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9期 本期23968版 当前B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7-27

  编者按

  素手执起绣花针,彩色丝线穿梭在土布上,侗族女儿绣的,哪里仅仅是纹样呢?一根针,千般心思;一根线,万种情肠。从做女儿时第一次拿起针线,到为人妻、为人母、为人祖,就再也未曾放下。自己的嫁衣上是自己的刺绣,丈夫的衣装上是自己的刺绣,孩子的衣帽上是自己的刺绣,在这一针一线的穿梭之间,时光静静流淌,而对生活、对身边人的爱沉淀进了刺绣中,如酒香醇,愈加浓厚。从针线,到缝纫机,到大型纺织工厂流水线,我们正越来越赶时间,十年一绣的嫁衣,已让我们感叹太浪费时间。但,总有那么些时候,当你看着那些老绣片,看着如今仍在深山侗寨中静静做绣活的绣娘,会感受到这种时光的力量——慢慢的磨砺,细细的淬炼。于是,在一天24小时都觉得不够用的今天,也会想要一方净土,一些安然。于是,这一天,我们相约走进贵州美术馆,感受侗绣,感受放慢脚步的时光。

锦绣黔成“色”可餐

——贵州侗绣技艺及其传承创新观察

□本报记者 万里燕

  7月15日,一场以“非凡侗绣”为主题的侗绣展演亮相贵州美术馆,来自榕江县娥安侗寨的20余位绣娘、歌师走进现代艺术殿堂,吸引数百市民零距离观赏侗绣藏品、体验侗绣制作、听侗族琵琶歌、参与侗族踩歌堂。据悉,这是藏在深山里的侗绣首次大规模地从寨子来到城市。

  “民族文化、自然生态是贵州的两大‘宝贝’,我们的艺术创作只有深深地扎根于此,才能彰显文化艺术大繁荣、大发展的贵州特色。”贵州画院院长、贵州美术馆馆长陈争认为,活动开启了传统美术与现代多元艺术碰撞火花、交融发展的精彩序章。

  值得一提的是,侗绣元素被广泛应用在侗族民间民俗场景中,如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侗戏、侗族萨玛节、侗族芦笙音乐、侗年、侗族服饰等,均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活动堪称集多重“国字号”非遗光环于一身。

  “我带孩子过来,看侗族服装秀、听侗族琵琶歌,还参与侗绣手工制作。半天之内在同一地方体验到三大国家级非遗文化,大概是去博物馆也实现不了的。”一位年轻妈妈高兴地说。

  侗族:把祖先故事绣在身上的民族

  较之中国四大名绣,虽然目前尚未出现“黔绣”整体形象的概念,但贵州民间并不缺少名绣技艺。早在2006年5月,苗绣、水族马尾绣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11年5月,以锦屏盘轴滚边绣为代表的侗绣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在多数人印象中,侗绣的名气略逊于苗绣、水族马尾绣,但因集纺织、印染、剪纸、刺绣、裁缝等传统手工艺于一体,又别具高贵的文化气质、典雅的艺术特质、厚重的历史价值。据史书记载,侗族民间织绣工艺在唐宋时代便颇具名气,到明清时期已非同一般。

  据了解,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黔东南、铜仁,湖南新晃、会同、通道、芷江、靖州,广西三江、龙胜、融水及湖北恩施等地,其中黔东南是侗族最大的聚居地。

  在男耕女织的社会形态下,精通刺绣被视为衡量侗族女性贤惠、能干的标准。刺绣对侗家姑娘而言,从小耳濡目染、无师自通,当她们长到七、八岁时,便开始随妈妈及奶奶、外婆学习刺绣。从纺纱、织布、染布到画图、剪纸、配线,从绣简单的鞋垫、头巾到复杂的背带、服装——侗绣并非只是一项技术活,绣娘还需熟悉作模、打面浆、粘布、拟模、贴面、镶边、绣花等十余道工序。如此一针一线、日积月累,待姑娘们长大成人,刺绣技艺也逐渐成熟。手拿针线的女人,就都成了“艺术家”。

  “刺绣几乎贯穿那个年代侗族女性的一生。每件刺绣作品,都编织着她们的多彩梦境、珍藏着她们的人生故事。”一位民族文化学者如是评价。

  其实,侗家人把自己民族的故事也绣在、穿在身上,因刺绣是侗族服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婴儿出生后戴的帽子、身上挂的胸兜、背孩子的背带盖,到上衣的衣边、衣叉,还有男人的绑腿及女人的鞋子、肚兜……都离不开刺绣艺术。如绣花鞋的鞋尖弯翘像两艘独木舟,这种设计即源于侗族迁徙史。据传,侗族先民从中原一带撑船逆流而上,制作船型鞋子就是为了纪念民族迁徙,让后人谨记祖先千里跋涉的艰辛与苦难。

  侗绣:传扬民族生存哲学的大艺术

  在各级非遗名录中,传统手工技艺刺绣归属为传统美术,这种分类从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侗绣丰富的纹样、色彩、技法表达。历经千百年生产生活实践,侗绣发展至今已形成一套娴熟、系统的制作工序,彰显着强烈的抽象浪漫主义风格,即主要体现在刺绣图案、纹样上。

