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引领烟草产业华丽“转身”
——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加快转型升级助力脱贫攻坚纪实
□郭娟娟 卢志佳 本报记者 黄福九
秋立夏藏、烟叶渐黄。作为全国第二大优质烟叶生产基地的贵州,175万亩烤烟,又将迎来再一次的大丰收。
这一喜讯,是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通过积极构建绿色生态体系、引领全省烟草产业实现华丽“转身”取得的丰硕成果,是该局(公司)通过一系列改革、创新,使传统烟草产业在加快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把坚持绿色生态优先的理念,变成扎扎实实的行动,采取养虫治虫、回收地膜、升级烘房等一系列举措,降农残、保土质、促环保,为烟草产业转型升级、华丽“转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片片烟田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生态优先、推进科学持续发展的最好见证,为全省烟草产业稳步发展、助力贵州脱贫攻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老记们用形象的语言,归纳为一句话:放飞了“一只虫”、回收了“一张膜”、升级了“一座房”,看见了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绿色生态引领烟草产业华丽“转身”的“又一次大飞跃”。
养虫治虫降农残
近年来,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坚持“以虫治虫”生物防控理念,大力推广应用烟蚜茧蜂生物防治技术,探索开发蠋蝽、益蝽防治技术。2017年,全省建成蚜茧蜂保种基地12个,蚜茧蜂防治烟田194.4万亩、覆盖面积占烟叶种植面积的96.8%,蠋蝽防治烟青虫、斜纹夜蛾等害虫20.8万亩烟田、覆盖面积占计划面积的10%。
记者在水城县阿戛镇齐心村建设的烟蚜茧蜂、躅蝽繁殖生物防治中心看到,工作人员正悉心照料着一对对“恋爱”中的躅蝽。
原来,在烟叶生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病虫害,其中,斜纹夜蛾幼虫和烟青虫害是最为常见的,它们以取食烟叶叶片为生,导致烟叶生长不良,严重影响烟叶的经济价值。而躅蝽正是这一类有害幼虫的天敌。这个投资195万元建成的生物防治中心,主要任务就是探索蠋蝽、益蝽等的规模化饲养和繁殖。
据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烟叶处介绍,通过人工饲养繁殖烟蚜茧蜂、蠋蝽、益蝽并投放到烤烟大田里,可有效控制害虫的繁殖生长,在提高烟叶质量的同时,还大幅减少农药在烤烟生产中的使用,确保烟叶绿色生态、烟农节支增效。
遵义市烟草专卖局(公司)认真落实“农业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为主体、物理防治为辅助、化学防治为补充”的综合植保方针,在绥阳、凤冈等县高标准建设市级保种室,依托科技园、示范园建设烟蚜茧蜂和烟蚜扩繁室,每个连片种植规模100亩以上的烟区设立1个放蜂点,构建了“市级保种→县级扩繁→基地单元放蜂”三级运行体系。加大基层人员、烟农技术培训,每个县组建一支专门技术指导队伍,每个站组建一支专业生防服务队伍,构建了覆盖县、乡、村的技术指导与生防服务双体系。全面推行“公司+合作社+烟农”运行模式,采取露地小拱棚持续放蜂与高密度僵蚜苗放蜂两种方式,示范推广烟蚜茧蜂防治烟蚜面积逐年扩大,其中:遵义、桐梓、道真、余庆等县进展迅速,凤冈、湄潭、务川、绥阳、正安、习水、仁怀等县(市)覆盖率达100%。
在推进生物防控的同时,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还大力推进专业化植保,做到科学用药、规范用药、减量用药。2017年,贵州省烤烟专业化植保覆盖面60%以上,农药亩均使用量从2014年的188克/亩下降到2017年的158克/亩,降幅16%。
遵义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在推进生物防控的同时,全面推行烟叶生产网格化管理,实行技术中心监测、生产科监管、县分公司监控和烟农自控的“三监一自”管控工作模式。技术中心制订工作标准及技术规范,组织开展田间监测调查和烟用投入品抽样检测,绘制基本烟田安全等级评价分区图,评价生物防控等的监控效果。生产科制定工作方案与管理制度,把生物防控、统一采购供应烟用投入品纳入管理范围,开展对标检查、定期通报和考核评价。县分公司明确专人承担田间调查和样品取制,培训指导生产、服务、推广三类主体,监控生物防控及投入品供应使用情况,签订烟农诚信种植承诺书。烟农在合作社“庄稼医院”实名购买许可农药,使用指定投入品,执行标准化生产操作流程,落实安全用药和安全采收、运输、贮存烟叶等自控措施。
