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679期 本期2424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9-14

关于改进和加强我省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

□张敏敏

  一、我省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对部分乡镇、村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在整体扶贫开发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观念转变难度大。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已有两年多,但不少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还没有扭转过来,对于精准扶贫工作,到底扶谁和怎样扶尚未完全搞清楚,片面地认为精准扶贫是党委、政府和扶贫部门的事,不愿投入精力来抓。扶贫对象大都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陈旧保守、“等靠要”思想严重,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严重缺乏自我脱贫、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消极等待政府扶助,存在政府急贫困户不急的现象。

  (二)资金投入力度不够,结对帮扶工作效果差。脱贫攻坚最关键的是资金的支撑,政策的扶持,最有效的办法是资金的整合利用。乡镇村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导致精准扶贫的步伐不够快。目前,扶贫专项资金与实际所需缺口较大,社会力量如省、市(州)、县三级有关部门帮扶力度还不够大,资金量小,各自为政,随意性大。面上扶持的多,整体扶持的少;集体扶持的多,贫困户扶持的少。部分结对帮扶领导年初到村问一下规划,年中到村定一个项目,年底到村送一点资金,全年扶贫就算完成了任务,严重影响了扶贫的效果和质量。

  (三)巩固扶贫成果难度大。县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投入的资金相对不足,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贫困人口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弱,返贫率高。

  (四)产业扶持力度弱,农民增收缺乏项目支撑。目前的扶贫开发,主要集中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而在农民增收的产业项目扶持上,还存在项目少、资金量小、力度弱、效果差的问题,如果不打造农民增收的产业平台,扶贫开发的目标将很难实现。

  (五)产供销一条龙不畅,产业发展难度大。如从江县耕地面积少,交通状况差,产业起步晚,发展速度慢,产业发展前期投入较大,发展周期较长,项目补助标准低,项目内容不合理,主导产业短期内带动效率低。加之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环境差,招商引资难度大,县内没有成规模和质量均优的龙头企业、完整的产业链和大容量的成熟市场,导致农民通过发展种养殖后产品滞销现象,产品无法转变成商品,造成产业增产而农民没有增收,全县产业发展难度大。

  (六)科技扶贫与智力扶贫滞后,农民增收致富能力不足。现在农村年轻人大部分外出打工,家乡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残妇幼人群。这些贫困村急需科技扶贫、智力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卫生扶贫和精神扶贫,这些问题不解决,精准扶贫工作就难以见成效,有的农民即使暂时脱贫了,也会很快返贫。

  (七)少数困难农户缺乏有效脱贫致富措施,自我发展能力弱。现在未脱贫的贫困群众大多是特困户、缺乏劳力户,大病返贫户、弱智户、孤寡老人户,对他们还缺乏因户制宜的扶持办法。还有的居住偏远,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发展缓慢,需要搬迁扶持,如果没有政策支撑,这些群众实现搬迁脱贫就会落空。上述这些人群应是今后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

  (八)县级整合资金能力有限。按规定产业项目须按1:3比例整合部门资金投入,而现行管理机制下条块分割的现状难以实现“无缝衔接”,部门、行业之间规划在时间、布局上不一致,协调、整合难度较大。

  二、对我省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

  (一)基础设施建设与生产发展相结合,夯实农民生活和增收基础。改变目前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重基础设施建设,轻产业开发的现象,把工作重心转向打造农民增收的项目平台上来。要从当地实际出发,重点发展以养猪、养牛、养羊、林下养鸡为主的养殖业;以种水果、辣椒、油茶、中药材、林业为主的种植业;以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农家乐;以教育扶持为根本,确保每户有一名大学生;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确保农民身体健康,提高劳动者身体素质。因地制宜制订规划,扶持产业龙头。在扶持贫困户上因户制宜选择适合的项目,进行一对一扶持和指导,保证每户有1到2个脱贫致富的支柱项目,能够长期稳定增收。做到户户有项目,乡(镇)村有产业,扶贫才能不留死角,不留掉队户。

  (二)资金扶贫、项目扶贫要与智力扶贫、科技扶贫相结合,解决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弱的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加大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卫生扶贫、智力扶贫和精神扶贫力度。要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的作用,吃在村、住在村、工作在村,思农民所思,知农民所想,供农民所需,解农民所急。要把向贫困户输血和增强他们自身造血能力相结合,送知识、送技术、送项目上门,在田间地头指导,对农民进行点对点的技术扶持,培养一批不走的科技致富带头人。

  (三)实施整体推进与后进特困户扶贫相结合,补齐贫困户脱贫短板。充分利用精准扶贫户建档立卡资料,根据贫困户家庭的人口结构、经济状况、生产能力,确定生产发展项目,征求贫困户意见,适合什么项目就发展什么项目,实现人尽其力,以项目发展促进家庭增收。政府财政、金融等有关部门要给予资金倾斜。

  (四)就地扶贫与搬迁扶贫相结合,用开放式思维推动脱贫攻坚。对于居住集中连片的农民进行就地扶贫开发,对于居住分散,条件恶劣,扶贫开发难度大、代价大,经济条件差的农民,尊重农民意愿,推行搬迁式扶贫。政府要出台扶持政策,鼓励他们由高山边远地区搬迁到县城及开发区安置点,解决他们出门无路、致富无门等问题。要将扶贫部门的搬迁扶贫资金、移民部门的移民搬迁补助资金、建设部门的危房改造资金和驻村各部门的扶持资金捆绑使用,推进农民搬迁扶贫解困。

  (五)政府要进一步改进扶贫工作方式方法,改变“输血式”的产业扶贫。协助发展较好的产业打开市场销路,防止农民因发展产业而致贫。政府有关部门要督促跟踪“特惠贷”资金的使用,保障贫困户“特惠贷”本金和利息回笼。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从江县广播电视台总编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