  侗族虽信仰多神,但侗绣的取材元素大多源于现实生活,如大自然中的花鸟、虫鱼、蝴蝶等。同时,侗绣构图总体呈现传承不变的固定格局,形成了强烈的民族、地方风格。在各种图案中,无论物象大小、姿态伸屈、颜色明暗、生长规律是否正确,均不以写实为依据,而是根据图案需要、作者构思确定。如此一来,创作思维、艺术才能就得到了较为自由的发挥。

  在色彩选择上,相比苗绣的大红大黄、水族马尾绣的用色单一,侗绣却以蓝、绿两色为主,这与侗族大多生活在依山傍水的绿色地域有关;此外,蓝绿色也能很好地衬托刺绣上的红花——他们世代遵循“道法自然”的朴素生存哲学,在传统手工技艺中展露无遗。

  侗绣的代表性工艺盘轴滚边绣,发源于锦屏县平秋镇及周边侗族地区。从区位看,平秋地处贵州侗族文化社区南北结合部;在民族学上,它又是北部侗族文化发源地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特的民族习俗、侗绣技艺。根据当地碑记、传说,盘轴滚边绣在明清时期便已盛行。

  从字面理解,这种绣法由盘轴绣、滚边绣组合而成。盘轴绣是先拿一根彩色丝线做轴线,再用两根彩色丝线将轴线缠紧,使之成为较粗的二合一预制绣线,亦称“盘线”。刺绣时,先把引线从纹样底面向上绣、拉直,再用盘线在引线根部绕一圈、拉紧,反复此过程即可绣出花纹轮廓。滚边绣是先拿一根白纱线做引线,再用两根白纱线将引线缠紧,然后把二合一的白沙线紧缠在引线上,使之成为较粗的三合一绣线。刺绣时,把这根绣线在盘轴绣的花纹、图案轮廓周围滚一道边。一般绣品由三道盘轴绣、一道滚边绣构成,在花纹轮廓中间以同样手法用色线填绣。每道绣线弯弯曲曲如蚯蚓,图案因绣线堆积高出绣面两三毫米,又像一组带色的浅浮雕,给人一种爽心悦目的立体感。

  盘轴滚边绣是我国织绣中极为特殊的刺绣工艺类别,亦是侗绣明显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刺绣之处。当然,侗绣还有诸多特色工艺绣法,据不完全统计不少于20种。

  传承创新:变“传家宝”为“聚宝盆”

  如今,随着时间更迭、社会变迁、人群需求、市场选择、科技发展等,侗绣正不断消失甚至面临消亡的危险。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30年里,因侗族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刺绣手工艺品没能变成产品销售出去,人们只把它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处于自给自足的无意识保护状态。改革开放40年来,受市场经济、外来文化冲击及打工潮影响,很多适龄绣女都外出打工挣钱;留守在家的中老年妇女虽会刺绣,但因忙于农事、家务及照看小孩等,让这项技能“变现”基本有心无力。

  受市场经济利益驱使,手工侗绣产品粗制滥造现象也比比皆是。技术进步使机制刺绣大规模替代手工刺绣,侗绣产品市场良莠不齐或以假乱真,严重损害了非遗文化形象。此外,侗绣技艺传承人大都“一高一低”(年龄高、学历低),其学习能力、传承水平亟待提高……侗绣技艺主要靠“手把手”传承,受以上因素影响,普遍出现了文化断层和人才断档的状况。

  当下,侗绣的命题是如何让“老”文化遗产变为“新”文化资源、如何推动非遗技艺融入现代生活,归根结底是如何使家传技艺成为一项谋生之道,即如何变“传家宝”为“聚宝盆”。

  2016年以来,相关部门在全国100多所院校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来自边远乡村的非遗传承人首次走进中央美院等学府,有了与现代艺术直接交流、对话乃至合作的机会。近期,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就在承办这项工作,课程为“少数民族服饰技艺与设计普及”,通过把研培、扶贫结合起来,让20多名六盘水野玉海景区搬迁户学到了致富本领。

  从十几年前开始,北京依文集团就组织团队走进贵州、云南深山,至今已收集8000多名绣娘信息、4000多种传统刺绣纹样,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创意、全球设计”理念,组建了包括20多家时尚机构、数百名设计师的中国手工艺联盟。通过互联网平台,远在国外的品牌厂商、设计师亦可与中国绣娘一对一合作,推动传统手工艺走向了市场、都市及国际。

  无疑,上述案例的共性特征是“跨界组合”或“跨界融合”:教学者急需找一块挖掘、提取历史文化元素的富矿,时尚圈希望打通现代时尚设计与古老工艺之间的壁垒,设计师渴望结合现代流行趋势与传统美学的极致,非遗传承人则祈愿古老手工艺得以传承发展。因而,跨界就成为一拍即合的事。

  “今天也是一次小跨界,希望今后这种跨界更热烈一些,比如让画家和绣娘牵手,从提高审美、共同创作、作品推广等方面实现融合。这与新时代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命题是完全契合的。”在“非凡侗绣”活动现场,不少艺术家、民族文化爱好者对此寄予了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