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2404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8-10

  货币政策传导不畅源于需求不足

  □石 径

  像大多数国家一样,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为中国提供了最多的就业岗位,在促进经济增长、加快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它们在融资方面始终存在一些困难,因规模小、风险高而被银行歧视。这个现象不是中国独有,与成本、风险有关。

  当前,中国银行间资金难以流入实体经济,一般认为是传导机制出现问题。一方面,银行可能受能力制约,毕竟非标回表造成资本金问题;另一方面,银行给中小企业放贷成本高、风险也高,不愿意投放,若提高利率又面临“融资贵”问题。

  事实上,问题并非出在传导机制本身,而是最终需求缺乏。尽管中国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在效率上还比较低,但不是目前融资困境的主要原因,毕竟银行首先考虑的是风险,他们要为自己的资产安全负责。

  2008年后,中国经济增长效率变低,主要依靠基建、地产。这决定了国内大量民营、小微企业围着基建、地产从事相关产业,处于相同周期。现在,因房价过高抑制地产业,以及对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进行限制,围绕两个领域开展业务的民营、小微企业一定会受冲击。对金融部门而言,因这些领域需求减少,相关民营、小微企业风险大增,必然会加以回避。

  当然,实体经济、小微企业并非全都围着基建、地产从事相关业务。但对其它领域,即使在宽货币与宽信用组合之下,银行部门也不愿向它们提供融资服务。这并非中国独有的传导机制失灵现象,比如美国、日本,都曾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将利率降到接近零的水平提供流动性,刺激金融部门放贷,但并未起到多大作用。这源于市场消费不足、企业投资不足,即使货币当局提供充裕的流动性,金融机构仍不愿向外放贷。因此,很大程度上货币政策传导不畅是源于社会最终需求不足,亦即实体经济发展动力不足。这不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所能解决的,银行部门疏通传导机制也作用不大。

  只有结构性改革才能释放出新的市场需求,从而刺激供给侧投资,使经济进入健康运行状态。因此,高层近期明确提出“要处理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在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提下,注意支持形成最终需求,为实体经济创造新的动力和方向”。这才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首先,应发挥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在基建补短板方面加大投入,但这种需求刺激应是温和的、而非大干快上,以稳定经济为主;其次,必须真正且尽快为企业降低成本,尤其是制造业、商业服务业,过高成本导致过高的价格、压制了需求,制造滞胀风险;其三,必须加强分配调整,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增强消费能力,个人直接、间接的税费负担不轻,同时房价(包括租金)过高产生了挤出效应,应尽快调整。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即去杠杆、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中,降成本相对其它工作过于迟滞,成本居高不下影响了产能投资、消费需求,是结构性问题的核心。若不下决心解决,就难以形成社会最终需求,过多流动性就无法进入实体经济,只会走歪门邪道进入资产领域炒作。

  尽管目前困境出在最终需求不足,但银行在提供融资服务方面改进空间还很大。银行似乎带有某种垄断文化的后遗症,市场化不足,对民营、小微企业贷款要求过于苛刻,激励机制亦存在歧视性。因此,针对民营、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不能仅要求数量指标,应趁机进行制度性建设,合理确定普惠型小微贷款价格,逐步降低对抵押担保、外部评估的依赖,从源头上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费用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