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健笃实 与古为新
——感于秦良静君戎旅艺术生涯
□本报记者 万里燕
秦君何人?秦良静也。称呼秦君不为故作文绉绉的之乎者也,因我与秦君相识之过程甚为迂回蜿蜒。
本报《多彩书画》创刊之初,开设了《书画人物》专版栏目。一日,接到一省内知名艺术前辈推荐,说有位叫秦良静的青年军人书印俱佳,可以作为栏目报道人选。彼时,我初涉艺术圈不久,且多与画家打交道,书家知之不多,听到推荐自然来了兴趣。电话打过去要作品资料,当时称呼的是“秦中校”。资料发过来,仔细看了秦君的作品,大为欣赏,后打电话沟通的时候,称呼自然而然变成了“秦老师”。再之后,编排报道内容时,看到简历里写着“贵州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的头衔,讶异,再打电话变成了“秦主席”。谁知,兜兜转转两年,“秦中校”部队转业,依然是“秦主席”,却来到我所在的省政协,并担任省政协书画院秘书长。这样一来,既是同事,又常有艺术方面的交流,所有之前的称呼业已不合时宜,故称其“秦君”吧。
感谢各位读者耐心看我从一个称呼拉扯出这么多,实际我想表达的是,无论认识秦君的过程,还是秦君本人的经历,都是很特别的。我认识的艺术家,也有之前从事其它行业,中途跨界搞艺术;也有开始是艺术专业,中途跨界搞其它,最后又回归艺术的。但秦君这样一直向往艺术,入伍即定位为军旅艺术家,转业也以艺术家为职业的,贵州确实独此一人。
秦君自述从小爱书法。在完全没有艺术环境的县城长大的他,当同龄人还在为刘德华等明星狂热追星时,他却已经在给他所知道和喜爱的书法家们写信请教了。
秦君是幸运的,没有成长在通讯“爆炸”和交通便利的年代。那些稚嫩的信,也许经历过很多辗转,经历了很多时间,才被送到收信人的手上。在那样的晨光下,写信的人写得认真,收信人拆得认真,回信得也很认真。没有现在E-mail“嗖”的一声,方便无比,却少了很多时间沉淀的仪式感。那些回信再顺着来路,七弯八拐送到秦君手中。信里,有肯定、有鼓励、有赞许,也有教导,指出其不足,一针见血倒也获益颇多。但无论是什么,时光在一来一回的信件中静静流淌,秦君脚下的艺术之路,不断在延伸。
高中毕业,秦君的书法已在县城崭露头角,心怀梦想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观秦君的书法作品,也许正是因为当年美术专业的熏陶,他的字里行间总带着一种绘画般的形式美感。大学时期的秦君,书法篆刻水平突飞猛进,在全省书画界已然初显锋芒,入选《全国篆刻艺术展》《“龙岗杯”国际书法大展》《第二届西泠印社国际篆刻书法作品大展》《西泠印社第四届篆刻作品展》等国内书法大展并屡获大奖,大学毕业即被吸收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一举成为贵州书法界的新锐,深得戴明贤、陈争、陈加林、谌宏微等贵州书画名家的赞许。
世上最美的颜色一定是绿色,那是树木的颜色,是生命的颜色,更是军装的颜色!
