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376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8-06-22

孙应鳌:贵州开省以来人物冠(下)

□高 勇

  (续接上期)

  划时代的学术大家

  孙应鳌是明朝的名臣大儒,是贵州开省以来最有影响的易学专家、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就其学术成果而言,堪称学术大家。他一生著作等身,见于《明史》的有《淮海易谈》4卷、《律吕分解发明》4卷、《论学汇编》8卷、《庄义要删》10卷、《学孔精舍汇稿》16卷,其余还有《学孔精舍诗钞》6卷、《四书近语》《幽心瑶草》《教秦语录》《雍谕》《学孔精舍续稿》《教秦总叙》《教秦绪言》《道林先生粹言》《春秋节要》《左粹题评》《归来漫兴》等,其中的后四本现已遗失。

  这些著作多涉及易学、伦理学、心学等方面。《淮海易谈》是其易学研究的巅峰之作,[乾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称《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于《易》义若离若合,务主于自畅其说而止,非若诸儒之传,惟主于释经者也。”这一评语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孙应鳌诠释《周易》,不在于文字上的训诂,而是借《周易》讲明心学,自畅其说,令人耳目一新。

  在伦理思想上,则以心本论的立场,继承和发展了孔孟儒学和阳明心学的思想精髓,主张为善不朽,求仁为宗,忠则必诲,在许多重要理论问题上有自己独到见解。

  孙应鳌在相关研究领域精彩纷呈,究其精髓,心学研究贯穿了其他研究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学术特点。在此,有必要说说最为传世的心学研究,这是孙应鳌一生之傲。

  说起心学,必须提到两人——朱熹和王守仁(别号阳明,就是大名鼎鼎的王阳明)。这两人不是一个朝代的,却是“冤家”,朱熹把王阳明害得很苦。

  朱熹朱圣人是宋明理学的标志性人物,伟大的哲学家,毕生都在追求这世上最为神奇深邃的一种东西。这东西之所以神奇,是因为它无影无踪,却无处不在,你吃饭时睡觉时读书时干活时都在,就是没人抓得住它。要是抓住了,恭喜你,你就能看透所有伪装,通晓所有知识,天下万物尽在掌握之中,你就是圣人!

  这东西就叫做“道”,老祖宗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就在其中。通俗点说,道就是所有规律之总和,天地万物运行的根本原则。

  “道”字对于读书人朱熹而言,它的名字叫“理”。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前仆后继地探索追求“理”,就想看看它存于何物。

  其实,朱圣人也没把“理”研究透彻。和其他人拍拍屁股一走了之不同,朱圣人还是比较厚道的,虽然没找出“理”在何处,但他用四个字——格物穷理,为后继者找“理”指明了方向。

  “格物穷理”到底是什么意思?朱圣人认为理是无处不在的,你吃饭用的碗筷是有理的,干活拿的锄头是有理的,家里的柜子箱子也是有理的,存点私房钱或是过年杀头猪等等,这些都是有理的。要想悟出理,你就得使劲地格,只要你不停地格,用心地格,加班加点地格,心无旁骛地格,就能格出道理来。

  哲学问题就是玄乎,但又充满无穷的魔力,让很多人穷极一生舍弃所有,也要去探个究竟,王守仁就是其中之一。

  17岁那年,少年老成的王守仁为自己的人生定下了唯一目标——做圣贤。

  “圣贤”之类的终极称谓都是后人给封的,没有谁会站出来称自己是圣贤。要是某天有人告诉你他是圣贤,你得悠着点,慢慢观察。这人要么是不懂事的孩子,要么就是疯子。如果都不是,那肯定是喝多了。

  父亲王华是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还给皇帝当过老师,社会影响那绝对是杠杠的。儿子想做圣贤这事,要是传出去,还不让别人笑掉大牙啊,还会取笑我这当爹的教子无方,不知天高地厚。如果再不管教,自己的一世英名可就要毁在这小子手里,全家人也会脸面扫地,家门蒙羞。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王华决定给儿子谈一门亲事。只要这小子结了婚,有了老婆孩子,就不会再有这种出格的想法。