同时,实行烟叶质量安全一把手负责制、一票否决制、层层追责制和烟农诚信种植承诺的“三制一诺”考核保障机制。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层层签订责任书,配套专项考核基金,纳入各单位年度经营目标和干部履职考核重要内容,实行层层追责制。对农残超标的烟区,一律调减种植计划,实行一票否决制。与烟农签订诚信种植承诺书,建立诚信种植、服务评价及质量安全档案,对不按承诺要求认真落实良好农业规范的烟农,列入诚信种植黑名单,一律调减直至取消合同种植与收购计划。
回收地膜保土质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烤烟生产中推广应用的一项常规技术,在保温、保湿、防霜冻,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烟株早生快发及提高肥料利用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地膜若不能及时回收,会破坏环境,影响土地持续耕作能力。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于2013年启动废弃地膜回收试点工作,着力在回收机制建立和完善上作了大量探索。
近年来,遵义市农地膜在烤烟、辣椒、蔬菜等作物上的使用量逐年明显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仅湄潭一县,地膜使用量一年就达到450吨以上。农地膜易破碎、难回收、不降解,长期使用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导致土地板结。湄潭县烟草分公司本着“践行社会责任,实施绿色生产”的原则,一次投资380余万元建成遵义兴乐烟草废弃农膜回收加工场,由烟农合作社经营管理,实现废弃地膜回收加工循环利用,减轻土地白色污染,合理利用有效资源。
该工场占地面积850m2,是融废弃农膜回收、清洗、加工、产品销售等功能为一体的专业加工场,年处理能力最高可达1200吨。生产主要是将清洗后的物料加工成塑料颗粒半成品;注塑生产线包括自动进料器、全自动机械手、注塑机等设备,可根据不同的模具将颗粒半成品注塑生产成塑料筐篮、育苗托盘等成品。据测算,1.2吨废弃农膜可加工成1吨塑料颗粒半成品,进而生产出0.96吨塑料筐篮或育苗托盘,成品率达80%以上。
为引导农民树立绿色环保意识,加强农民回收废弃农膜的主观意愿,湄潭县烟草分公司鼓励烟农自行回收废弃农膜,由合作社统一调运到加工场生产加工,循环利用。对回收废弃农膜的烟农次年继续供应农膜,并按照亩均农膜投入金额的60%进行补贴,亩均烟农投入资金减少33元,全县烟农可减少投入72万元;对不回收废弃农膜的烟农,来年不再供应农膜,同时不再执行补贴政策。针对其他农业产生的农膜,加工场按照2元/斤的标准进行现金收购。
据该工场的负责人介绍,地膜回收的范围不断扩大,地膜回收量也在不断增加,在年均200吨的基础上大幅上升。废弃农膜回收后,将直接生产为育苗托盘和塑料筐篮等成品,投入烟叶生产,减少生产投入。
在威宁县迤那镇的绿色发展示范园内,一条塑料颗粒生产线正开足马力生产,而生产原料正是来自当地烟田回收的废弃地膜。这条生产线由当地的13个烟农合作社及一家社会化公司合资建成,日均处理地残膜5吨,生产实用塑料颗粒2吨。据威宁高原烟海管理区介绍,企业采用“政府引导、烟草补贴、烟农捡拾、合作社回收、企业加工”的运作方式,2018年已回收地膜800吨。
“地残膜回收由烟草部门每吨补贴5000元,每年为烟农增加收益400多万元,补贴不计入成本,烟农合作社今年还可实现利润65万元左右。”介绍人如是说。
遵义播州、湄潭两个废弃地膜回收加工厂则将回收来的废旧农膜,经过破碎清洗线、造粒生产线、注塑生产线等一系列工序,最终生产成塑料筐篮、育苗托盘等成品。每吨废旧农地膜经破碎清洗、加工造粒后,再添加一定比例其它原料,可加工生产育苗托盘160个,扣除加工和其它物料成本,实现利润144元。
当前,贵州各烟区已经形成了“烟农收集+合作社回收+地膜生产供应商加工再利用”的组织方式,建立了农地膜清除、回收、包装、运输技术标准,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在地膜清除回收环节每年向烟农补贴6000万元,提高了烟农积极性,推动了地膜清除回收。
据悉,2017年,贵州省烟田清除和集中处理地膜106.89万亩,占地膜烟面积71.07%;回收废弃地膜7520吨,生产塑料颗粒、育苗托盘等物资2915吨。
升级烘房促环保
走进金沙县大田乡白泥烟叶烘烤场,再也闻不到传统燃煤烤房浓重的二氧化硫气味了,取而代之的是烟叶被烘烤过后的天然香气。
原来,白泥烟叶烘烤场今年使用的46座烤房已全部实现升级换代,由原来的燃煤烤房“升级”为现在的新能源烤房,其中生物质烤房40座,电烤房6座。