2001年,以总成绩第一名毕业的秦君风头正劲,留校已是顺理成章的选择。然而,一个美丽的转折悄然而至——省武警总队特招应届大学生入伍。对军营的好奇,对军旅的憧憬和对军装的向往,促使着秦君递上了简历。优秀的成绩让秦君的入伍推荐“一路绿灯”,此时的他,对艺术的那份热爱也同样在心中愈加燃烧。穿上军装的那刻,秦君就已坚定了自己今后的道路——成为一名军旅艺术家。
本已被人们视为书画界一颗冉冉新星的秦君,再次出现时已着戎装,虽是一如既往的清瘦,却多了些阳刚的线条;文气的目光中增添了几分坚毅。干净利落的板寸头,一丝不苟的军装,让人们惊呼他投笔从戎了!而秦君笑笑:从戎不假,携笔而非投笔。军营的生活让秦君完成了蜕变。他从一个不拘一格而又艺术味十足的青年,变成一位礼貌周到、言辞得体的军官。他的艺术观念也随着军旅的磨练发生了改变:“我首先是一个军人,然后才是一个艺术家。”
贵州画院院长、贵州美术馆馆长陈争谈起那时见到秦君的感受时说:“先前那种一味张扬自我,外露佻达锋芒,着力立异标新的个人主义色彩显然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将自己的艺术追求置放于军人使命、理想和荣誉这样的大背景中。我一下子觉得良静成熟了、厚实了。他从小自我中跳出来,看准了自己真正的位置,他在时代的主流里获得了自己正确的价值取向。”
是的,十五年的军旅生涯中,秦君非但没有“投笔”,反而将“笔”握得更紧、更勤。他将书法和篆刻的创作放在充实的军旅生活之余,他的勤奋和才气渐渐在军营中备受关注,获得了更多更好的展示空间与创作源泉。一颗耀眼的军旅艺术新星,在武警部队冉冉升起。
2002年,还在山西武警某部集训的他,正赶上了全军美术书法展征稿,没有工作室,他就在部队库房挪让出的空间里创作了工笔画《威风锣鼓》和书法《自撰联》,斩获银奖。集训结束调回武警贵州总队,他有更多机会参加各种比赛。2004年全国武警部队文艺奖评选,贵州共获得5个奖项,秦君一人获得摄影、书法、艺术评论三类大奖,为部队争得荣誉,并因此记二等功一次。此后,秦君不断参加军内外各类展览或赛事,获奖次数举不胜举。部队也为他的艺术创作与提升提供了较大的支持。2008年,他获准前往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脱产深造,有机会接触全国更多名师,美术素养和艺术视界等各方面得到更大的提高;2014年,他又考取中央美术学院首届书法兰亭班,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深造学习,学识学术再获精进。
如果我是书法专业评论人士,我一定会洋洋洒洒写上一篇文章,来专门评论秦君的字与印,因为有太多应该评、值得评的方面,但我不是。从我非专业人士的角度浅显而直观的看,秦君的字和印,都透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对美的本能认知和追求。这样说大概有些抽象,举个例子,比如秦君的“着装”:认识秦君时他穿着军装,一举一动都是军人的干练,相识久了,及至他转业来到同一单位,见面次数自然多起来,看到了更多他着便装的样子。我时常“惊艳”于他的服装搭配,是的,惊艳。并非不合时宜的花俏,秦君的着装舒适而充满艺术感。若他着一件高明度色彩(红、黄、蓝、绿等)的上衣,就会搭配低明度色彩(黑、白、灰、米等)的下装,反之亦然;若上下都是低调的颜色,必定出彩在鞋子或衣服的小细节上。大概有人会对男人着装讲究搭配不屑一顾,但若看过秦君的作品,就会觉得他这样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对美感天生的意识,让他不自觉的在最基本的平衡和谐之美中,追求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这也符合他艺术创作的基调——既传统又新意迭出,既和谐又个性张扬。
省政协书画院在省政协办公厅的领导下,搭建了面向社会各界的开放的、发展的、交流的书画艺术平台,转业后的秦君在这个平台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担任省政协书画院秘书长,负责书画院日常的组织工作。秦君连续策划开展了数次艺术交流和采风活动,与联合川渝滇湘五地共同举办“庆祝建党96周年书画展暨书画座谈会”,出版《丹青溢彩—贵州省政协书画院作品集》,在多家刊物开设书画专栏,推荐优秀的书画人才参与书画活动,壮大省政协书画院人才队伍等等。入伍之初就已给自己规划好军旅蓝图的他,十五年后,又再次义无反顾地朝着自己的艺术方向迈进,并且不再局限于军旅,这一次,前面是更高远、更广阔的艺术新征程。
我很爱的一支摇滚乐队名叫“Gun and rose”,中文翻译为“枪与玫瑰”。莫名的,一想到秦君的戎装与艺术,就觉得与这歌名再适合不过。穿上戎装,驾驭得了刚硬无情的枪弹,拿起毛笔,必是心手之间绽放的那朵艺术之“花”。
人物简介
秦良静,贵州习水土城人,1978年生。作品多次在全国和全军书法展中获一、二、三等奖。出展“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展”“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全国书法篆刻展”“中日自作诗书展”“全国书法名家楷书邀请展”“全国篆刻名家邀请展”“当代中青年篆刻家20人展”“解放军优秀书法作品展”等。《中国书法》“当代名家系统工程中青年提名”、《中国书画》《中国武警》《贵州日报》《当代贵州》《藏天下》《劳动时报》等三十余种刊物曾多次作专版和封面人物介绍,贵州电视台播出专访节目《军旅书法家秦良静》,出版个人书画印集《绿洲红城》《秦韵》《初心》。其作品多次作为部队外事活动礼品赠送外国元首及将领,并被多家美术馆、风景名胜及个人收藏、碑刻题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