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困难,只要克服过去了,就不是困难”
“农林工匠”俞巧仙
□慕 德 赵逸凡
走进浙江森宇控股集团新办公楼,迎面是一幅两层楼高的浮雕《森宇之路》,出自吴冠中弟子之手,刻着历代中医药大家及企业创建者俞巧仙的形象。七楼是她的办公室,穿过三道门、一间茶室,主人坐在最深处。身后木架摆着20余件古董瓶罐,一侧长桌用来展示家人照片。
照片里的她一律短发,眼前的女企业家穿着DiorT恤,上面写着“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20年前,她执意招聘团队,投入4年时间、千万成本解开人工栽培铁皮石斛的难题,随后组建浙江森宇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寓意生命力像森林那么茂盛、气度像宇宙那么广阔,并为旗下铁皮枫斗(风干后的铁皮石斛)产品注册森山牌商标。
2015年,中国铁皮石斛产品年销售额约为60亿元,其中浙江占70%,森山则占了浙江的三分之一。该公司先后研发六大系列百余款产品,包括以森山铁皮石斛为主要原料的日化品、饮料等,如今年消费人次达600万次。
面对如此发展状况,相较于追求商业价值,她更关注知识、思想的获取与输出。每月多次受邀讲课,去企业讲管理;在浙师大、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农业大学等高校做客座教授,讲得最多的是《不凡人生,精彩事业》。创业的艰难她尽量简短,最重要的是传递经验,“我认为人一定要坚持、勤奋、善良,选择正确的事情坚持去做,这辈子到哪都不会没饭吃”。
工匠之路
俞巧仙出生在义乌向西10公里的蒋母塘村,父母务农,家中4个孩子常难以饱足,童年的清苦令她早早领略大自然的丰富。夏天,她们上山挖野菜、采野果,秋天去松林拾松针回来做柴火,母亲也常去那片松林,播种金银花、野田七等草药,以备治疗感冒、发烧。
母亲能干,不仅负责全家人的身体健康,还出外做生意挑起经济重担。“回首过往经历,我一直固执认为,自9岁那年扯着母亲的衣襟、跟她去杭州卖绿豆开始,我才真正踏进人生这条河流。”成年后,俞巧仙时常回想起那个夏天。炎热,蝉鸣,走走停停的绿皮火车,面前一张张愁苦的脸,沿途的田野、村庄、河流、桥梁,被风迅速吹散的大块云朵,黄昏时突然而至的一场暴雨。母亲挑着的箩筐中,一头是家乡的绿豆,一头是3岁的弟弟。她跟在后面,打量着外面的楼房、汽车、时髦衣着。夜晚,3人露宿在火车站外广场,几块麻袋拼出一张床,头顶是浩瀚星空、身下是沉实大地。
受母亲感染,俞巧仙13岁便跟着同村阿姨去金华七一农场摘茶叶,第一次独立赚钱。一拖拉机运去23个女工,她年龄最小。茶园生活条件艰苦,睡觉打地铺,白天任务繁重,嫩芽要一个个采干净,一天一块工钱。同村的女工陆陆续续跑回去,只有她坚持做完一个月。
15岁初中毕业后,她把读书的机会让给弟弟,自己去龙游做土工,扛50斤重的水泥包上7楼。18岁夏天,她在义乌东河公社的棒冰厂做出纳,其余时间去山里收鸡蛋、红糖,挑着100斤的担子走300多级台阶。19岁时义乌下付村办皮蛋厂,看她勤快便招入厂,她工作卖命,没有上班下班概念,很快把制作皮蛋的全部配方、工艺流程烂熟于心。随后自己做皮蛋生意,早上挨家挨户收鸭蛋,晚上回家连夜腌制,挑到十几里外的代销点去卖。
1987年,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问世,俞巧仙在副食品市场租下摊位。刚开始只卖皮蛋,她习惯给前来买皮蛋的人多送一两个,积累了许多顾客。后来,她卖糖、烟、酒、味精等日用副食品,见普通大众消费品大家都在卖,由开始寻找有特色的货品。1990年,她跟几个温州人第一次坐火车到广州,除掉返程路费,把所有的钱都换成了杏仁、腰果、咖啡等新鲜货,回义乌后大受欢迎。但仅是简单买进卖出,只能停留在小规模、低层次的经营模式。同时期开始出现营养需求,她判定保健品一定是巨大市场。1995年,她去成都参加全国糖烟酒交易会,拿下汇源肾宝、金日洋参、生命一号、东阿阿胶、太太口服液等国内外800多个品牌的总代理,当年销售额过亿元。义乌老汽车站1000多平方米的候车室,几乎都成了她的货仓,同行称为“保健品女王”。
代理做得风生水起,但她意识到要做大必须创造自有品牌。接触大量保健品后,她看好铁皮石斛这种中药材的营养价值、商业前景,便决定开公司做相关制品。但野生铁皮石斛只生长在北纬30度的悬崖峭壁或石缝背阴处,根不入土,每年只分枝一次,生长一寸左右,生长期为3-5年,繁殖率低,自然产量极少。1997年9月,俞巧仙聘请铁皮石斛资深专家许雪梅做技术总监,成立义乌市铁皮石斛研究所,研发铁皮石斛人工培育技术,一年累计投入500万元。
此前还未出现人工栽培的成功先例,旁人无法理解她的执着。但在漫长等待中,哪怕遭遇雪灾、洪灾等各种灾害,她也从不动摇。“就是要挑战别人没做过的事,如果别人做了还有什么意思。”在她的鼓舞下,科研团队对这个未知格外投入。4年后,俞巧仙的投入终于迎来回报,铁皮石斛成活率从万分之一提高到了百分之八九十。