近年来,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落实越来越严格的环境保护要求,积极探索生物质能、空气能热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燃煤烘烤,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乡村环境整治,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据金沙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介绍,传统烤房用煤炭作为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使用电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后,烘烤实现了智能化温度、湿度控制,效率和稳定性都提高了,更重要的是有害物质的排放大幅度减少,烟草产业对环境保护的贡献度也随之大幅提升。
“同样烤一炕烟,生物质燃料的成本比煤炭要高几百块,但新能源烤房不需要人工加煤、换煤,我们减少了用工,降低了劳动强度,一个专业烘烤人员独自管理20座烤房一点问题都没有。”种烟20多年的白泥村烟农杨坤华告诉记者,当地烟农都支持用新能源烤房,即使增加了一定的燃料成本,但换来的是我们村子良好的生态环境啊。
水城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副经理汤红印告诉记者,水城县今年推广生物质燃料烤房1175座,需生物质燃料7000吨,可减少煤炭使用量近6000吨。为解决生物质燃料市场供应不足和外购成本高的问题,水城县分别在阿戛镇和南开乡规划建设生物质燃料生产加工厂,由烟农合作社组织生产生物质燃料。
2006年以来,在湄潭县,12个种烟镇全面推进了烟叶生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截止2014年,共计投入建设资金5.77亿元,其中烟草投入5.14亿元,财政匹配0.63亿元。密集烤房的设施建设与技术提升,极大地改善了烟农的生产条件和烟叶品质。建设密集烤房3895间,投入补贴资金11092.79万元。同时,与之配套的建设烟水工程79个、建设烟田机耕道路164条394.16公里、实施土地整治18761.8亩、建设育苗棚91868平方米、建设烤烟育苗工场及烘烤工场和有机肥集制工场10个、建设集展示维修保管为一体的烟草农机服务中心1个、购置通用专用农业机械2898台(套);国家批复援建湄潭县茅石灌区水源工程等,其中,国家局补贴5262.02万元,县政府投入3989.55万元。这些烟叶生产基础设施的建设,既提高了烟叶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同时又兼顾解决了当地群众肩挑背磨和人畜饮水问题,改善了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在促进湄潭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凤冈县中华原料烘烤工场,是根据凤冈县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园区“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总体规划而建设的高标准现代化烘烤工场,是整合政府、烟草、合作社三方资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合力打造的现代化烘烤工场。
工场占地面积15亩,建有密集烤房32间,承烤面积800亩。配套建设了烟叶储存室、烘烤师和烟农技能培训室、烘烤师休息室、烟农食堂等附属设施。是一个集科技创新、烘烤培训、试验示范、功能完善、设施齐全为一体的现代化烘烤工场。
该工场配套安装了集中脱硫除尘设备,有效降低燃煤粉尘及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其排放浓度从800mg/m3降为不足200mg/m3,通过采用升降式插扦烟叶上、下炕,与常规装烟相比每炕可节约用工量3个,节约成本240元左右。通过散叶烘烤比挂杆烘烤多1/3的装烟量,节约用工3~4个,节约成本300元左右。一律实行合作社专业化烘烤,每炕为烟农节约用工成本500元左右,同时降低了烘烤风险。烤房顶安装了蓄水池,输水管道安装到每间烤房,管道上钻有小孔喷水,回潮期间打开风机即可进行雾化强制回潮,此方法成本低,时间短,效果好。
集中到烘烤工场统一由合作社实施专业化服务,对采摘、烘烤、上下炕等进行统一派工,专业烘烤师进行烘烤,为烟农减轻了用工难、技术难等突出问题,同时为烟农节约了烘烤成本,降低了烘烤风险,提高了烟叶烘烤质量。
据悉,2018年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在全省加大了新能源烤房试点推行力度。目前,共有4600座烤房利用生物质燃料进行烤烟,500座烤房利用电能烤烟。遵义、毕节、六盘水等烟区建设生物质燃料生产厂8家,年产能达到17000吨。
湄潭兴乐烟草科技园
饲养躅蝽
新式灯光灭虫
标准化规范化烟苗移栽
湄潭兴乐废弃农膜回收工场生产线
使用生物质燃料可自行调温加料的新能源烤房炉
技术人员查看烟叶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