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24048版 当前B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8-10

  不畏艰难 勇担扶贫重任

  ——记国开行总行派驻贫困地区扶贫专员胡方燕

  □本报记者 李 丽

  作为长期奋战金融业务战线的员工,胡方燕始终抱持深入一线、服务基层的工作理念,将工作重心沉到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不畏艰苦,带着责任和情感走村串户,扶贫帮困;她深入调查研究,立足实际,工作认真细致,将融制、融资、融智落到实处,为全省脱贫攻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勇于担当,全力以赴助推脱贫攻坚

  作为国家开发银行总行派驻贫困地区的扶贫专员,胡方燕时刻谨记组织赋予的责任,多次赴毕节市各贫困区、县开展金融扶贫政策宣传,充分发挥在毕节市金融办挂职的优势,主动与毕节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接沟通,参与推动与毕节市签订《“十三五”开发性金融合作备忘录》;为找准致贫病根,多次赴深度贫困县威宁县、赫章县的极贫乡镇实地调研,通过调查研究看真贫、查实情,详细了解毕节市18个极贫乡贫困现状及扶贫规划,全面分析贫困村在脱贫攻坚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和老百姓的迫切需求,完成扶贫调研报告,为探索金融扶贫有效路径和方法奠定基础。

  结合实地调研,找准脱贫攻坚重点领域,帮助贫困县策划扶贫项目,实现扶贫项目贷款承诺28.6亿元,累计签订合同28.6亿元,累计发放6亿元,支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80472人,支持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总人口35%。其中,威宁县通村通组路网全覆盖建设工程项目路网的建成,对带动周边贫困群众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乡村旅游等起到显著的拉动作用,有效破解了贫困地区“难在路上、困在水上、缺在电上”等发展瓶颈。

  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开发扶贫模式

  立足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本着因地制宜、“一县一策”的原则,胡方燕深入田间地头,为贫困地区量身打造农业产业化开发扶贫融资模式,通过搭建平台,促进地方建章立制。先后完成了修文县、水城县农业产业化扶贫贷款模式设计与机制评审,机制授信3亿元;为确保应贷尽贷,步行20公里山路,赴农户实施的农业产业开展实地尽调,累计评审小额农贷项目20个,累计授信1.14亿元并全部实现发放;累计管理小额农贷项目40个,贷款金额2.22亿元,累计支持农户285户、合作社30家、中小企业7家,带动2万余贫困人口脱贫。

  针对扶贫项目涉及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等特点,与客户反复协商、明确支付节点,协助客户出台了扶贫贷款资金管理办法,根据项目特点,帮助客户建立管理台账,不留死角,既确保项目得到有效监管,又促进贷款资金能得到及时支付。截至目前,赫章县、威宁县扶贫项目资金支付比率占已发放贷款的70%,有效提高扶贫贷款资金使用效率。

  工作之余,胡方燕勤于思考,善于反思总结。先后完成《国开行小额农贷贷后监督管理报告》,汇总分析项目贷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参与编写完成《国开行小额农贷手册》,为业务健康有序发展奠定基础;完成了《国开行创新金融扶贫工作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等。

  迈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坚拔寨阶段,胡方燕表示,将继续秉承开行人爱岗敬业、以国为家、甘于奉献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实工作、砥砺奋进,为贵州省的脱贫攻坚工作积极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