  小王没有违背老王的意愿,高高兴兴把婚结了,原因是结婚并不影响志向。娶了老婆的王守仁整天想的还是尽快找到一条实现梦想的星光大道。

  弘治二年(1489年),倒插门的王守仁带着新婚妻子从南昌回老家余姚,路上遇一书生结伴而行,闲聊中小王道出了自己的苦闷(有理想,但找不到路径)。听到这儿,书生作沉思状,沉默很长时间后,从嘴里冒出四个字——格物穷理。就在这一刻,小王同志站在了求索之路的起点上。这一年,他18岁。

  从此,格就成为王守仁的主要工作,早上起床就开始格,晚上洗漱完躺在床上还在格,不停地格,磨破脑袋地格。曾经为了格出竹子中蕴含的做人品质,他搬了张椅子放在庭院中,坐在那里整天对着竹子格。格了七天七夜也没格出个所以然,却病倒了,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要说王守仁的智商,那绝不是白给的,就这么瞎折腾了好几年,也没耽误正事,考中了进士,当上了公务员——兵部职方主事。兵部相当于国防部,职方司兼有参谋部门和政工部门的职责,既管作战地图,还负责武官的考核、赏罚等等。主事官品不大,就是六品官员。

  当官也不影响志向,此后王守仁的生活中还是各种格。格久了难免产生过怀疑,也调整过方向,但从未放弃。

  也许是天将降大任,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就为受打击的文官打抱不平,王守仁得罪了大宦官刘瑾,(刘)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离开京城时,王守仁万念俱灰,更可怕的是有人想要他的脑袋。(刘)瑾密使人踪迹之,将置之死地。([民国]《贵州通志·宦迹志》)好在老天自有安排,王守仁没有直接赶往贵阳,而是绕道南京看望父亲。正是这一孝举让他捡回一条命来。

  前途渺茫,生死未卜,也不知道还能不能活着见到父亲,王守仁天天伺候着老爹,希望多尽一份孝心。相聚总是短暂的,得去上任了。从南京出发,足足走了四个月,辗转两千多公里,王守仁终于来到了龙场驿,当上了驿丞(招待所所长)。一心想做圣贤的王哲学家跌入人生最低谷。

  龙场驿就在贵阳市修文县,远离城区。虽说是驿站,其实就是一间破旧的茅草房,再加上语言不通,和周围的苗族兄弟姐妹交流只能打手势,生活条件相当艰苦。每天看着破烂的房舍和荒山,依然不忘初心,继续格物,也顺带打发时光。

  想想自己显赫的出身(王羲之的后人,父亲是状元,自己是进士)和曾经辉煌的仕途,现在这一切都与己无关。家族荣耀、荣华富贵这些非他所看重,有与无无关紧要。19年了,格物穷理!我一直在格!耗尽了年少光阴和聪明才智,理却依然不见踪影。痛苦挣扎之后依然无法突破,这人必然会陷入极度的焦虑与狂躁,王哲学家就是在极度的煎熬中感觉自己快扛不住了!要崩溃了!!

  极限之时,往往就会有极致发挥。

  就在一个漆黑幽静的夜晚,苦苦挣扎中格了19年的王守仁,终于在最为痛苦的一瞬间格出了答案——天地万物之理并非存于万物,也无须存于万物,天地人本来就为一体,从未分离,更不会分离。理不在别处,就在心中!