持续充电
回首丰富的创业史,俞巧仙认为事业成就首先离不开知识。她第一次正式学习,是1994年参加中央党校针对全国范围的个体经营者开展培训,学习私营经济理论。1997年,浙江大学义乌分校开办半脱产的厂长经理研修班,她立马报名读了一整年。之后,又陆续在杭州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地进修,取得经济师职称,率先在企业里引进电脑联网管理。
最近十年,企业步入正轨,俞巧仙仍保持着“一百天工作,一百天学习,一百天全世界游学”的状态。2007她在中欧商学院进修,课堂上分析美国政府的财务报表,大大开阔了她的国际视野;在清华五道口读EMBA,学习金融知识,朱民教授在课上讲瑞士大巴司机休息6个月便忘记基本操作的案例,更坚定了她在事业上的专一;每年9月去哈佛商学院游学半个月,主要分析企业案例,埃隆·马斯克在课上分享他为什么做特斯拉、车的功能及他的社会责任……
俞巧仙不愿轻易总结每个课程的收获。在她看来,学习是一点一滴的过程,并不追求立竿见影的功利。除了学习金融、企业管理知识,她还于2008年考取心理咨询师资质,并在第四军医大学读过西医硕士。她每个月读4本书,历史、哲学、企业管理,类型很杂。“人家总说出差很累,我就喜欢出差,一出差就可以在飞机上看书。如果再坐5个小时高铁,就更爽了。”
最近,她在看《谢谢你迟到》和一本关于谷歌的书,书名已想不起。“我记性很差的,差到什么程度?有些人见过十次,我都记不住叫什么名字。”她甚至记不住儿女的生日,但有些事情又非常清楚,比如石斛品种、仓库货物等。
剩余60多天,是属于她的自由时间,悠闲时常常打坐。“我认为打坐是一种修行,修行是什么?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需要修正的行为,关乎对他人的认可与内心的平和。“我喜欢独处,一天到晚一句话不讲也没关系。大会上我也不爱发言,但只要我说就一定说真话。所以,以前遇到意见非常不统一的人,我会很看不惯,很讨厌、很讨厌;但现在不会,除非员工做事不用心。认真做,做错了没关系,我肯定不会骂你;最怕你做事不认真,我最讨厌。”
二次创业
这一两年,俞巧仙的打坐时间明显减少,她的生活重心开始围绕最新的项目——森山健康小镇。小镇选址在义乌西南部的农业重镇义亭镇,处于浙中城市群“金义主轴线”中心区域,盛产红糖。森宇集团计划总投资51.8亿元,立足于20年的产业基础,建设集现代农业、智慧工业、休闲旅游、养生养老、森山文化于一体的现代小镇,拟在5年内建完并投入运营。
项目于去年3月7日动工,但这一想法早在2016年就成形。“刚好国家在改变,开始服务实体,义乌市政府鼓励我们再次创业;但当时老的那批企业家,没那种心情再去战斗了,新的这一批想战斗又没方法、工具、资源。所以,我就站出来,愿意去承担。那时我们也在思考,增加消费者黏性就要让他互动,就要做出一个平台,让客户在里面体验更多元的服务。”
3年前,森宇的目标是达到“3个3万”——3万员工、3万种植面积、3万个有效终端;但现在,随着种植、车间技术发展及效率提升,种植面积已然不需要3万亩;一个车间以前是280人,现在则20个人就可以了。如今,俞巧仙的目标变成了3年把小镇建好。“建好后有三大意义,一是把一二三产业全部融合,二是带来七八千个就业岗位,三是把大农业、大农村、大农民3个事情解决掉,做出一个乡村振兴发展的样本。”
森山小镇占地4.07平方公里,澳科大的校长来视察时说:老澳门也就这么大。从义乌小商品市场摆摊,搬到北苑八千多方的办公楼时,俞巧仙说:哇,这么大的房子,够了够了;后来建了新的办公楼,她感叹太大太大太大,走都走不过来了;而现在的小镇,则是未曾预想的里程。
企业发展20年后,创建森山健康小镇,从战略角度是为了延伸、完善产业链,形成企业转型升级的有力助推;从宏观意义看更是一座平台,打造人们生活、创业、休闲、交流的空间。“做这个事也没想过要赚多少钱,除了想增加客户黏度,更多的是看到很多四五十岁的农民没事做,坐在那里、空在那里,就希望让他们有活干、有收入。”
俞巧仙从小跟奶奶睡,受奶奶影响很深。小时候难得煮次地瓜,奶奶把大的都送给邻居,小的才给孙子孙女。“那时我才七八岁,很不理解,说为什么你对别人那么好。她说,我们没有本事,只有对别人好的本事。”
奶奶不仅教会了她善良,更让她学会了坚强。“我遇到困难时,都不认为是困难,因为再苦都没有我家庭苦。我爸爸才一岁时,就和奶奶一起被我抽大烟的爷爷卖到了别的村庄;三岁时,继爷爷又去世,奶奶一个寡妇带着一个拖油瓶,处处受欺负,乘凉时有人把屎尿洒到她头上,她都不说话,就在池塘里洗掉。我认为没有比她更苦的了。”
“前段时间我看《无问西东》,里面说如果你知道要面对的人生,你还会有勇气前来吗?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会,很多人认为我早年的生活很艰辛,但我认为所有的困难,只要克服过去了就不是困难。而且,我觉得我的人生很有意思,人生就要像脉搏一样,如果没有点起伏,是会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