带与日军作战。
中条山位于山西省南部,紧靠晋、豫、陕三省边界地区和黄河大转弯(由北南流向转为西东流向)处北岸,东至太行山、太岳山,西接吕梁山,北靠素有山西粮仓美誉的运城盆地,南濒一泻千里的滚滚黄河。境内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关隘重叠,太行、吕梁、太岳三山互为犄角,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华北、中原和西北的战略枢纽地带。
1938年春,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命令山西境内的二十万余国军散于晋南地区,建立防御工事,开展游击作战。85师就在晋东南的闻喜、冀城、垣曲、阳城、沁水和晋城等地与日军战斗。
1938年5月,卫立煌调85师担任主攻闻喜城,战斗10余日,曾一度攻克闻喜城东门,进到城内十字街,虽被日军又击退,但是85师的战斗力让日军刮目相看。
6月10日夜,卫立煌调动第10、83、85三个师将日军包围在西阳河域长10余公里,宽4公里的王古垛峡谷中。85师负责驻守老虎头的阵地。17日,日军负隅顽抗,集中兵力正面向老虎头发起反攻,85师官兵居高临下,推动大石头往下滚,然后加上密集的手榴弹和猛烈的机枪、步枪火力,打得日军横尸山坡,狼狈而逃。这次战斗日军伤亡惨重,85师以伤亡200余人的代价毙伤日军500余人,俘200余人。
后来,被围日军发起多次强大攻势,均被粉碎。日军见强攻不行,改为偷袭。一天夜里,日军偷袭85师驻地,守军与日军展开白刃格斗,整整拼杀了半夜,天明时,除小部分日军逃脱外,其余全部被歼灭。
1940年4月至5月,日军第1军发动晋南作战,重点打击中条山国军。刘少华所在的85师将入侵临涧的一路日军击退到董封北岭,共毙伤日军600余人,自伤亡200余人。
在此期间刘少华因作战英勇连续擢升为中士班长、上士班长,少尉排长等职。据刘少华的儿子刘照钰回忆说:“我父亲经常给我们说,他在一次战斗中,击毙一名日军军官,缴获一把日军指挥刀,被立功受奖,逐渐擢升上尉连长。那时候,中条山、太行山一带的百姓对抗日军人非常好,经常一起搞联欢。百姓做鞋、做衣服送给他们。至今我家里还保留了他当年在太行山区时百姓给他缝制的贴身绣包,包上还绣有“抗战到底”的字样。”
在太行山区就有这样的一首抗日歌谣:“太行山上月光亮,照遍我村庄。男人们,参军上战场,杀尽小东洋;妇女们,拿针做衣裳,送给抗日郎。”这首歌谣朴实的体现了当时中条山、太行山一带的军民鱼水情。
直到1941年的三年多的时间里,日军曾13次围攻中条山地区,但均未得逞。中条山也在当时被称为“东方马奇诺防线”,成为全国抗日青年向往之地,各军校毕业生纷纷要求到中条山一带参加抗战。
血战黄河北
这时,忧虑共产党甚过日军的蒋介石,把与中共“走得很近”的孙蔚如第4集团军调离,这使中条山国军总兵力下降至18万人。1941年春,司令长官卫立煌也被调离中条山。蒋介石的这次调走精锐、易换主帅的败着让日军找到了突破中条山的契机。
1941 年 5 月 7 日傍晚,日军集结10万兵力,由东、西、北三面“以钳形并配以中央突破之方式”大举进攻中条山地区。
除了正面进攻,日军还对中国守军实行了“斩首行动”。斩首行动使国军指挥系统受到的致命一击。
此时94师与日军遭遇,未进入阵地即被击溃。第85师第253、254团渡黄河增援94师,渡过黄河后,94师前线部队崩溃下来,与第253、254团一起被日军包围在黄河北岸。
刘少华的儿子回忆:“我父亲给我们讲,最惨的是在黄河北岸的一次战斗,全团被包围,孤立无援。他带领全连阻击日军,掩护友军突围。他们抱着必死的决心,在阵地上打退了日军的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打到弹尽粮绝,最后全部阵亡,就剩我父亲一个。他看着在战友们的尸体边嚎声痛哭,心想自己绝不做日军的俘虏,要和战友们一起死在阵地上。阵地上有一口很深的水井,他纵身跳了下去。”
85师第253、254团苦战一昼夜,两团几乎全军覆没。254团团长欧阳鹏(湖南人)、副团长陈新民(贵州清镇人),253团副团长张祖农(浙江东阳人)阵亡殉国,只有253团团长陈德明(贵州遵义人)率领少数残余部队突围。
这次中条山战役国军阵亡上将1名、中将2名、少将2名;共阵亡4.2万、被俘3.5万人;而日军整个战役日本自称仅被打死670余人,伤2200多人(民国政府公布数字为击毙击伤日军9900人)。被称为“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
死里逃生归
然而刘少华是幸运的,他跳下的是一口枯井,只是晕倒在井里。当刘少华苏醒过来时,日军已经撤离了战场,捡了一条性命。
据刘少华的儿子回忆说:“我父亲常说他的命是捡回来的,在井里,他拿把枪刺挖了三天的土,才从井里逃了出来。出来后渡过黄河寻找部队,但是自己的部队已经开走,沿途都是伤兵,十分凄惨。他来到了一个军人收容所,在收容所里被军统调查是否变节叛国,在那里呆了一段时间,然后被送到陕西宝鸡凤翔的部队,准备调往云南。这时刘少华在警备司令部遇了陕西凤翔县县长刘邦治(音),他是刘少华的老营长,在老上司的帮助下,刘少华就留在凤翔县,帮助县长训练民兵。”
刘少华在凤翔训练民兵期间,与当地女子李凤兰结婚。1945年日本投降后,刘少华便与妻子在凤翔县开磨坊经商,在这一年李凤兰生了个儿子,刘少华用宝鸡和凤翔各一字给儿子取名,叫“宝翔”。1958年刘少华携家眷回琊川定居,后在文革中受到批斗致残,于1998年10月25日去世。
2014年,“关注黔籍抗战老兵志愿者慰问团”来到刘少华的儿子刘照钰家里,给他送去了一面书有:“抗日英雄中华脊梁,功昭日月国人共仰”的锦旗,刘照钰接过锦旗后饱含泪水说:“我要把这面锦旗放在父亲的坟前,让人们知道他是一名抗日英雄”。后来志愿者们听了刘少华不当俘虏跳井自杀的壮举后,都为他的忠诚报国,视死如归的精神赞叹不已,不禁热泪盈眶,在场的志愿者写下一首小诗凭吊这位已故的抗日老兵:
血染山河家国碎,
中华男儿多壮悲。
孤军阻寇誓不降,
纵跳深井死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