  这是载入史册的一瞬间,几乎所有的史书都用一个词来描述这一瞬间——顿悟,中华文明史上一门伟大哲学——心学,就此诞生。

  这就是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出道的王阳明由此成为圣贤,接受后人敬仰。

  作为王阳明的徒孙,孙应鳌的心学思想渊源于师爷,又跳出阳明来研究心学,自成一系。其心学思想的核心是:以求仁为宗,以尽人合天为求仁始终,而其致功扼要在诚意慎独。([清]莫友芝《黔诗纪略》)

  这句话乍看很深奥,其实不然。很多哲学问题往往是命题很深奥,过程很复杂,结果却很简单(比如理就在心中)。简而言之,这句话就是把王圣贤磨破脑袋才格出的“心即是理”引申为“心即是仁”,求仁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如何求仁?答案就是诚意和慎独。

  下面,咱们就来细细分析这句话,顺带了解一下孙应鳌的心学思想。

  所谓“求仁为宗”,就是以仁为心的本体。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就是理,是万物之存在的根本,就是王阳明苦苦追寻的自然之规律。在孙应鳌看来,求道之人,必先识仁。仁和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仁,人心也……人心只是一个仁,仁之本体全具于吾心……即心是仁,即人是心;心外无仁,人外无心……仁是人心之理,是人心至高无上的道德原则。孟子说过“仁者,人也”。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心中存仁。不存仁,这人就只能是物质存在,而物质存在只是人存于世的最低层次,就是常说的行尸走肉。中国人常说的人生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实就是一个“仁”字。修身以仁,即达德之仁,仁外无道矣。(《孙应鳌文集》)

  仁不仅是人之心、人心之本体,而且是天地万物之本体。天地以一阴一阳化生万物……仁者,天地万物之心。一个“仁”字,与天地同量,与民物同则,与万古同息;流行宇宙,至久而大,於穆不已;至精而深,昭旷旁达;至灵而明,粹然无杂,无有间隙;至纯而真,故圣名之曰“仁”。(《孙应鳌文集》)总之,人心就是一个“仁”字,仁的本体全具于心,它至大至精,完美无缺,是宇宙间无所不包的精神本体。

  所谓“以尽人合天为求仁始终”,也即求仁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人和万物本来就是一体,天、地、人三者,一物也。(《孙应鳌文集》)人来自万物,本来就是万物中的一物,人与天地同道、同心、同性、同仁、同物,只要推广仁爱之心,人与万物就能一体乃至合一。

  所谓“致功扼要在诚意慎独”,就是人与天地万物要达到一体的境界,就必须做到诚意、慎独。万物是永恒的,而人心是变化的,行仁就是循理,则人与物合一;非仁则是循欲,则人与物相背。君子循理,故日进于高明。天理本高明,是以其心常伸于万物之上。小人循欲,故日流于污下。人欲本污下,是以其心常屈于万物之下。存天理,去人欲,就得做到诚意、慎独。诚意就是真心实意地体仁、行仁、践仁。君之体仁也,思诚而已矣。思诚然后诚,诚然后我真与天地万物同为一体。(《孙应鳌文集》)慎独就需要时时刻刻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去一己之私、一己之伪,真诚待物,将道德伦理之仁推广为对自然对天地万物的道德行为。做到了诚意、慎独,才能真正做到吾身与天地万物实为一体。

  上述解释估计还是稍显生涩,为便于理解,我斗胆代孙圣贤出一个最简化版:以仁为本,将人置于万物之中,与天地融为一体,就能实现人与寥廓苍穹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孙应鳌的心学研究为阳明心学增添了新内涵,也使得他成为黔中王门后学中的领军人物。后人对他的学术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康熙年间,贵州巡抚田雯在《黔书·人物名宦》中说:黔之人物,尹珍以上无论已。明之以理学、文章、气节者,如孙应鳌、李谓、陈尚象以及王训、詹英……皆大雅复作,声闻特达者,而文恭(孙应鳌的谥号)为之最。晚清西南硕儒莫友芝在《黔诗纪略·文恭孙淮海先生应鳌》中评价道:先生以儒术经世,为贵州开省以来人物冠。即以词章论,亦未有媲于先生者也。

  (完)